01.02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作為茶文化世代傳承的載體,建盞燒製的每一步都蘊含著我國古代匠人的無數心血,正如《詩經》中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工匠打磨器物為喻,更加體現出匠人在製作器物時所秉承出的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態度。自建國以來,為了使前景黯淡的建盞重現昔日的榮光,我國也湧現出了許多技藝非凡的匠人對建盞燒製工藝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而建盞名家葉禮忠便是其中一位。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1.代代相傳的工藝,是本該承擔的使命

葉禮忠出生於水吉鎮南山村的一個陶藝家庭,其祖上三輩都從事著與陶藝相關的工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葉禮忠從小就對建盞燒製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生於、長於建盞發源地也為他之後踏上建盞燒製道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1962年,剛滿15歲的葉禮忠跟隨父親來到建陽瓷廠當起了學徒,從燒製建盞最基本的步驟開始學習,一個看似簡單的拉胚環節就能夠讓葉禮忠坐在轉盤前進行反覆無數次的練習。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葉禮忠就掌握了拉胚的技巧,在他的手下,泥胚總能變化出各種惟妙惟肖的樣式,幾年後,葉禮忠又成為了技術小組中的一員,專門負責瓷器模型的製作。1979年,為了恢復早已失傳的建盞燒製工藝,中央美院聯合省博物館等組成了攻關小組,葉禮忠在小組中則負責拉胚,經過了兩年夜以繼日的探索,終於在1981年成功燒製出了兔毫盞,中國的建盞復興大業也因此邁出了一大步。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2.為建盞聲名遠播嘔心瀝血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儘管已經成功燒製出了兔毫盞,但大多數對建盞依舊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就算是成功燒製出的精品建盞都很難被賣出,建陽本地能夠真正掌握建盞燒製技藝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再這樣舉步維艱的狀況下,葉禮忠只能私下繼續潛心研究建盞燒製工藝,這一研究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即使是後來退休,葉禮忠心心念唸的依舊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燒製工藝,年近不惑的他便在一家陶藝工作室中工作,一邊幹活,一邊繼續磨練自己的技藝。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後來,仿製建盞的市場不斷擴大,葉禮忠也深知自己發揚建盞的時刻即將到來,2008年,他終於如願以償的開了一家真正屬於自己的建盞工作室,此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兔毫盞的研究中。由葉禮忠燒製出的兔毫盞,不僅紋理清晰,而且具有極強的立體感,釉層肥厚濃郁極具光感,顏色赫亮如漆又不失古樸大氣,總能讓觀者一眼便被其所吸引。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此外,葉禮忠還精心研發出了藍兔毫、金兔毫以及銀兔毫等系列產品,深受國內各界人士的認可和追捧,每燒製出一件兔毫盞,葉禮忠還會在底部落下"忠"字的落款,也無一例外成為收藏家門爭相收藏的對象。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3.寡淡少言卻始終用行動在證明

葉禮忠投身於建盞研究事業五十多年來,給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位不善言辭的大家,人人都贊他為建盞嘔心瀝血,殊不知親眼所見比口耳相傳來的更為震撼,他所有的功績都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葉禮忠店門口的博物架上,盞、筆筒、香爐等一系列兔毫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嘖嘖稱奇的同時細細品味又都體現著古樸厚重之感,我們彷彿還能從這些作品中品味出古代建盞所留下的餘韻。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雖說葉禮忠大師一直致力於對傳統建盞燒製技藝的研究和探索,但其本身也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他最新研製成功的"紫氣東來"兔毫盞就是最好的證明:紫色的釉面和金色的兔毫紋理交相輝映,溫潤如玉又不失典雅華麗,紫色在我國古代象徵著祥瑞之氣,將古人留下的美好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建盞名家葉禮忠:半生磨一技,傳統工藝代代相傳

從15歲正式接觸建盞行業,到如今在建盞界中闖出一方獨屬於自己的天地,葉禮忠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來完成和鞏固,昔日懷抱志向的青澀少年經歲月的洗滌早已成為兩鬢斑白的老者,但他心中對建盞研究的熱情卻始終沒有變。而葉禮忠的兒子葉智慧也繼承了其父親研究建盞燒製技藝的事業,研究建盞的路任重而道遠,幸好代代傳承,技藝綿長依舊後繼有人。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