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民用船隻排水量可以達80萬噸,而有些航母只達到11萬噸?

歸葬連山


其實目前民用船隻的排水量遠遠不止80萬噸,目前還在使用的排水量最大的民船是韓國大宇造船公司製造的一艘名叫“Pieter Schelte”的海底鋪管船(海底鋪設管道電纜),這艘船的排水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90萬噸。當然了,因為這是兩艘油輪組合而成的雙體船,因此它的長度雖然只有382米,但是寬度也達到史無前例的124米,長寬比接近1:3,都快成正方形了。



而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強的航母當屬美軍最新服役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福特級航母滿載排水量達到11萬噸,長度337米,寬度41米,這艘航母不僅配備了黑科技電磁彈射,而且能夠同時容納75架艦載機的起降,是人類歷史上製造過的最強戰艦!

從以上數據我們也能看出來,最大航母與最大民船的排水量差距達到了9倍之多,那麼航母為什麼不能繼續往上增加排水量,增大甲板面積,並進一步增加艦載機的搭載數量呢?主要還是出於機動性的考慮,福特級裝備了兩具A1B型核反應堆,能夠給航母提供104兆瓦的推進功率,而“Pieter Schelte”號一共擁有8臺超大型柴油發動機,總功率也達到了驚人的95兆瓦。雖然兩者推進功率十分接近,而且“Pieter Schelte”號還使用了雙體穿抗結構,但是由於噸位實在太大,最大速度只有保持在15節,而福特級航母則能達到主流軍艦的30節左右,如果想要將福特級的排水量繼續增加,以目前的動力水平,機動性肯定呈直線下降,到時候真的會成為各種反艦導彈和戰鬥機的靶子了。

有些人又會說了,排水量增加了,那配置更強的動力裝置不就夠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可惜的是福特級的排水量已經達到了瓶頸,因為以目前人類的材料學和結構學水平,雖然最長能夠製造500米左右的船體,但是350米左右是材料強度的最佳長度,再繼續增加肯定影響航母的抗打擊能力。那麼增6寬度呢?也不行,軍艦要跑的快,除了動力強勁,還必須符合流體力學,長寬比不能太小,設計成民船那種圓滾滾的外形,阻力增加太多,也不合適。所以福特級航母基本算是達到了人類軍艦製造水平的巔峰,未來如果要繼續突破,只能期待材料科技的顛覆性創新了!


軍武吐槽君


目前世界最大的民用船隻,是超級油輪諾克·耐維斯號,滿載排水量超過了80萬噸,船長458米,載重56.5萬噸,這艘船原來叫做“海上巨人”,開始是一名希臘船東出資,後因經營不善,轉賣香港船東董浩雲。而美海軍的“福特”級航母,是全球最大航母,也是全球最大的軍艦,“福特”級航母艦長332.8米,標準排水量為10萬噸,滿載排水量高達11.2萬噸,體積足以碾壓其他軍艦。

不過,如果和民船比較起來,“福特”級航母卻是典型的“小巫見大巫”。目前全球最大的船隻是荷蘭殼牌石油公司的PreludeFLNG,它的船長489米,排水量高達60萬噸。在它之前,全球最大的船隻是“海上巨人”號郵輪,它擁有458米的艦長和大約82萬噸的滿載載重量。即使不列舉這些超級巨無霸,目前也能夠隨隨便便找出排水量超過20、30萬噸的原油運輸船、散貨船,它們的排水量同樣輕鬆超過最大的航母。

一般來說,航母排水量越大,航母有效空間越多,能夠搭載更多的艦載機,能夠更大程度發揮艦載機作戰效能。那麼,航母為何發展到10萬噸階段就止步不前了呢?

限制航母擁有更大噸位的主要因素就是航速問題,上面列舉的這些民用船隻噸位的確巨大,運載能力的確很強,但均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航速低,只有10~15節,也就是18~27公里/小時,航行速度非常有限。而對於軍艦來說,為了能夠儘快抵達作戰海域,航母等主力軍艦的最高航速要求均超過30節。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在30節航速以上的要求下能夠做到的最大噸位艦艇大約只有10萬噸。如果想要繼續提升噸位和速度,需要花費更多的空間和資金裝備更大的動力系統,但這樣一來噸位增大的空間又被增加的動力系統佔用,可能會得不償失,乃至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困境。

其次,航母作為一種高性能,高價值,高水平的軍艦,本身造價極高,建造週期很長,繼續增加噸位將讓航母的建造工作面臨更多的風險,服役後也不利於分散作戰風險,畢竟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建造三艘十萬噸的航母顯然比建造一艘三十萬噸的航母更加具有吸引力,前一種選擇的作戰效能明顯更高。就現階段來說,在大約十萬噸排水量的限制下,通過升級艦載機、加裝彈射器和攔阻系統,足以讓航母擁有比較合理完善的作戰能力,讓航母在作戰效能和建造使用費用之間取得較佳的平衡。


科羅廖夫


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母是美國最新的福特級,滿載排水量為11.2萬噸,之後就是美國的10萬噸的尼米茲級航母,80萬噸航母什麼概念?就相當於約7艘福特航母或8艘尼米茲級的總和!

目前世界範圍內排水量最大的船舶,是一艘由韓國三星重工建造的浮動船:前奏號,該船長約489米、寬74米,滿載排水量約為60萬噸,上圖看起來是不是超級巨大。

但前奏號並非人類歷史最大的船舶!在此之前,一艘新加坡註冊的大型原有運輸船“諾克-耐維斯號”,其擁有82.5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吃水深度達到24.61米,船舷寬68.86米,全長458.45米,載重可達56.47萬噸。這是世界上人類製造的最大船舶;不過,該船早在2010年的時候就已被拆解。

所以從“前奏號”和“諾克-耐維斯號”的例子不難看出:人類的工業水平是有能力建造數十萬噸,甚至達到100萬噸的巨船的,技術上不存在問題,理論上來說,100萬噸的航母被建造出來問題都不大。

比如前些年熱炒的浮動海上平臺,南海島礁不是建設困難嗎?用這樣的50萬噸浮動平臺來提供保障,預計速度能達到14節,可以座沉島礁上,但是現在看來對於基建狂魔來說是不需要這個東西的。

還有戰爭歷史上可是有人提出建造200萬噸航母計劃,排水量二百萬噸航母是什麼樣的概念?那是20艘尼米茲級的排水量,而且不是鋼鐵航母,而是“冰航母”,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商船被德國U艇狼群戰術夜襲,僅僅商船就高達86萬噸葬身海底,這嚴重阻礙了盟軍特別是英國的後勤物資補給,因此一個大膽構想浮出水面:利用北極龐大冰塊建造一艘高達200萬噸的浮動“冰航母”。

出人意料的是,緊急的形勢讓丘吉爾、羅斯福等人都接受了這一構想,並且很快連設計圖紙都畫出來了:艦長約600米、寬150米、高度110米、甲板厚度達12米、總排水量200萬噸。為了保證航母航行,還設計了強大的動力:26個螺旋推進器!但是可惜這個計劃最終因為技術瓶頸無法解決而擱淺了!

相比二戰,如今不論是工業水平還是材料技術都有了長足發展,甚至現在都採用模塊化生產,生產效率不存在問題。但問題的重點在於:百萬噸級的航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有沒有需求?

毫無疑問,航母主要的戰爭定位就是“移動的海上機場”,如果僅僅考慮海上移動機場問題,當然是飛行甲板越大越好;但是大帶來的毛病是動力要求太高,成本太高,如果現在的動力只能滿足100萬噸航母像蝸牛一樣的爬行,那有有什麼用?從美國開到中東去打仗,航行1年時間,過去黃花菜都開了幾波了,還打什麼仗?

第二成本問題,如果一艘100噸級的航母服役生涯花費抵得上6~8艘尼米茲級,那整個美國只能養1~2艘,全球部署怎麼辦?維修保養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第三天敵問題,就是尼米茲這樣的航母,現在都催生了像東風21D這樣的天敵出來,如果100萬噸級航母,一定會催生一大堆天敵出來,比如俄羅斯20馬赫的高速導彈會不會改進了打這種移動平臺,那可是6000公里以上的射程,甚至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末端制導來打航母都划算,甚至都不用改裝,就在航母進港口補給或者維修的時候打過來就可以了!

航母作戰不光考慮艦載機的能力,還應有的戰場機動能力,成本問題以及生存能力,所以,在現階段的技術框架中航母並不是越大越好!航母是很脆弱的,一枚導彈引發油庫大火,在引發彈藥爆炸都是常有的事,人類歷史上航母被擊沉了42艘,英國2萬多噸勇敢號被U艇2發魚雷擊中,15分鐘就沉沒了;日本7萬噸的信濃號航空母艦被美國3發魚雷擊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搞不好就是一次自我毀滅,輸不起啊!


狼煙火燎


人類史上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航母是美國福特級,滿載排水量達到11.2萬噸,在此之前就是相對小一點點的尼米茲級航母,滿載排水量也能達到10萬噸。而80萬噸的概念就相當於7艘福特級或者8艘尼米茲級航母的總和,或者18艘小一號的42500噸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而世界上最大的船叫諾克·耐維斯號,1979年日本建造,這是一艘巨型原油運輸船,總長458.45多米,橫放比法國埃菲爾鐵塔還要長。滿載時吃水深度可達30米,排水量超過825344萬噸,巡航航速:13節(24千米/小時)、最高航速:16節(30千米/小時)。

這種體積和重量,就算是海上巨無霸航空母艦在它面前也只能小鳥依人。看看下面這張對比圖,超級油輪、潛艇、帆船、航母等比較,在這個巨無霸面前都甘拜下風。

上世紀70年代就造出的“諾克-耐維斯號”大型運輸船,以其實際應用證明了80萬噸乃至更大的上百萬噸級巨輪的建造,在人類現有科技面前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民用運輸船隻需要考慮效費比,包括:有效載荷、油耗,至於大航速、堅固程度等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回到航母角度,航空母艦是海洋霸主,軍事用途決定了它不可能像民用船隻一樣無限制放大,綜合考慮有以下幾種問題存在。

一、全球部署的需要,美國軍力打造的是全球部署能力,不論是海陸空三軍都在全球展示其存在。用造一艘80萬噸的航母繞地球跑著救火好,還是造個10艘航母全球撒網好,大家一目瞭然。

二、航速的問題,11萬噸級福特號航母在核動力推進下,能獲得大於30節的航速。但是放大8倍近90萬噸的排水量,還想獲得這種航速就有點困難了。 在現代軍艦普遍2-30節航速的情況下,完全是一種倒退,也不利於協同作戰、快速部署。

三、作戰效費比,航母越大當然可以裝載的戰機數量越多,但是同時帶來的是萬一被擊傷、擊沉受到的損失自然也跟著變大。以現有11萬噸級福特號為例,可以攜帶70多架幾型飛機,在世界範圍內能挑戰它的沒有幾家,也就是完全夠用。

在現代反航母利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無限制放大航母絕對不是一個明確的選擇,比如東風-21D這類航母殺手對體積更大、航速更慢的大型軍艦命中率超高。因此,人類可以造更大的船隻,但在航母的選擇上有一定的限制,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絕對不會造個80萬噸航母。


河東三叔


現在最大的航母大家都知道,世界超級航母也只有美帝可以建造出來,那就是福特號航母,其排水量約11.2萬噸,超過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


人們不盡要問,既然超級油輪都可以造那麼大,為什麼不建造更大的航母呢?聽小編從以下幾方面慢慢分析。

1、用途不一樣。航母是用來打仗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最重要的海軍裝備。說到軍事用途,航母必須具備良好的機動性,現在的軍艦一般都可以達到30節以上,大家都知道,船舶越大,興波阻力越大,如果把航母建到50萬噸以上,20節航速都很難達到,犧牲了機動性,對其作戰是很不利的,航速太低更會影響艦載機的起降。

2、航母結構複雜,裝備繁多,還要攜帶艦載機,建造的太大,對航母的強度要求會更高,而且受彈面也會增加,很容易讓敵方鎖定目標命中。

3、建造特別巨大的航母,雖然能多帶艦載機,但因為呆板、笨拙,影響協同作戰的能力。

4、航母是具備全球作戰能力艦船,通過性很重要,世界上海上軍事要道必須可以通行,如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等,太大了很難找到停泊的港口、泊位。

小編認為,航母雖然還可能造的更大,但一般不會排水量突破太多。

支持原創,各抒己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心有靈犀73024986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軍武視界,歡迎關注。

航母是人類歷史上體型最龐大的水面艦艇,它與民用船隻的使命也完全不同,拋開民用船隻不談,就軍用艦艇來講,各類艦艇都有明確劃分,航母可以造成上十萬噸的鉅艦,可你見過哪一艘驅逐艦、護衛艦、綜合補給艦,亦或是兩棲船塢登陸艦的排水量超過10萬噸?歸根結底,上述艦艇與民用船隻一樣,承擔著不同的使命,明明沒有必要把船造那麼大,卻非要那麼做,不是畫蛇添足是什麼?

最大航母與最大民用船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航母以及最大的民用船隻。就航母而言,各國現役航母排水量最大的當屬美軍“福特”級航母,其滿載排水量達到11.2萬噸,接下來,就是美國數量最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了,它的排水量也達到了10萬噸。

至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船隻,這頂桂冠被韓國三星重工建造的“前奏”號浮動船摘取,它的排水量達到60萬噸,長489米,寬74米。而所謂的80萬噸民用船隻也並非空穴來風。此前,在新加坡註冊的諾克-耐維斯號運輸船就創下了滿載排水量82.53噸的紀錄,只是載重,諾克-耐維斯號就超過了56萬噸。令人可惜的是,這艘人類歷史上體型最大的船隻卻於2010年被拆解。

打造特大型航母在技術上可行

那麼,如果要研發排水量達數十萬噸的航母,是否可以成功呢?不得不承認,隨著科技發展,打造更大的航母的確不是什麼難事。就船體而言,現在的水面艦艇都採用了模塊化建造的方案,更大體型的航母無非就是多生產幾個模塊,增加一些組裝工作而已。至於航母上的各類電子、雷達、武器、動力系統則更不是什麼難事,原本成熟的系統只需要多添加幾套,並進行聯動即可。既然如此,各國為什麼不造數十萬噸的航母呢?

特大型航母不實用,無法滿足現代戰爭需要

還是那句話,航母的主要作用是什麼?造出那麼大的航母,其“性價比”是否划算?特大型航母優劣勢有哪些?這些問題統統都需要考慮清楚,否則,製造數十萬噸的航母就只是空有輝煌氣象罷了,筆者認為,數十萬噸的航母顯然不適應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第一,成本問題,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造價達到將近50億美元,加上航母服役期間的運行和維護成本,一艘航母的花費簡直就是天文數字,10萬噸級的航母尚且如此,數十萬噸的航母又將如何呢?況且,美國在全球都有軍事基地,其航母打擊群往往是處理地區局勢的急先鋒,有十幾艘核動力航母就夠了,幹嗎還要打造數十萬噸級的特大航母呢?

第二,動力問題,航母體型變大,必然需要更加強勁的動力,按現階段的情況分析,短時間內提高動力技術毫無可能,因此,只有增加反應堆或者燃氣輪機的方案比較可行。可就算這麼做了,航母的操作過程更加繁瑣不說,如果一艘數十萬噸級的航母,其航速只有區區13節(諾克-耐維斯號就只有這樣的航速)又能怎麼辦呢?軍事態勢瞬息萬變,一艘航行如牛的航母顯然不適合現代戰場。

第三,規避風險,航母雖然強悍,但它終究是一個“海上飛機場”,其進攻性主要體現在艦載機方面,至於防禦工作,則由航母打擊群配屬的其他各類艦艇完成。對敵人而言,打掉航母便可輕易瓦解一支航母打擊群,因此,國際上不乏針對航母的“殺手”級武器。雖然航母打擊群的防禦縱深可以達到上百乃至上千公里,但面對高速度飽和突防,其防禦系統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試想一下,你打掉我一艘10萬噸航母,我還有若干艘,可如果我只有1艘數十萬噸級航母的話,被擊沉豈不太虧,雞蛋始終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事實上,各國還真提出過不少特大型航母方案,例如,二戰時期盟軍的200萬噸“冰航母”計劃以及某國的50萬噸級浮動航母計劃。這些方案實施起來真沒有多難,之所以沒有研發,一則沒有必要,二則,它們就和參謀部制定的各類推演方案一樣,大都只是壓箱底罷了。------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軍武視界原創,嚴禁搬運或抄襲,違者必究!


軍武視界


這個問題不由得讓我想到了《隋唐演義》裡面的一個橋段,秦王李世民帶領自己的弟弟李元霸到江都保駕,在四明山大戰十八路反王人馬,只見那李元霸瘦骨如柴,形容短小,跟猴子似的,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大殺四方,有如天神下凡,不可抵擋,從上午到下午,拍死了數十萬大軍。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大錘,鐵質400斤/個,就算用今天的重量標準,也就是200kg,換算成標準球形,也就是直徑36.6釐米,看起來比咱們家的洗臉盆還小兩圈,就在他殺得高興的時候,有個人突將出來,把他嚇了一大跳,那就是瓦崗寨的“神奇搞笑”人物齊國遠,身高過丈,膀闊腰圓,寬袍大袖,蒲扇大的手中拿著一對大錘比李元霸的還要大,其直徑超過80釐米,黑漆麻烏,沉甸甸的,舞將上來,看得李元霸倒吸一口冷氣,乖乖隆地東,這錘看起來一個怕是有4000斤重啊,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比我更厲害的使錘大將?

沒辦法,李元霸只好硬著頭皮上,雙錘一舉迎了上去,本以為會將自己的臂膀震斷,誰知道“嘭”地一聲,對方的大錘裂開了,裡面灑出很多面粉來,弄得李元霸灰頭土臉,齊國遠趁機溜走,回去和人吹牛了,別人與李元霸打照面都是插黃旗裝孫子,他好歹還對了一錘,哈哈!李元霸聽了,不知道是不是會氣死。李元霸抹了抹臉上的麵粉一看,原來對方的大錘是木頭做的,外面包了一層鐵皮,裡面裝了一些麵粉,實在是嚇人!李元霸差點沒被嚇趴下。

(“天下第一錘”齊國遠)

這雖然是說書人編的笑話,可是正好用來說明標題中所關注的問題,民用船隻的最大滿排水量80萬噸和航空母艦的最大滿排水量11萬噸之間的關係。超級油輪的80萬噸排水量就是齊國遠的大木錘,航母的11萬噸排水量就是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同樣相比較的是重型坦克與重型拖車的區別。


超級油輪是薄皮大餡的傢伙,內部的絕大部分空間用來裝載的是原油,分成十幾個艙段,它的龍骨結構相比於航母,彷彿是筷子和椽子的差異,航母需要抗擊成噸的航空炸彈或者是多枚重型魚雷的襲擊,對於油輪,一枚200公斤的航空炸彈可能就會將其報銷掉。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一塊板磚重量是一枚7.62mm步槍彈頭的數十倍,你覺得用板磚能夠抵得過高速步槍彈麼?海洋也是如此,航母可以在9級海況下航行,4-6級海況下照常起降飛機,在距離海岸線1500公里的大洋上可以悠哉遊哉,可是超級油輪距離海岸線一般不會超過百十海里,遇到6級海況,基本上就會報銷,攔腰被折斷,造成大量原油外洩。其實我們做過航運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大型班輪航線、超級遠洋油氣船都是沿著海岸線曲折航行的,根本沒有膽量橫穿太平洋。橫穿大西洋的有,那也得稍微靠近格林蘭島或者是跟隨特定的洋流系統。

水的阻力是空氣的800倍左右,寬體的郵輪在海中的航速不會超過20節(36公里/小時),航母可以飛奔,達到30節(55公里/小時)狂飆十幾個小時,時不時來個滿舵大回轉,如此高速,郵輪早散架了。當然,隨著衛星偵察和定位系統的日益完善,航母的地位越來越尷尬,30枚導彈的末端變軌灌頂攻擊,可以直接將航母的戰鬥力打回孃胎,跑得快,生存的幾率會增加2.15%,要是像油輪這樣子慢慢爬,直接被導彈轟擊掉。


在軍隊混,大家都是拿命在玩,不會太吝惜金錢,可是也得講究效費比,80萬噸的航母,造價數千億,日常維護費用每天超過5億,美國也很難消受得起,再說,打伊拉克,用得著這樣的超級航母麼?純粹拿美元壓死對方啊,出動一次的巡航費用可能就達到一千億了,划算麼?


戰爭是一個綜合系統,不能夠只考慮進攻能力,還得考慮自己是否養得起的問題。



諸葛小村姑


為什麼民用船隻排水量可以達80萬噸,而航母目前最大也只有11萬噸?簡單的說,原因有兩個,即:

第一、性價比,性能和成本之比,美國人顯然通過研究得出這個結論,目前的航母造到11萬噸排水量,是最合算、最具性價比的,這個性能包括航母的機動性、速度、以及所具有的戰鬥能力。我敢說,如果不計成本、不計性價比,那麼要造出一艘12萬噸乃至14萬噸排水量的航母一定還是可以的,速度應該也可以做到目前的30節左右,但問題在於,建造的成本可能就成倍的上升了,比如美國福特級航母造價達到了130億至150億美元的地步,再提高一萬噸或者兩萬噸排水量,也許技術上還可以做到,但是因此成本投入可能就要增加很多,200億、甚至300億美元,可是原本最多150億美元的投入,可以獲得攜帶80架艦載機的戰鬥力,你增加了百億乃至一倍的成本,卻未必能夠多增加一倍的艦載機數量、速度也許還可以不慢,但體量更大的話,機動性勢必更差了一點了,總體戰鬥性能和成本投入,是嚴重的不成比例,那還不如多造一艘航母,其戰鬥性能的提升和投入之比,要好的多了。

第二、科技水準限制。比如我在第一條裡說,也許現在航母提高一萬或者兩萬噸排水量,在技術上還可以做到,但要造出更大的,比如20萬噸乃至50萬噸排水量的航母,而航速還要確保30節,以目前的科技水準來說,是做不到的,這個做不到,恐怕還不是主機動力問題——核動力很強勁,可能再強動力輸出都沒有問題,但是要讓船在水上跑起來,還需要一套推動系統,好像一輛車子還需要讓動力帶動輪子才能跑起來,船還需要帶動螺旋槳轉起來,才能讓船在水上移動。在這套推進系統中,控制部分可能還不是問題,倒是螺旋槳、螺桿等硬件,除了本身的科技含量外,還嚴重牽涉到製造它們的材料科學,要讓更大的船以同樣的速度移動,肯定需要更大的對水推力,這個“更大的推力”傳導到螺旋槳、螺桿等部件上,要不出現問題,肯定材料強度要大大提升,否則就可能出問題。最起碼,同樣的螺桿、螺旋槳,如果用在現在的航母上,也許可以做到用個一年不出問題,但如果用在更大的航母上,也許半年就不行了,甚至三個月你都不放心——

中海以前就有船在海上跑的好好的,突然劇烈的震動起來,速度也減慢了不少,後來總算堅持跑到新加坡,立刻進廠檢查,這才發現螺旋槳有一片槳葉沒了,顯然是在海里跑著跑著那槳葉斷裂後沉入大海了。

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航母強行建造更大排水量的,還要保持30節甚至更高速度,就算你核動力主機照樣可以輸出更強的動力,但推進系統也得要增加很多性能,其他還有很多系統、很多部件、很多零配件的性能都要大大增加,船更大了,錨就得更大,否則同樣的風浪天裡就可能拉不住,穩性可能更難保證,就可能又要研發相應的提高穩性的技術,更何況全船的整體強度也必須大大提升,否則什麼時候船殼裂了、或者甲板裂了,你可能都察覺不到。

一句話,現在造更大航母,不合算不說,也做不到。


天淞子


目前,從世界經貿發展角度來看,造船業的前景還是十分光明的,尤其是高附加值船舶。

圖為美國核動力航母

超級海上巨無霸

在世界範圍內噸位最大的民用船隻當屬諾克·耐維斯號(Knock Nevis),該船屬於超級原油運輸船。

圖為Knock Nevis航行中

圖為Knock Nevis與其他船隻對比圖

諾克·耐維斯號(Knock Nevis)最大排水量超過90萬噸,是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的9倍,最大載重約為56.5萬噸,最大吃水深度超過30米,最高時速每小時30公里,屬於不折不扣的超級海上巨無霸。

可惜的是,這艘超級海上巨無霸命運多舛,兩伊戰爭期間被擊沉,而後被挪威諾曼購買打撈維修,在航行了15年之後被印度購買拆解。

PS:

民用船隻絕大多數都是用來跨洲際運輸各種貨物或商品,屬於經濟發展體制下的產物,其排水量雖然巨大但是行進速度很慢,發動機大多采用也是常規的燃氣輪機為動力,構造極為簡單,與軍用船隻有本質不同。

航空母艦

圖為美國核動力航母

航空母艦是大國名片和綜合軍力的象徵,也是一項國家級系統工程,當前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福特”級,排水量約11萬噸,被業內稱之為“超級航母”代表著世界航母的最高水準,號稱“地表最強戰艦”。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以來,美國共計建造了200多艘航母,噸位從1-11萬噸不等,既然美國可以建造11萬噸的航母,那麼中國為什麼不直接建造20萬噸、30萬噸甚至50萬噸的航母直接超越呢,為何還在10萬噸以內的範疇來進行突破和建造呢?原因絕對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一、核動力系統

圖為美國“尼米茲”級A4W型反應堆

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突破了大功率核動力系統的全部技術併成熟應用到航母上,那就是美國。

若中國、俄羅斯連10萬噸級的航母都建造不出來的話,何談建造20萬噸級以上的航母嗎?換言之,技術是關鍵核心問題。

二、國防預算

從美國和前蘇聯研發核動力航母可以看出,兩個國家都花費了鉅額的資金,然而,對於當下的世界各軍事大國而言,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花費鉅額的軍費去突破一個動力系統技術,因為不符合當下國情,對於這類技術能買的堅決不研發,否則最終肯定得不償失。

三、配套系統和維修保養

我們反向思維思考一下:

圖為西太地區的美國航母編隊

美國9-10萬噸的航母服役40年所花費的總費用約為1300億美元(約合8728.85億人民幣),總費用可以再建造至少6-8艘同型航母,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花在了維修保養和配套消耗上。

美國拆解“企業”號航母的時候用了4年時間,花費超過50億人民幣,連8個核反應堆都還沒拆解利索(先拆反應堆),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維修保養一艘核動力航母的難度到底有多大了!

如果航母噸位過大,建造成本勢必會猛增,相應的後續保養維修費用也會變得很高昂。

知識延展

以下航母設計思路才真正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節奏!

圖為中國“利劍”高速隱身航母示意圖

圖為中國浮島式航母示意圖

圖為中國未來空天航母示意圖

圖為中國未來高速隱身航母示意圖


注: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墨墨觀察


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原創回答,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航母噸位的話題。眾所周知,現代人類的造船行業十分先進,往往可以建造噸位十分大的船,例如油輪,現代各國最經常建造的貨船便是巴拿馬級,這一級別的貨船往往和一般國家的中型航空母艦差不多大,而更大的超巴拿馬級則遠超一般的中型航空母艦看,與美國的超級航母相媲美。人類甚至可以建造排水量超過80萬噸的LNG貨船,完全可以說只要需要,人類想造多大的船就造多大的船。既然人類已經有能力將建造80萬噸級的超級貨輪,為何各國航空母艦的噸位還是限制在10萬噸之下,就連軍事造船企業如此發達的美國目前建造超過10萬噸級的航母也只有三艘“福特”級而已(目前一艘已下水舾裝,預計一共建造10艘),難道是人類對超大的航空母艦沒有興趣,或者是說人類沒有能力建造如此龐大的航空母艦呢?從理論上來講建造8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不存在技術限制,原因還是那句老話——沒有需求。下圖為人類史上建造過最大的船舶——滿載排水量為85萬噸的諾克·耐維斯號ULCC原油運輸船。

戰術機動性是制約建造超級航空母艦的主要原因

80萬噸級的超級運輸船通常只穿梭於大洋間來回運輸貨物,比如上述的諾克·耐維斯號ULCC超級原油運輸船一次性能將50萬噸的原油從輸出國運到進口國,相當於10萬噸級運油船5倍的運量,大大減少了原油的運輸成本。與我國今年上半年2.45億噸的原油進口量來看,如果能大量使用諾克·耐維斯號這樣的80萬噸原油運輸船來運送從中東地區進口的原油,那麼運輸成本將比現在要降低至少40%。如果建造8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那麼艦載機搭載量至少在400架以上,其460米的艦長甚至能彈射和回收轟炸機,戰鬥力無異是非常可怕的。然而超級油輪與軍用的航空母艦有著本質的區別,超級油輪屬於民用船舶,航行在基本固定的航線上;而航空母艦屬於軍事裝備,哪裡發生戰爭就會被部署到哪裡,不但沒有固定航線,而且要求有很高機動性,如果建造像超級油輪諾克·耐維斯號同噸位的航母,機動性勢必受到嚴重製約,只能航行在固定航線上。試問犧牲了戰術機動性的裝備還能靈活掌控戰場主動權嗎?下圖為正在小心翼翼進入巴拿馬運河船閘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其超寬的船體基本上是擦著運河堤通過的,大型軍艦在設計時對運河的通航是最關鍵的考慮因素,阿華級戰列艦的簡體寬度達到了運河通航行極限。

通航條件是限制超級航母發揮戰術機動性的主要原因

我們仍然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一個瀕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大洋的國家,東海岸為大西洋,西海岸為太平洋,兩大洋之間通過巴拿馬運河連接,如果建造80萬噸的超級航母,那麼這個龐然大物勢必無法通行於運河,倘若東西海岸相互需要支援或者跨越東西海岸執行作戰部署,那就只能從南美洲繞行,多走上萬公里的路程不說,因此而延誤戰機才是更不能接受的。巴拿馬運河的通航條件是總長不超過340.32米,型寬不超過41.30米,吃水不超過15米的船舶,而美軍10萬噸級的福特級航空母艦艦長337米,艦寬41(艦體),吃水12米,基本上已經達到巴拿馬運河通航條件的極限,倘若建造超過10萬噸的航母,不但無法在巴拿馬運河通航,而且更大的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也不具備通航條件。建造如此巨大卻無法發揮戰術機動性的超級航空母艦將沒有太大的實戰意義,因此滿載排水量在11萬噸的航母應該是軍用船舶的極限了,如果今後會出現超過這個級別的航母,那麼它必然是不用在海上航行的龐然大物。下圖為正在通行蘇伊士運河的美軍小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蘇伊士運河比巴拿馬運河寬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運河,但是水深同樣限制在15米,因此吃水近30米的幾十萬噸超級航母是無法通行的。

因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建造超級航母理論上不存在任何制約,但是從實際運用出發的角度來看卻沒有這個需求。航母雖然看起來龐大而笨重,但是事實上航母的是一款機動性非常高的軍事裝備,其航速超過了大多數船舶,就連大部分軍艦也沒有航母的航速快。以我國航母遼寧艦為例,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2節,如果換算為公里,那麼這個速度就是60公里/小時(福特級航母最高航速為30節,即56公里/小時),而80萬噸的諾克·耐維斯號最高航速僅為16節(即30公里/小時),超低的航速和超寬的艦體完全不符合軍用裝備的要求,所以人類並不是造不出噸位達幾十萬噸的超級航母,只是沒有這個需求罷了。下圖為正在以30節的高航速進行轉彎的美軍“布什”號航空母艦,如果是大型油輪進行這樣的機動勢必會攔腰折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