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你是怎么理解爱、怎么理解家庭、怎么理解伴侣?很多人都会想起塞林格的一句话让“爱你是我唯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好吧,这说明你还年轻,对亲密关系还有所期待。

在《奇葩说》中,眼睛小小的储殷教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结婚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当你过了55岁,需要有个人来陪你走。”这话并没有说错,只有你走过足够多的路,目睹了足够多的故事后,你会欣赏这句话的智慧。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但是,有人不乐意了,开始了怼的节奏:“怎么能够这样怠慢爱情呢!”储殷耐心地解释:“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在你人到中年的时候,都不可能像台上坐着的5位一样成功,所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婚姻是你在人生里比较现实和合理的选择”,这里的多数人指的就是在世俗的评判标准下,名利、金钱、社会地位都没那么出挑的平凡人。平凡人是不是占大多数?那是显然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生活面前变得勇敢。当然,这种勇敢往往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储殷不是阻止你去当少数人,只是表述现状,你不认可,不代表不存在。确实,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有能力、不甘平凡。这是好事,你可以追求远方,成为自己所喜欢的自己。但是,听不见还有除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外的声音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这些年来,我们都太过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大家都把不结婚当做个性解放。梦想很美满,但过了五十岁呢?你还能保持原有的想法?你还能像今天那么潇洒?储殷的话,只是代表了另一个维度——谁不是在不甘平凡中变得平凡的吗?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储殷的话也反应了长辈与年轻人之间代际沟通的问题。年轻人最怕被代表。年轻人喜欢以现实为摹本,但建立的却是一个高于现实的世界。他们的确有规矩,但有的是自己建立的规矩,看似艰深的道理与逻辑被不谙世事的腔调所讲述,在长辈眼里这往往是可笑的。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也太不负责了。你说你不想经历长辈经历的,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他们也曾年轻过,但是一到成年,人就会特别注重别人的观感,患得患失多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就变得更加谨慎。没错,年轻人的思想应该是自由的,但自由的核心不应该被所谓的大多数束缚,也不应该是强调自己和大多数不同而划清界限,你们反对大多数的概念,说他落伍了,那么,落伍是什么?这个所谓的队伍是由谁构建的,他们是绝对的权威?他们所处在的队伍是否是在迎合时代、迎合潮流,是绝对正确的吗?不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越自我,越独特,越偏激,价值就越大。

通过《奇葩说》这个节目,可以看到当代世界的寓言。将自己置于与该观点的对立面,也就默认了其实你在这个对立面的阵营中,也就向他人暗示,我不接受也不同意更不认同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储殷的话为什么让你恐惧并急着反对?是因为他的话像一片大海,你低头,看见在大海万丈深渊里摇曳着某种奇怪的影子,那影子,就是你最害怕的,你最不想拥有的被世俗裹挟吞没后的生活,你隐隐约约看到了生活残酷的本质,想要极力否认,但你最终还是要跳进大海。就如“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我们最怕的是既看不起大多数人,又因为现实的种种跟随着大多数人过完苦涩、混沌、乏味的一生,活在相互亏欠又相互绑架的传统中国式亲情里,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一起死去。我们看多了千般不甘,却最不想见这种对生活妥协的甘愿。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我们好像总认为,自己无论从现实的角度看,从是非的角度看,从一般人奉行的行为准则的角度看,自己好像都比平常人都更加公正一点,更加无私一点,更加洒脱一点。想要把自己从大多数里剥离,想要逃离厌倦,逃离庸俗的市侩作风,逃离道德生活的萎缩,逃离耻辱。我们都认为自己不会变成既狠心,又唯利是图,还特别实际的人。我们害怕长大的忧愁,暗处的伤口,被自己唾弃的人生。生活是要向前看,但对生活的理解只能向后看,长辈往往有向后看的资本,而我们只有向前的冲劲和叛逆。

《奇葩说》教会我们的是理解这世界上不同主义的价值和合理性。一个努力拓展信息交换自由的人,一定不会忘了拓展接受信息的自由,看《奇葩说》种种观念、观点的碰撞不就是为了拓宽思维吗?难道你只接受想要的信息,不符合你的想法就直接抛弃了吗?这将很容易走进信息茧房,人生活在一种环境的影响之中,他就有在公众面前评判这种环境的权利,而不是框定一个界限,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关于爱情,很多人都期许“察眼意,懂眉语,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一缕情丝摇人魂魄”,但就如储殷所说,刚开始恋爱觉得情投意合,但后来你了解一个人越多,你很可能觉得他越陌生。你可能穷其一生,都走不进他的内心。家不仅仅是一个舒缓压力的地方,还是一个压力源。当你作为一个伴侣时,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担,意味着生活的艰辛。伴侣要共同生活,共同经历,看已经走过的路、收获的东西。没有一百分的伴侣,没有一百分的爱情,但是仍然会有不太懂你,却值得你珍惜,值得你坚守的人。伴侣是两个人的自由结合,意味着你要尊重他的独立,尊重他的自由。没有一种伴侣关系,是以剥夺对方的精神自由作为代价的,因为那不叫爱情,那叫相互囚禁。

所以,婚姻是什么?婚姻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爱。有了爱,你同时还想稳定,这样才会结婚。这里的稳定包括两人的爱情稳定、家庭关系稳定,共享的社会资源稳定,两人最终才能结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婚姻不仅仅是有爱,还是反复权衡下的最优选择。到了晚年,各项身体机能减弱,收入水平下降,内心对生命衰亡的恐惧日益增强,需要家庭和伴侣的陪伴,所以暂时看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赚的钱并不能抵消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可得利益,还没有比结婚生子更具有普适性的养老选择。

这其实是一种中肯的意见:不要把结婚当做个人解放,婚姻只是一种形式。当然,婚姻也不可能都是事事如意的。除去骗婚、家暴等因素,长期的婚姻生活可能枯燥乏味,可能会因为柴米油盐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可能会因为观念的摩擦而不可开交,可能会存在迷恋着完美家庭秩序井然的表面,暗地里又垂涎自由的情况。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婚姻环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因此,我们不要急着批驳大多数人这个概念,而是应该仔细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阵营的,该进行什么样的选择。

批判《奇葩说》的储殷,不如直视生命中的幽暗

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时候,三毛给荷西煮了一道叫“粉丝煮鸡汤”的菜,荷西以前没有见过粉丝,将信将疑地吃了一口以后以为这是白色的毛线,或是钓鱼的尼龙线。三毛便逗他这是“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扎好了一束一束背到山下。三毛俏皮可爱,荷西也还吃着“春雨”。这其中郎情妻意把多少人迷,却不想三毛如何率性活泼却也说“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实在没多大意思”,即使情投意合如他二人,三毛也会渴望更浪漫的爱情,也说“我在想,我正疯狂地爱上了一个英俊的跛足军官,我正跟他在这高原上散步,四周长满了美丽的石南花,风吹着我的乱发,他正热烈地注视着我——浪漫而痛苦的日子啊!”荷西听出是《雷恩的女儿》的桥段,随后两人继续开心地工作,荷西去潜水捕鱼,三毛在乱石边刮鱼鳞,洗肚肠。这就是储殷所说懂与爱的关系。没有“归途当泊舟万年桥下,与卿待月乘凉,以续沧浪韵事”,只有柴米油盐,陪他认识世界的各种面目,了解生命里的喜悦与爱憎。

生活本就如此,怎么能因为有人说了真话,你不愿意看清这个真相就批驳这个说真相的人。储教授有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执著,这种真实也许还存在瑕疵,但你并不能否认他就是不存在的。生活就是一场场即时即地的争斗,你觉得它毫无美感,丑陋至极,是不可救药的狂乱,你也可以觉得它是风花雪月,树月廊桥。成为大多数人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或许你的一生在他人眼中是循规蹈矩,平淡无奇,但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自由,每个人对世界的经验都是自己触摸社会而来的,它意义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你的生命本身就具有无穷的价值。在公共领域,我们相互协作而成就社会,在私人领域,我们互不干涉而成为自己。

我们有欲望,我们有渴求,面对生活,我们气急败坏,我们热泪盈眶,我们要摒除道德的假面,无需以高尚的名义掩饰自己,回望这个时代,它足够包容与自信。当我们在探讨生命、婚姻、爱与自由的时候我们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枷锁与束缚,只是为了通过多元观点的碰撞来帮助我们自觉、自识、自评。或则从众,或则听凭情感的驱动,如果你不想活在别人的框架,那就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从生命中,寻找积极的结论。因为,和任何话语相比,自己感受生活都是最大的真理。

李一溪(暨南大学中文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