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楼市出现“反身性”效应!有1个苗头,专家:房价会自我“摧毁”

听说在职场中流行一句话: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就一定要把这个事闹大。

跟同事有矛盾,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感到不爽,嫌弃自己工资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不满,事情闹到尽人皆知了,人际关系的边界也就守住了。

听起来很讽刺,但现实就是如此。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的手段,就是把小事变成大事,别人才会重视你。

这让我又想起了业内专家、知名基金经理李蓓说过的一句话:价格是具有自我“摧毁”机制的。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楼市的“自我催眠”:涨房价-地产商加速拿地-施工带动钢材、水泥、挖掘机的销量-房地产景气度提升-有房族财富膨胀-大手大脚消费-房价继续涨。

想破除这个“闭环”,需要价格涨到高不可及,购房需求被迫降低,同时开发商受天然逐利欲望驱使,供给无节制增长。

楼市出现“反身性”效应!有1个苗头,专家:房价会自我“摧毁”

此时供求关系逆转,房价“自我摧毁”,想不跌都难。

索罗斯曾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反身性”理论,也是一样的道理。

往复杂里说:由于社会现象没有类似自然现象的客观标准(锚),因此人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认知偏差,而这种偏差会被放大,在正反馈的循环里不断积累,直至系统崩溃。系统崩溃是一种最彻底的负反馈机制,最终达到纠偏的作用。

说白了,没人知道房子到底值多少钱,因为没有“锚”,此时人性当中的疯狂会被放大,直到变成大部分人难以承受之重,接盘者寥寥,“负反馈”来临,房价回归理性。

稍微了解财务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100万的房屋资产=首付30万+贷款70万,这就是身家百万的由来。

当房价上涨时,100万的房屋资产升值到200万,70万的负债没有变,你的资产负债表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当房价涨到绝大部分人都难以承受,收入连利息都覆盖不了,供求逆转,房价转跌,把30万的首付亏完,房屋资产连70万的负债都不如,这就叫“资不抵债”。

楼市出现“反身性”效应!有1个苗头,专家:房价会自我“摧毁”

俗话说: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其实是一个意思。

现在的楼市,就出现了1个“反身性”效应的苗头。

比如,负债面临“天花板”。

上文提到,当收入没有办法堵住负债的“窟窿”,高房价自然会逆转。

衡量负债的最佳指标,无疑是居民杠杆率。

按一般的算法,用居民债务余额除以GDP,我们目前的居民杠杆率约为55%,不到60%,国际上70%-80%才见顶,还有继续加杠杆买房的空间。

但是,把分母换成城乡调查口径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果有点夸张:目前居民杠杆率高达105%。

要知道,这是自1998“房改”以来,20年来首次出现的,达到105%这个水平,比美国、日本还高,与法国持平,低于英国。

为啥在可支配收入的对比下,美国、日本的杠杆率比咱们还低?

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有了2008年的“不破不立”之后,美国居民杠杆率持续走低。日本是从90年代的楼市“幻梦”结束后,杠杆率几乎维持了20多年没有任何变化。

显然,美国日本都是在“硬着陆”的前提下,使楼市回归了理性,前者是在2008年,后者是上世纪90年代。

问题是,我们能让这种“反身性”效应出现吗?当然不能。

楼市出现“反身性”效应!有1个苗头,专家:房价会自我“摧毁”

很多人嘴上说得轻松,房价赶快跌,认为这样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了。

其实不然,因为房地产对我们太重要了,不管是有房族还是无房者。

易居CEO丁祖昱在前两天的跨年演讲中说:房地产是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房地产+加注业占GDP的比重,两者相加占整个GDP的1/7。土地出让金贡献了1/5的广义财政收入。房地产相关税收加上房企所得税,占了整个狭义财政收入的1/6。

房地产+建筑业,一共为中国今天提供了50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是2100万个,这10年增长了2.4倍。现在达到了5052万人就业。

这些数字列出来,你能保证房价下跌时不会殃及自己吗?

身边的亲戚朋友,干装修的,卖家具的,卖建材的,干施工的,卖涂料的,做设计的,搞工程的,如果大家一起失业,谁又能独善其身?

所以,尽量延缓“反身性”出现的时间,是调控的“核心要义”。

杠杆率已经这么高了,在房价不大降的前提下,负债大幅下降是不可能的。

事情的矛盾之处在于,假如任由房价蹿升,杠杆率、反身性又迟早会到来。

此时就需要调控具有高超的智慧。

楼市出现“反身性”效应!有1个苗头,专家:房价会自我“摧毁”

比如,限购、限贷、限售降低流动性,让市场上买卖房产的成交量下降,房子没办法高价卖出去。

比如,因城施策甚至“因区施策”,分而治之,库存紧张、人口多的城市增加供地,还能形成大都市圈,一举两得。楼盘供过于求的地方压缩供地和棚改,房价形成阴跌。

从房地产规律来说,这些措施很难阻挡“反身性”的到来,但是,可以大幅延缓拐点到来的时间。

何时会逆转?5年、10年还是20年?

没人知道具体时间,调控能做的,是在延缓反身性到来的这段时间内,持续提高可支配收入,最终平稳过关。

对购房者来说,既想规避“大破大立”的风险,又想防御“现金缩水”的策略,是“量力而行”。

1,低利率时代难以逆转,如果你不负债,确实会被有房族甩开身位,正如过去这些年频频上演的戏码一样。

2,衡量负债的唯一标准,是我们自己的收入,在房价不可能几年内翻番的前提下,尤其是那些无人口支撑、无产业基础、无工作机会的“三无”城市,过度透支家庭财力,就意味着接“最后一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