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彩雲之南 麗江行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北部。1990年人口31.9萬,有納西、漢、白、傈僳、普米、彝、藏、苗等民族。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已於2002年撤銷。原因:2002年原麗江地區改為地級麗江市,一般地級市都設區,故劃出原麗江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一部分設為古城區,其餘地區改設為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時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灣而得名。

在明末時,麗江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遊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廂。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置麗江縣。

麗江峰高谷深,山河交錯。森林資源豐富,產多種藥材和珍稀動物。

麗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後,便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後旅遊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