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沙漏遗爱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大城市,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城市。 南京,帝王之气,六朝古都,有文化底蕴,商业繁华,城建仅次于一线城市,而且经济发展迅猛,大有追赶苏州的趋势,后劲很足。 苏州,经济全省第一,毋庸置疑,而且人口众多,环境优美,景区,古镇,园林众多。老城区保存完整,园区高楼耸立,很干净,繁华!小吃,酒吧也多!我觉得是一座古典美和现代美结合得最好的城市。 无锡,太湖明珠,很适合居住生活,房价也不像苏州,南京那么高。新区万达影城那边搞的挺好,没想到无锡尽然有这么多万达,王健林这是弄啥呢?市区也挺繁华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设计的感觉有点乱。 无锡的转型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面积,人口远远小于南京,苏州,gdp还能保持前15以内的城市,确实很难得。最难得的是无锡的转型成功,真的太有眼光和决心了。一个城市想有更大的发展,要么扩张,吸引更多的人。要么经济转型!期待无锡的明天! 常州,老工业城市,市区个人觉得规划得比无锡好,个人感觉而已,我说的是市区,比较规整,干净,也挺繁华,近几年经济发展缓慢,变成苏锡无常,被徐州,南通超越!我觉得常州应该和镇江抱在一起跟着南京一起发展才有明天。 随着南京被定位成长三角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这也是趋势,只是南京好像跟安徽滁州,马鞍山走的更近!常州的位置确实很尴尬,在两大城市中间,离上海南京都不近。房价比较便宜,只是没有苏州,无锡那种浓郁的江南气息! 镇江,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像个内向的孩子。除了醋我也不知道说啥了,但离南京老大哥很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看待苏南5大城市的发展?应该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等生,仅苏锡常3市GDP就超过了上海,哪怕最低调的镇江市,实力也不俗!期待苏南5市携手并进,更上一层楼!



川君万大厨


苏南五虎都曾先后辉煌过,造成现在表面一团和气,实际谁也不服谁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合作中带有竞争的关系,给苏南板块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先是民国时期,镇江是省会,南京更是国都,这也是两地最辉煌的时刻。

后来苏南模式在常州发扬光大,一个常州所缴的赋税占全国的几分之一。那时,经济上常州最是风光。

但常州因留作城市发展的资金较少,又有铁本事件的打击,导致后劲不足,被无锡超越。无锡的民企有活力,省内有政策,正式迎来了小上海的时代。

再之后的中新工业园之争中,苏州胜出,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契机,以及中央的大力支持。那时苏州经济曾一度超越深圳,令人瞩目。苏州在苏老五的交椅上坐了多年,直到被重庆天津一一超过。

现在的局势是,南京拉拢着镇江常州,打造南京都市圈,提升首位度。而苏锡既在上海都市圈中,自身更是和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协同发展。常州在其中左右逢源,借力发展。

这盘棋从五子搏杀之局,演变到了双虎相争之势。也许最终大家都是赢家,毕竟盘子做大了,各自所分到的无疑会更多。


圈游记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当然,有人认为南京不属于苏南,南京是徽京,属于苏西。也有人认为扬州也可以算苏南。但一般公认的苏南城市,主要就是苏锡常加上南京、镇江。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7年,五市的经济总量便超过了整个浙江省。放在世界上,就是一个瑞士的经济体量。人均GDP接近2.5万美元,与台湾地区相当,可以排到世界30位开外。其中,南京、苏州、无锡都已经突破了万亿。

一般认为,苏南的发展模式可以以苏南模式来代称。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人们过去总是以为浙江老板多,浙江农民厉害,其实苏南的农民也很牛。只是,在苏南五市那里,苏南模式的发展程度也并不相同。

首先,作为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南京强项。南京的五大支柱产业里,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等,国企占比较较高。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以及江苏省会,南京的省会首位度问题一直受人诟病。但总比那些省会一家独大,兄弟皆穷要好。至于说到南京没有很好辐射苏北,反而辐射安徽的问题,这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看。苏北发展相对较慢,与其怪南京头没带好,不如说是全省的的发展战略所致。

其次,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一直遗憾没有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苏州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接受到了上海的辐射。昆山市就已经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在上海关怀下成长出来的县域巨无霸。而上海的发展红利,还给苏州带来了额外的发展机遇:外资、台资的大量投入。但凡事有正反两面,在这些外来资金带来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赚取的大量利润也被带走了,只留给当地少量的发展资金。所以,苏州经济总量是高,但苏州本地的有钱人相对却没有浙江温州等地多。

再次,最能代表苏南模式的是无锡。1983年,费孝通曾说:“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模式的基础在于原有的民族工业和后来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先有工业化,再走市场化。可以这么说,无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本土产业发展史,甚至比浙江温州更有代表资格。

又次,常州和镇江的发展选择。常州和镇江,就好像是苏南五市富豪团里的两个跟班小弟,而且是相互不怎么服气的好兄弟,老百姓之间最爱比的就是他们两个。常州离上海远了些,甚至有人说苏锡常要改成苏锡无常,上海辐射不到,南京又感觉靠不上。而镇江,如果看经济总量,会以为它在苏北,甚至有人说,苏南其实只有3个城市,南京不是,镇江更不是。常州和镇江相比,经济总量上常州强一点,城市化建设上好像也是常州要好一些,说到常州,外地人都知道有个恐龙园,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真恐龙。而说道镇江,外地人都知道的则是老陈醋。


单问者


从省内固有的概念里,苏南特指:苏锡常,也就是如果你遇到江苏人,提起苏南,一般人会说苏锡常。尤其苏北地区的人去苏州或者无锡,会直接说是去苏南,而去南京,会直接说去南京,这里有几个背景:1、经济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程度;3、地址位置;4、历史因素。但在官方介绍里,会包括南京与镇江。

作为国内最为发达的城市带之一,目前只有粤港澳可以媲美,但就涉及区域面积,其实仍是苏南、上海、浙北这条线更为广袤,涉及人群更多。

2018年,苏南五市GDP总和为:53670.05亿元,超过江苏省一半以上GDP,可见苏南五市对江苏省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未来,苏南五市转型升级是否能成功,也关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更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苏中苏北地区还需要苏南的产业带动,在基础建设上也需要通过苏南的税赋来补充苏北地区的后续投入。

自古以来苏南地区就是富裕之地,中途虽然出现过一段时间星光黯淡,沉淀的人文与环境资源仍是其发展的底蕴,但最大的变数是上海成为直辖市,背靠大山,既是机遇也是危机,因为人是流动,哪里的资源好一定会朝那里去,产业也是。至今为止,上海一直是苏南地区的发展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又增加了南京。一方面上海本身对先进制造也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南京首位度是江苏省的需求,而这两个城市所需要的产业正好也是苏南地区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那么竞争不可避免,但苏南地区无论是行政资源还是资金资源都难以相比。最近,镇江和常州经济发展滞后,这方面的因素肯定有的。

(下面有三张图,可以从中看到镇江和常州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个城市各自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打出了“苏锡常”的品牌,当年“苏锡常”代表了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但城市发展和人的命运大体相同,在不可逆转的潮流里,依然存在很多的变数。看看今天的无锡,再看看过去的无锡,也会仍不住叹息一声,但无锡这样的城市发展潜力依然不可小觑,一旦政策得当,主政者开明,仍然可以快速跟上来。再看镇江和常州,尤其是镇江,就不得不面临省内提升南京首位度的问题。

今天复盘苏南五市的发展模式及现状,不难看到苏州在深度衔接上海,成为上海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昆山与太仓,尤其是昆山首当其冲,因为地理位置,对接上海要比上海周边其他城市更为具有优势,同时上海和苏州历史性的关联且语言相通,所以今天的上海人对于苏州基本没有什么认同感上的障碍。苏州得益过去发展中,主政者更为开明与灵活,所以很好地抓住了发展的历史机遇。至今为止,这些传统依然保留,当地的营商政策还是更为宽松。这里有两个事情需要说明下:1、苏锡常地区,历来人文环境较为开放,包容性很强,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上海人怎么排外,浙江人怎么排外,广东人怎么排外,一般很少听到苏锡常地区排外的言词,即便有,也比以上其他地区要少,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2、关于台资,苏州尤其是昆山,台资是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台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而非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期一轮的产业升级,很多低附加值产业都已经迁移(附: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所以,我们都需要深思的是为什么那么台资企业会选择苏州昆山,对台胞的包容,融合,是台胞选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至于说:台资一旦全走了,昆山就完了,这种言论没必要,也没有意义。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绝不是昆山一家的问题,而整个中国经济的问题。

至于未来,苏南城市中,苏州的转型相对成功,2017年苏州GDP增速是7.1%,相对整个环境都较难的2018年,GDP增速在7.38%。无锡的增速依然不慢,2018年增速甚至比南京还快,可见无锡的发展潜力,而南京更不用说,在省内提升首位度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发展潜力依然值得挖掘。至于镇江和常州,尤其是镇江,尚未看到新的发展动能,前途堪忧。常州也是,但好在基础非常牢固。所以,综合下来,苏州、南京、无锡未来发展依然值得期待,至于苏州和南京,谁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实并不重要,短时间内看仍是苏州,毕竟差距很大,中间相隔了一个扬州的规模。很多人喜欢拿南京的大学与其他资源对比苏州,但别忘了,即便是今天不以GDP论英雄,GDP仍是一个城市综合表现的评分,经济为什么能发展好,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从个人来说,更期待江苏将来能有多个明星城市,毕竟对于江苏人来说有了更多选择,或者说是可以在离家更近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多个明星出现,说明这个区域的经济开放程度更高,于个人于所有人都是利好,不是吗?所以内斗,真没必要。

以上,谢谢。


一页无言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无锡、常州、苏州和南通8个省辖市(以下简称“沿江八市”,地区生产总值73157.567亿元,其中有三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苏州、南京和无锡,分别为18797.47亿元、12820.4亿元和11438.62亿元,是江苏省人口、经济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沿江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80%以上,其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97%左右,形成以化工、冶金等临港产业为主的基础产业带,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工业企业分布集中,沿江八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81.2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0.36%、55.06%、63.08%、72.94%和70.01%。由于长江(江苏段)污染物排放量大,支流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在41条主要入江支流45个控制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占6.7%。同时,沿江地区土地和岸线资源无序开发,生态安全空间严重不足;流域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脆弱;“重化围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1 以技术创新引领工业绿色化发展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工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以高新技术装备取代传统产业技术、落后设备,实现减污增效,形成绿色工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绿色产业,创造绿色工业新的增长点;以技术革新推动群众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催生绿色工业新的增长点。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沿江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结构性问题

加大企业清洁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推动沿江钢铁、石化等传统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淘汰高耗能产业,积极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减少煤炭使用量。

3 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优化八市产业区位布局

落实“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制度,把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刚性约束条件,以容量定产业、定项目、定规模,有序推进沿江地区产业向生态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

4 强化环境规制,完善环境政策机制保障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导向,建立完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实施绿色发展评估,强化政绩考核;加大生态环境投入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推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建立工业绿色发展预警联动机制,加强沿江工业绿色发展评价,将沿江工业项目建设和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挂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环境质量改善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地区,严禁审批重污染项目;对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地区,实施除民生项目、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以外的区域限批。对工业绿色发展较差的地区,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所需排放指标必须由本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按减量替代的方式获得。


财经趣弹


从大势发展来看。苏南分成三大板块最合适:即苏、(锡常合)、宁;把镇江分别归属于南京、常州、扬州;将无锡常州合并;这样苏南成三大块也是三大市;

各自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了地域互补,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大大减少互损内耗与消耗性竞争;也充分体现江苏省内太湖流域的区位优势;同时,苏南三大市也将成为全国前位优势的城市,突出了长三角的龙头作用乃至全国城市的引领作用;也是未来智能发展的最利好选择;








云墨世界_


全国百强区,武进区第三,在江苏省内武进区算第一,不过现在南京江宁区有后来者追赶。


超越自我157946092


苏锡常才是真正的苏南,这也是这三个城市市民的共识,从来没将南京及镇江算在其中,也压根没将南京及镇江当回事,不相信的话,可以在苏锡常三市的市民中调研!


divedlin


苏南五市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按照从上海往外的顺序排序,其中南京比较特殊是江苏省的省会,在目前国家对于省会城市首位度的鼓励下,南京近几年的发展一直是不错的,各项指标数据相比较前几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由于南京地理位置相比较而言是江苏省偏西南角的,辐射省内的同时也辐射了部分安徽省市,所以目前南京相比较江苏地区的发展重点是辐射江北和隔壁的镇江,目前规划的南京地铁已经建设到镇江句容了。


其次说下,镇江,镇江相比较其余几个城市,在苏南地区是存在感比较弱的,这个主要是受限于她本身的范围较小,经济容量较小、人口较少,但是相比较个人所得方面镇江一点也不比其余城市相差很多,镇江这几年经济发展也有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尤其是原先重要的化工等行业,随着目前行业的调整很多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相信随着主动融入南京辐射区,后续镇江的未来发展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第三,常州,常州是苏南民营经济发展的发源地,本身的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更多的是乡镇企业比较多,最近几年随着出口类企业发展受限,常州的民营企业越发显现出自己的活力,这里还需奥重点说下,90年代的时候,隔壁的苏州和无锡分别承接了很多上海辐射的出口加工企业,这类企业对于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GDP是效果很好的,但是随着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对于出口需求的减弱,这些城市的GDP提升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相反这几年常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积累,同时培育了很多民营积极的上市企业,这部分企业技术实力强、市场需求大、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企业,所以对于常州这座城市来说,目前已经是最好的时候了,相信未来随着更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对于这座城市的定位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无锡,无锡俗称小上海,很多的经济发展跟上海类似,前几年发展的重点是出口型经济,最近几年重点在物联网方面大力发展,培育了很多的物联网企业,每年的物联网博览会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参加,经济活力还是不错的,另外无锡还有着不错的旅游资源,每年来无锡参观、旅游的人一直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庶民经济的发展,另外无锡的县域经济也很不错,代管的江阴市,连续多年一直是全国县域城市经济的领头羊,其下属的华西村更加是全国闻名世界知名。


第五,苏州,苏州东临上海,西接无锡,本身当地的旅游资源就比较丰富,每年旅游的人就比较多,这都造就了当地人均财富的增加,另外苏州在90年代初和新加坡合办的开发区,对于苏州最近几十年的发展,都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工作,人流的增加,更加提高了当地市场的经济活力,最近几年苏州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类企业发展受限,但是经过多年的培育,也已经重点培育了一批高科技的行业标杆企业,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苏州更好的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成为一个标杆的城市也指日可待。


小弓长生活启示录


我认为苏南五巿建国以来一直是江苏发展的龙头,我以本馆珍藏的建国初期苏南五市的公交车票来展示说明这个问题。
以上是南京1953年旧币值1500元公交车票

五六十年代的新币值南京5分公交车票。


以上是苏州五十年代新币值首版公交车票。

苏州因靠近上海,一直工商业都很发达。
以上是建国初期公私合营时苏州公交车票。现在苏州经济在江苏排行第一。
常州的经济在鼎盛时曾位居江苏老二的位置,当时仅次于南京。

无锡更不用说了,

经济曾一度排在苏州之前。
至于镇江,经济一直以来都不差,在江苏省从未跌出前五位。

相比苏南五市的优秀,苏北经济一直都不咋的。
苏北除了徐州这个老交通枢杻之外,其它城市跟苏南五市相比都有一定差距。

过去如是,我觉得将来的苏南五市一直都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我非常看好这五市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