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铭传能征善战,为何不出来打日本?

纵横国史


甲午战争期间,淮军宿将刘铭传未能出山领兵上阵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桩,就是此时刘铭传已经是英雄迟暮,重病缠身,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亲历军伍了。

下面对此问题略作阐释。

(淮军将领刘铭传)

刘铭传其人

刘铭传,字省三,1836年9月7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西乡一户农家,兄弟六人,以刘铭传最小。太平天国战争发生后,乡间不靖,村落纷纷自办民团,修筑圩堡自保、互相攻讨,刘铭传当时也在乡间办理民团。1859年,刘铭传组织的几百人的民团接受“招抚”,跟随清军攻打太平军。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安徽原籍招募团练、组建淮军时,刘铭传所部编入淮军,根据刘铭传名字中的“铭”字,称为铭字营,后来又称铭军,是淮军中历史最早的13营之一。

之后,铭军随李鸿章赴援上海,在江南、浙江地区和太平军作战,屡建军功,刘铭传从千总逐渐升迁到总兵,成为淮军中独当一面的大将,其指挥的铭字营也从最初的1个营,扩充到12个营(步队10营,水师2营),是淮军中兵力雄厚的大山头。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铭军北上剿捻,增募至20余营规模,分左、右、中三军,刘铭传因军功受封一等男爵位。1870年,刘铭传率铭军赴陕甘,平定回乱,因检举陕甘总督左宗棠的诸多不当行为,被左宗棠获知,二人发生严重矛盾,刘铭传遂称病回安徽原籍。

1884年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被起用,赴台湾总统军务,后被派任为福建台湾巡抚,成为淮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官至封疆的大人物。因为早年的军功,以及中法战争时代保台的声誉,获得了知兵的名声。

甲午年催促刘铭传上阵的情况

1891年,刘铭传因有旧疾,加上在巡抚福建台湾期间积劳过甚,请假回籍休养。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刘铭传正处于抱病在籍休养的状态。

有关准备起用刘铭传上阵的决策,最早发生于1894年的7月,随着日本在朝鲜日益咄咄逼人,和谈的可能性日渐渺茫,清政府督促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准备作战。1894年7月1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向刘铭传发起电报,告知有意奏请委任刘铭传为会办北洋军务大臣、督办朝鲜军务,协助处理可能即将发生的中日战争事件,事实上是有意奏请以刘铭传直接督率指挥前敌各军。

对于李鸿章的提议,以及随后清政府的上谕,刘铭传均以疾病在身难以成行而回绝。

此后到了1894年的10月,甲午战争战局已经显现出颓状,清军陆军兵败平壤、海军兵败大东沟,而且有风闻日军即将登陆渤海湾内。10月4日,清廷在对于统兵大将人选一筹莫展之际,再度想起刘铭传,上谕要求李鸿章催促刘铭传赴京:

然而至此,刘铭传仍然以病未能应召。

对于当时刘铭传的情况和其性情,刘铭传的儿子曾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二十年,日本失和,府君忧愤时事,恒中夜起立,眦裂泣下,恨不置身行间,效古人马革裹尸之义,以旧病固结,不能奉诏视师,忧思郁结,病益增剧。

最终,刘铭传未能出现到甲午战争的战场上,而是因病于1896年1月12日在家中去世。

甲午没有奇迹

甲午战争当时,乃至现代很多国人,对于刘铭传未能出现到甲午战争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深感痛惜遗憾,其本质的想法是,认为刘铭传如果出师,必能创造奇迹,扭转当时兵败如山倒的败局。

但是只要客观、冷静的思考,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事实上就算刘铭传上阵,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首先。刘铭传的军功,主要产生于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中,这种战争里敌手的武装程度不高,远不能和甲午战场上近代化了的日本军队相提并论。刘铭传是否有知识、能力应付一场近代化的战争,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

又有人以中法战争中的保台为例,事实上中法战争期间与刘铭传直接相关的战事,是法军进犯基隆之战,刘铭传既不是直接指挥者,也并未发生激烈程度能和甲午陆战相比的战事。

其次。从1871年回籍后,刘铭传与其成功立业的老部队——铭军就失去了直接统辖关系,到了甲午战争时,刘铭传麾下更是无一兵一卒。而刘铭传昔年的老部队——铭军,在甲午战争战场上的表现也并不出色,其中兵力最多的一支是驻防大连湾的北方铭军,于1894年9月16日海运至大东沟,后来参加了鸭绿江防线作战,结果在面对日军进攻时溃不成军。

所以,甲午之败,原因并不是出在一二个指挥官身上。


海研会


刘铭传确实能征善战,但这个善战是农业文明背景下古代军队的善战。面对文明之间的代差,国家之间的代差,军队之间的代差,不是一个刘铭传能够扭转的。



刘铭传在中法战争时期,曾经击退过法军对淡水的进攻。但是要注意的是,法军只有600名陆战队和水兵,清军加上民兵有上万人,最终给法军造成了60余人的伤亡。从甲午战争的规模来看,不过相当于用一支方面大军击退了三个日军中队的进攻,造成了一个日军小队的损失而已。

后来台湾的法军增加了一千多名北非兵和外籍兵团,刘铭传的清军也增至数万人,双方陷入长期相持,法军无法赶走据守在基隆外围高地上的清军,清军也无法收复基隆。这样直到战争结束。

淮军是一支装备西式武器的古代军队,不是刘铭传能够弥补差距的

从以上战例可以看出,刘铭传的确有能力,在兵力十倍于敌的情况下,可以和列强军队相持(绝大多数清军将领做不到这一点)。但也仅此而已了。毕竟甲午战争和大清以往面临的任何一场反侵略战争都不相同。

在距离上,欧洲列强远隔万里,只能拿出一小部分力量来和中国作战,而且也让中国有了动员的时间。而日本和中国近在咫尺,可以动员全国力量,可以迅速派出大军。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二十多万军队,其中派到中国的有十四万余人,动员一个师团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以至于中国不可能像以前对付西方列强那样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招兵训练。

铭军号衣

刘铭传如果在甲午复出,能够指挥的无非也就是北洋淮系军队,其中盛军六千,铭军四千 毅军四千。是主力,其他都是一些小部队,此后就只能靠新募兵,不到二万老兵,能抵挡十万日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海军史研究会员


原因很简单,其实就两个。

其一、刘铭传对朝廷不满意。作为晚清少有的常胜将军,刘铭传的战功自然不少,镇压太平军、全歼西捻军、击退法军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清廷貌似不想重用刘铭传,也不太看得起他,只想把他当枪使。1867年,经过近三年的围追堵截,刘铭传最终在扬州瓦窑铺将东捻军击败,但朝廷只授予他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赐给他白玉柄小刀一把。刘铭传一气之下,便以积劳成疾为由,请假回乡休养。1873年,刘铭传随左宗棠进兵陕甘,所立战功无数,理应授予巡抚一职,结果清廷还派他人担任。为此,刘铭传再次奏请回乡养病。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进攻台湾,已闲居家乡十几年的刘铭传再次出山上前线,并于淡水将法军击败,刘铭传因功授予台湾巡抚一职。后因基隆煤矿商业化问题,清廷对他严加斥责,为此刘铭传被迫辞职,不再出山。

其二、刘铭传重病缠身,有心无力。作为淮军第一猛将,刘铭传屡经战阵且常常身先士卒,所受之伤自然不少。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刘铭传屡次三番请求回乡休息养病,除了不满朝廷赏罚,其身体状况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甲午战争爆发时,刘铭传已经风蚀残年,行将就木,即将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虽然不上前线,但其始终心系台湾,听到清廷战败、割让台湾的消息后,刘铭传“忧思郁结”,病情加重,终日卧床不起!1896年1月12日,在甲午战败不到一周年之际,刘铭传病逝,临终前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纵横国史


刘铭传在晚年时身体健康应该出现了严重问题,其实已不能率部出征。加之清廷几次三番的排挤,对刘的身心打击是非常之大。当日本侵略台湾时朝廷已没有人想起他了。虽然英雄暮年状心不已,怎奈天不助人!


云海一驹


国力强盛。君臣一心时。才有可能征服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已是衰败期)可当时的清朝和日本并不是这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