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朱莊村的“藕”字經

掌上濟寧訊(記者 趙厚峰 通訊員 魏玉季)“這一根也挺長。”用了得有六七分鐘,一根完整的藕出土,有5節,將近2米長。1月10日下午,在汶上縣次邱鎮朱莊村村北藕田裡,記者看到村民朱慶勝正在小心翼翼地用小鏟子一點點起藕。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和一般的藕不同,朱莊村的藕,種在良田中,施用農家肥,春天用地下水灌注40釐米左右,清明節前後整池秧種,到7月下旬蓮花謝時,就開始收穫——俗稱“謝花藕”。收穫時,先放幹水晾乾地,再用鐵鍁翻,發現藕後用小鏟沿著藕的走向一點點起出來。但是為了獲取更好的種藕收益,村民們在藕長成後並未急著起藕,而是貯藏在了地裡,等村裡的合作社說價格合適時再從地裡把藕起出來售賣。

“現在謝花藕一公斤7元,批發價也達到了4元,價格已比原來漲了不少,況且快到年了,價格還會上漲,所以我們聽合作社的,現在把藕起出來,準備賣個好價錢。”另一位正在起藕的村民張鳳玲笑意盈盈地告訴記者,話語中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張鳳玲說的“合作社”,是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的汶上縣明遠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合作社骨幹專門負責收集市場信息,分析行情漲落,隨時提供給社員。看漲,就建議社員挖;看跌,就建議藏於地下。

汶上白蓮藕歷史悠久,以朱莊村為中心的一帶特別適合種植,以白、嫩、脆聞名遐邇,明清時代曾是著名的貢品。同樣都是白蓮藕,為什麼朱莊村一帶品質這麼好呢?村委會主任朱良坤介紹:朱家莊村土壤粘重保水性強,地下水源充沛;在糧田裡種植,用農家肥,病害少;再就是採收方式避免了汙水倒灌藕中。“我小時候村裡就種藕。”朱良坤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朱莊村及周邊曾大量種植,興盛時曾達到五六千畝。但由於用工量大、效益不高,到本世紀初全鎮只剩了不到幾十畝。

“這麼好的東西,不繼承太可惜了。”村黨支部書記硃紅軍說。一直在外經商的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拿著產品資料,帶著水土標本,上濟南、去北京,聽取專家意見。2015年,村裡制定了恢復生產白蓮藕的方案。2016年,申請註冊了“汶上白蓮藕”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併成立合作社,整體流轉了村裡土地。合作社對種植白蓮藕的社員,統一供種,統一購肥,統一請專家指導,並墊付生產資金。第一年200畝,第二年500畝,今年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到1200多畝……

傳統的生態種植方法,再加上響噹噹的名氣,朱莊村的白蓮藕很快獲得市場認可,常年價格比普通藕價格高30%以上,並進入當地超市。張鳳玲說,一畝地可產藕3000公斤以上,到現在為止,自家的藕收了4畝多,毛收入3萬多元,除去成本,一畝地純收入至少3000元。

“種植只是我們發展白蓮藕產業的第一步。”硃紅軍說,下一步,合作社打算和超市對接,充分發揮汶上白蓮藕的品牌效應,加工藕粉、藕粉條、荷葉茶等,讓汶上白蓮藕重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