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朱庄村的“藕”字经

掌上济宁讯(记者 赵厚峰 通讯员 魏玉季)“这一根也挺长。”用了得有六七分钟,一根完整的藕出土,有5节,将近2米长。1月10日下午,在汶上县次邱镇朱庄村村北藕田里,记者看到村民朱庆胜正在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一点点起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一般的藕不同,朱庄村的藕,种在良田中,施用农家肥,春天用地下水灌注40厘米左右,清明节前后整池秧种,到7月下旬莲花谢时,就开始收获——俗称“谢花藕”。收获时,先放干水晾干地,再用铁锨翻,发现藕后用小铲沿着藕的走向一点点起出来。但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种藕收益,村民们在藕长成后并未急着起藕,而是贮藏在了地里,等村里的合作社说价格合适时再从地里把藕起出来售卖。

“现在谢花藕一公斤7元,批发价也达到了4元,价格已比原来涨了不少,况且快到年了,价格还会上涨,所以我们听合作社的,现在把藕起出来,准备卖个好价钱。”另一位正在起藕的村民张凤玲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话语中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张凤玲说的“合作社”,是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汶上县明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合作社骨干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分析行情涨落,随时提供给社员。看涨,就建议社员挖;看跌,就建议藏于地下。

汶上白莲藕历史悠久,以朱庄村为中心的一带特别适合种植,以白、嫩、脆闻名遐迩,明清时代曾是著名的贡品。同样都是白莲藕,为什么朱庄村一带品质这么好呢?村委会主任朱良坤介绍:朱家庄村土壤粘重保水性强,地下水源充沛;在粮田里种植,用农家肥,病害少;再就是采收方式避免了污水倒灌藕中。“我小时候村里就种藕。”朱良坤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朱庄村及周边曾大量种植,兴盛时曾达到五六千亩。但由于用工量大、效益不高,到本世纪初全镇只剩了不到几十亩。

“这么好的东西,不继承太可惜了。”村党支部书记朱红军说。一直在外经商的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拿着产品资料,带着水土标本,上济南、去北京,听取专家意见。2015年,村里制定了恢复生产白莲藕的方案。2016年,申请注册了“汶上白莲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立合作社,整体流转了村里土地。合作社对种植白莲藕的社员,统一供种,统一购肥,统一请专家指导,并垫付生产资金。第一年200亩,第二年500亩,今年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到1200多亩……

传统的生态种植方法,再加上响当当的名气,朱庄村的白莲藕很快获得市场认可,常年价格比普通藕价格高30%以上,并进入当地超市。张凤玲说,一亩地可产藕3000公斤以上,到现在为止,自家的藕收了4亩多,毛收入3万多元,除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至少3000元。

“种植只是我们发展白莲藕产业的第一步。”朱红军说,下一步,合作社打算和超市对接,充分发挥汶上白莲藕的品牌效应,加工藕粉、藕粉条、荷叶茶等,让汶上白莲藕重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