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关于养生,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水瑾悦石斛


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近年来多项研究还证明,人体的很多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周期性节律变化。总之,生理和病理的节律变化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按传统中医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按天时而调气血、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重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是人对自然界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疾病也是可以预防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五脏元气充实、气血流畅、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强,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即和谐安康。所以,一年四季养生保健的主要宗旨就是应做到“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主要就是要重视保养人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旺盛,则健康状况良好,免疫力强。外慎邪气就是要加强养生保健,警惕和预防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要预防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的侵袭和预防饮食劳倦的发生。正如《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以及时间上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内的阳气也应该顺应自然而向上向外抒发。顺时养生就应该重视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使之旺盛起来。此时凡阻碍阳气生发和耗损阳气的情况都要避免,如过度劳累、熬夜和不重视防寒保暖等。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防止过劳、纵欲等损耗精气,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就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供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传统中医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这种情况很符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认为夏日不可贪凉饮冷,而冬日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之良法。“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证,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证,正体现了阴阳互根之法则。

四、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

春季的特点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其应肝,应特别重视对肝脏的养生;夏季炎热,出汗特别多,“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要特别注意养心;秋季干燥,燥邪最易伤肺,所以秋季要重视养肺;冬季寒冷最易伤阳,而肾为阳气之根,所以冬季应重视养肾;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调养脾胃,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五、春捂秋冻,不生百病

春、秋季节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虽日渐暖和,但北方冷空气仍比较强烈,冷暖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所以养生家认为,此时衣服要注意随时增减,外衣、毛衣不可脱得过早,以利于阳气生发。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又如《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度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过后,北风吹来,天气渐凉,正如俗语说:“一阵秋风一阵寒。”不过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1℃,可使人渐渐地适应寒冷气候。这样的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这样有利于增强御寒能力、强身健体,从而可减少冬季感冒等症的发生。

虽然“春捂秋冻”自古是劳动人民的防病健身之谈,但这种“捂”和“冻”是有限度的,是指正常气候下的养生方法,如果气候反常或变化太大,则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特别是对高龄体弱的老人、或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慢支炎、肺心病等)慢性疾病者,宜加强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不可过于强调“秋冻”,以免“冻”出疾病。

六、四季气候不同,进补方法须选择

对年老体弱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处于急性疾病的康复期的患者,适当进补是增强体质、使机体及时康复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四时气候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膳食和进补方法也应各异。一般而言,春季渐暖,阳气生发,所以宜平补。不宜过多进食过于温燥与容易上火的食品;夏季天气酷热,汗出较多,故宜清补。宜多进食一些平性、凉性的蔬菜、水果之类,饮食宜清淡,但不宜过于寒凉;秋季渐凉,气候干燥,阴液易亏损,所以宜平补或润补。宜适当多进食平性、凉性、温性、特别是有滋阴养血润燥作用的食品,如梨、藕、胡萝卜、银耳等;冬季天气寒冷,代谢缓慢,食欲旺盛,精气闭藏,是进补和养精蓄锐的最佳季节。所以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之说。冬季一般宜温补、宜大补,除一般的蔬果、药食外,可适当进食些能大补气血、以及血肉有情之品如人参、鹿茸、羊肉之类。

总之,一年四季的饮食调养,宜多品种、多变化,注意荤与素、粗细粮、主副食的合理搭配,宜低脂、低盐、低糖,宜适当多吃时令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反季节的蔬菜、水果宜少吃或不吃。烹调方法宜多选蒸、煮、煨、炖 ,少用煎炒烹炸。尤宜少吃煎炸、熏烤、盐腌制品。三餐要合理,并宜适当节食,这对保证营养的均衡,是极为重要的。

此外,一年四季都应重视精神调养,注意保持平和乐观愉悦的精神状态,远离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同时尽量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亦要注意合理锻炼,这对维护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