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孟子的文學成就和地位表現在哪些方面?

朱八戒CC


孟子的文學成就和地位表現在哪些方面?

孟子是儒家學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被尊稱為儒家的“亞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1、孟子的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言行以及政治主張集中於《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提出了“仁政”學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一生致力於遊說諸侯,宣傳“行王道、施仁政”,推介自己政治主張,希望消除世亂,救民於水火之,讓黎民百姓不飢不寒,從而實現天下大治,這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閃光點的方面。孟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談談孟子的文學成就與地位。

2、《孟子》簡介。《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和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孟子》七篇的篇目分別是:①《梁惠王》、②《公孫丑》、③《滕文公》、④《離婁》、⑤《萬章》、⑥《告子》、⑦《盡心》,每篇皆分為上、下卷。南宋朱熹將《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一道列為“四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四書五經”的“四書”。

3、《孟子》散文的文學成就和地位。

(1)長於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徵。孟子生當戰國中期,激烈爭辯的現實需要和策士縱橫文風的沾染,使《孟子》呈現出雄辭激越和氣勢磅礴的風格。戰國諸子,好辯、善辯為時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辯著稱。孟子得心應手地把類比推理等邏輯思維與礕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結合起來,通過層層設問,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2)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孟子在中國文學史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氣”這一概念,並把“養氣”和“知言”結合起來,循乎自然地加以擴充,不斷地進行道義的積累。具體運用於對話和論辯中,就形成了剛柔相濟而析義極精的論辯藝術,充分表現了《孟子》散文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與風格。以“氣”取勝的文學審美觀的形成,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乾淨利落是《孟子》顯著的語言特色。很多詞語如“明察秋毫”、“出類拔萃”、“一曝十寒”、“水深火熱”、“心悅誠服”等都轉化為成語,至今流傳。文筆自然,大量運用排比、感嘆等修辭,琅琅上口,爽朗明快,同時又善於精工刻鏤,精闢準確地使用詞彙,形成了一種精練簡約、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繼承發展了《論語》《左傳》等開創的新的書面語言形式。可以說《孟子》的語言形式,是我國隨後兩千多年裡書面語的標準。

(4)孟子針對戰國時期人們對《詩經》斷章取義的認識,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經》評賞的方法。有研究認為,這是中國文論史上第一次提出文學評賞方法,反映了孟子對文學作品特徵的重要認識,可以說孟子是中國文藝評賞的先行者。對後世的文字評賞產生了深遠和影響。

4、《孟子》一書最根本的是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





齊赫看世界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爭鳴高潮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就是經過孟子而發揚光大的,並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其實,大家對孟子儒家文化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的瞭解還是比較多的。

孟子說:“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也。”他繼承了空桌子的仁義學說,並進一步解釋:仁就是人的心。這兩句話是孟子敘述他觀察梁襄王以後所得的印象,也就是識人。

孟子在文學思想上也有一定的成就。由於他對《詩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在引《詩》以敘事明志和評論《詩經》中,孟子創造性發表了一些如何讀《詩》、如何理解《詩》的精湛看法,如“知人論世”說,對後世影響極大,為後來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他的著作《孟子》行文磅礴,富於情感,也受到了後人的推崇。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其氣勢,其感情,都酷似孟子。

語言特色與技巧研究

關於《孟子》的語言特色,一般認為與《論語》基本相同,屬語錄體,而多由對話所組成,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但比《論語》更有文采和富於氣勢。柳存仁認為,《孟子》之“記言文字,極見流利豐暢。”文章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尤以氣勢勝。”〈孟子〉散文的藝術特徵》一文對孟文語言藝術特徵作了細緻而獨到的分析,認為:孟文語言給人的“第一個印象便是明白曉暢”,這是因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詞彙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於精工刻鏤,精闢準確地使用詞彙,平實淺近,乾淨利落,“有一種爽朗明快的風格,給人樸素自然的美感”。人物語言入手,分析了《孟子》的人物形象,認為孟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生動而複雜的孟子形象,他具有“豪爽直率、潑辣大膽的個性”,“鋒芒畢露、痛快淋漓的風格”,“基本上是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而作為議論散文,既沒有曲折的情節,也無法描寫繁複的活動,主要是利用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通過孟子自己說的話,“塑造一個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孟子》的“語言嚴謹而流暢,委婉而犀利,雄恣而細緻,在生動潑辣的語言中,流露著強烈而鮮明的感情”,使“孟子的性格活現在紙上”,從而充分地表現了孟子的個性特徵。一些研究者從修辭技巧運用的角度分析了《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孟文大量地使用排偶句式、重複對比以及實詞、虛詞的交錯搭配,使語言既簡潔精煉又概括性強,“以準確、凝練的語言來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孟文通過書面語的口語化、引俗語入文、釋古語通俗化等方法,形成了“平樸自然,開口見心”的語言藝術風格;通俗易懂,聯繫具體作品分析了孟文“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認為《孟子》文章樸實通俗而不粗淺俚俗,是因為其極重視“文采”,從詞語的錘此文分析頗有深度,立論平實而新穎,在孟文語言藝術研究方面較有特色,值得注意。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





雲龍256013933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孔子有至聖之稱,孟子被尊稱為亞聖。《史記》說: "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孟子提出了很多影響廣泛的思想:民貴君輕、仁政學說、德治思想等等,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一、《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這一特徵與 《孟子》的取材有很大的聯繫,多取材於生活實踐。孟子一生周遊列國, 遊說諸侯, 宣傳其“仁政”思想。遊說的功利主義色彩和實踐性特點, 決定了《孟子》寓言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語言通俗自然、明快暢達,而又精練準確。很少有艱深、生澀的語句,便於更好地傳播思想。

二、《孟子》還具備長於論辯的特徵,具有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請君入甕,如《梁惠王上》中的“齊桓晉文事”之章,邏輯嚴密,層層推理,迫使齊宣王不得不“顧左右而言他”。

三、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孟子具有這種浩然之氣,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孟子》的氣勢浩然還體現在詞語用度上,不少詞語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熱”、“出類拔萃”、“心悅誠服”、“一暴十寒”等,都成為成語,至今流傳,影響力很大。


白日夢赤橙


孟子被尊稱為儒家的“亞聖”,是儒家學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的成就很大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範圍,他創造出很多成語和名言,至今還在被我們所用,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相信朋友們對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從教學課本上,還是從文言故事裡。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張。嚴格的說,孟子是孔子的後世弟子,當然作為孔子的弟子他傳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畫像

作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無論是政治思想還是社會地位在戰國時都是深有影響的,孟子對當時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關於仁政的思想主張,戰國時期孟子曾遊歷於各個國家,遊說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這對於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

孟子在人性,社會觀點,仁政,禮儀,民本,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張。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善,與人為善,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們多注意檢討自身;在社會和政治觀點上,同樣是仁政治理天下,讓王者一定要仁義治國,重視人民的自身意願;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價值觀方面更是強調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張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鄉是現在的山東,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是世界人學習的榜樣,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國家,他將儒家的思想傳播久遠,對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世人都稱他為“亞聖”,並建“亞聖廟”供後世人敬仰。

孟子是戰國時期哪國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鄒國,當時正值戰國爭雄的時期,所以他又是東周時期人。

孟子雕像

孟子的出生地,鄒國,是當時東周時期東面的一個子爵國,因為其勢力並非出類拔萃,所以是當時強大的魯國的附屬國。現在這個地方屬於山東省鄒城縣。雖然鄒國是個小國家,但他在西周之初就已經立國。他們的祖先是安,周武王封安的子孫(第五世)俠,在當地建國。而實際上,除了俠之後的歷代君主,都沒有收到過周天子的冊封。在周宣王二十一年,鄒國國君夷父顏發動叛亂,把魯國的國君魯懿公殺死。十一年後,宣王討伐魯國,擊敗魯國,殺死了夷父顏。夷父顏的弟弟叔術代理鄒國國君。

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中原,鄒國予以積極支持。為了答謝鄒國,齊桓公封當時的鄒國國君克為子爵。從此,鄒國國君終於有了其相應的爵位。

直到公元前614年,鄒國被楚國滅亡。

孟子當時正出生於鄒國,他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和鄒國的國君鄒穆公有過一段對話。當時鄒國正處於魯國的交戰中,鄒穆公對孟子說他的人民不肯為官吏犧牲,致使他的官員戰死了三十三個人,而沒有一個百姓犧牲。孟子說:你的國內貧富差距嚴重,而你的官員卻沒有把百姓的輾轉流離的情況告訴你,這是他們的失職。所以你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會擁護你,他們也會為了官吏而戰死了。

揭秘孟子字什麼

孟子原名叫孟軻,字子輿。然而有一種說法說子輿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父親名叫激,母鄒氏。關於他的身世,流傳到今天的非常少了,我們知道的也就“孟母斷織”,“孟母三遷”等幾個寥寥可數的故事了,但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孟母對孟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孟子像

“敬人者,人恆敬之。”、“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我們讀到這些名句的時候,我們就想起這些都是亞聖孟子的名句。

我們都知道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曾經用了很多年去面見各個諸侯國的君主,比如:梁惠王,齊桓公等等,他想讓這些國君都能效法周禮,實行德治,用比較寬厚的政策對待民眾,但我們知道在戰國時期,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實行德政雖然能慢慢穩定發展下去,但面對大趨勢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孟子多年遊說無果之後,他選擇了教書,寫文章。他寫出了許多蘊含哲理,又辯論有據的文章。孟子又屬於儒家學派,而且可以說除了孔子,他是最偉大的儒學先驅。他主張仁政和德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論斷。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亞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孟子推動了整個文學界的發展。他的思想對歷代人們精神素質的養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孟子的名和字又是什麼呢?

總之,對於孟子的探究是歷代學者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於孟子的字,我們今天普遍認為是子輿。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是什麼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孔子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說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裡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三遷的故事講了什麼

《三字經》裡面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昔孟母,擇鄰處。說的就是一個典故,孟子三遷。孟子三遷實際上指的就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出自西漢時期劉向的《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孟母三遷圖

孟母三遷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孟子小時候父親很早就死了,他的母親為他的父親守節,從未改嫁。剛開始的時候,孟子的家在墓地旁邊,還是小孩子的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他們經常看到大人們到墳墓前去祭祀先人時跪拜痛哭的樣子。孟子和其他孩子也一樣學著他們的樣子。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這下去不行,我再也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她就帶著孟子一起搬家。

新家搬到了集市上,而他們的家就在殺豬宰羊的附近。孟子重新結識了一群新朋友,他和這些朋友一起學著集市上的屠夫和商人的樣子,玩起了殺豬殺羊和做生意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知道了這事,又說:“不行不行,看來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們住啊。”於是他們第三次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在這裡,每年夏曆初一的時候,都有官員來到這裡的文廟,跪拜行禮,互相寒暄禮貌。孟子看到這些情況,都依照著他們的樣子做。沒多久,他就學會了不少禮儀。孟子的媽媽看到了,才滿意地點點頭,說:“這才是我的孩子應該住的地方啊。”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人是隨著周圍的環境而成長改變的,在好的環境下,可以教出好的人才。





規則123秩序321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

一、刻畫了孟軻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孟子一生都孜孜於遊說各諸侯國君,宣傳施行堯舜之王道仁政的主張。孟孓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善辯,於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從它與門人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交談中,以及一些典籍之中對孟子行為的一些描述,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孟子的性格特徵。當然孟子性格上的仁愛,與民同樂都孟子的言行中顯而易見。正如他說的“知人論世"。

二、精彩的論辯方法,類比推理,譬喻演繹。

孟子的文章嬗變有較高的論辯藝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將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2.在論辯中,孟子常用比喻的方法,化抽象的道理為具體的形象,淺近簡短,使論變富有形象性。

三、磅礴的風格特徵,凌厲浩然之文風,感情強烈激盪。

四、精煉生動,明白曉暢,平實淺近的語言特點。孟子文筆淺顯自然,大量運用排比,感嘆等修辭,有口語的特點,爽朗明快。

以上是對孟子文學成就的簡要綜述,鮮活生動的人物,精彩有力的論辯,磅礴浩然的文具,爽朗明快的語言,源源不斷地傳遞著孟子的思想,訴說著先秦儒家的風采,穿越駛的塵囂,經久不息。


何苗


孟子是毫無爭議的儒家聖賢代表,從“孔孟之道”這四個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緊挨著孔子。

孟子的人生經歷也與孔子相似,前半生周遊列國,四處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由於身處諸侯混戰的戰國時期,他的政治理念並不吃香,所以經常碰壁。

蘇軾在《賈誼論》裡有一句話是說孟子的: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大意是捨不得離開齊國,特意在邊界住了三天,還說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

從這件事上,足可見孟子的處境艱難,而他治國安邦的願望又是那麼堅定。

孟子的文學思想備受後人推崇,《孟子》一書語言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其中的辯論文邏輯巧妙,類比和推理張弛有致,整體文氣磅礴,無私無畏。賈誼的經典文章《過秦論》就是受《孟子》影響,寫得行雲流水氣勢浩然。

孔子重禮,孟子重仁,他倡導施仁政,在孟子眼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點,是他與孔子最大的區別,孟子的名聲也因此傳到了社會底層。



丨無為


文學成就這方面,主要是《孟子》一書的體裁,屬於語錄體散文,行文雄健,氣勢開闊,說理明白,以《魚我所欲也》為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先秦諸子的著作,大都可以歸入散文之列,有些甚至純粹是敘事,而能作為文學作品提供文學裨益的,大約有孟子、莊子、荀子等,為漢代駢文、賦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解儒


不談《孟子》,只說孟子本身的文學成就和地位

  1. 孟子對《詩經》多有引用,給後世留下了很多閱讀詩經的不同角度觀點。
  2. 引用古字,故事等等,為後世文學留下了難得的素材。
  3. 孟子“王霸之辯”,氣勢磅礴,排比流暢,論證過程嚴密,被後世很多大家所模仿,賈誼《過秦論》的論述方式,修辭運用,很多處可見孟子辯論的影子。
  4. 《孟子》一書雖不是孟子所寫,但書中的話都是記錄孟子所說的話,所以孟子的散文水平可以說是古代的一座文學高峰。

盛京楊員外


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代儒家宗師有亞聖i,之稱!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仁、義禮`智。把人倫關糸榀括為五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誠者。天之道也!最注重於道德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