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屠呦呦落选中国院士,你怎么看?

读书时间


屠呦呦落选中国院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院士评选,肯定有他自己的一套规则。符合他的规则的人可以评上,不符合他规则的评不上,也应该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有了规则,肯定不能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如果能改变,就是没有规则。做出没有规则的事情,那就不配称作中国院士。

屠呦呦没有评上院士,并不有损她的科学成就与名誉,反面更显出她的特产独行。甚至可以说,这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如果她评上了院士,也并不能提升多少她的科技成就。她只要有一个诺贝尔奖就够了。

每一个奖项,每一个职称的评选,都不是十分公平的,都不具有绝对性,都有他的局限性。比哪列夫·托尔斯泰十分著名的作家,终其一生,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世界公认的。没有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并不的损他的成就。

不能因为某人名人没有得到奖项就说这个奖项垃圾,毕竟有局限性,毕竟不是绝对公平的,毕竟也有他自己的规则,毕竟评审人员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农村故事场


2019年11月22日,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不出意料,李彦宏早在第一轮就被刷掉了,而王坚则实至名归的成为了这一年民企院士第一人,但是翻遍了名单也没有找到大家心目中早该入选的那位科学家的身影,她就是屠呦呦老师。

这位被国外媒体称为“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的伟大女性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最重要的是,此次获奖意味着中医药成果获得了整个世界和科学界最高奖项的认可。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在今年年初屠呦呦和爱因斯坦、图灵、居里夫人等一起被提名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而屠呦呦是唯一在世的科学家。BBC给出了她入选的三大理由: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了东方和西方。

可惜从2015年10月获得诺奖至今已经四年的时间,每年的两院院士增选都仿佛将这位老人遗忘,恰如她70多年来好像一直都没有被中国科学界想起一样。


将屠呦呦老人拒之于院士门外的理由很多,但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其实是年龄:2015年10月屠呦呦老人获得诺贝尔奖,2016年12月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就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并规定:被推荐人年龄(按增选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一般不超过65岁。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60岁(含)以下的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女士当然“超龄”了。学术界对此有一个经典的笑话:这不会是故意的吧?

与屠呦呦同龄的袁隆平是65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恰好赶上,要不也超龄了。

说到院士增选,就不得不提到清华智慧与颜值并存的美女学霸——颜宁教授。

无论是不是因为中科院院士落选负气出走,但她两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这里不诛心,只说后面的结果。

仿佛是示威一般,就在2019年中国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三天之后,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11月25日上线了来自颜宁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这项研究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发布,是颜宁团队多年来解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Cav)的又一力作,也是今年颜宁团队逆天的在CNS上发的第五篇论文。

有些对学术界不太熟悉的同志可能会问,什么是CNS,美国《Cell》、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是国际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三大期刊,发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论文,大都是由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反复修改而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这就是所谓的CNS期刊,很多学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在CNS上发表一篇文章,颜宁团队今年就发了五篇……

更可笑的是,颜宁在中国没有获得的认可反而在美国得到了。

2019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27日,这位被公认为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清华女神,后来出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雪莉·蒂尔曼讲席教授的颜宁还在微博上庆祝自己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时,她当时并未意识到,另外一个重大荣誉这么快就到来了。

三天后,同往常一样,颜宁直到凌晨五点才备完课。睡前,她为系里中午的教授午餐会和下午的课定好闹钟。上午11点半,闹钟响起,铺天盖地的短信和邮件炸懵了颜宁,她傻傻地在朋友圈问大家发生了什么,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已经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刻,教授午餐会已经准备好了庆祝用的香槟。正是在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离2017年5月她离开母校清华返回另一个母校普林斯顿担任讲席教授仅仅过了两年,离她据传因为“年轻”而落选中科院院士还不到两年。

无论她如何表达自己的无所谓,但在美国的学术成就以及获得的肯定和荣誉客观上为其在国内申请项目基金以及落选院士所受的各种郁闷和奇葩理由出了口恶气。


高维宇宙观


首先,这个问题99%是受某自媒体的不实消息而发的,该消息的题目是“因论文数量不够?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选院士,科研之痛何时止”,而“屠呦呦落选院士”也上了热词榜。

但是,无论是吃惊、感慨还是气愤,都不要忽视这是一条假新闻。

2月29日,中国工程院证明上述消息不实。两院院士2019刚刚增选过一轮,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11月公布结果。按照“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的规定,下一次增选时间应为2021年。两院章程中也并未对院士的“留洋背景、博士学位、足够论文”进行明确要求。屠呦呦先生并不是“落选”,而是没有参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而屠呦呦先生已经89岁高龄了(1930年12月30日),虽然获得6位院士提名并不困难,但对于屠呦呦先生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在我看来,甚至是“自降身价”,毕竟单单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含金量远超“院士”这个头衔;她还被评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和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并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而且还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入围了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并且是唯一在世的科学家,唯一的亚洲人……随便任何一项都是绝大多数院士们无法企及的。

之所以出现这个假新闻,而且上了热搜,估计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现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本身还不是很完善,尤其在实施中滋生了不少不公平现象。屠呦呦先生作为一名“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院士称号、无海外留学经历),之前曾多次申请参选,但都被拒绝。但正是这位屡遭拒绝的“三无科学家”获得了科学最高奖,无疑是对评选机制以及制定者、实施者的巨大讽刺。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虽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也是经历了三次被拒后才当选的,落选原因也与留学经历、英语水平和论文数量等有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行政官员、企业领导披着学者外衣,动用各种关系申报参选院士,其中还有成功当选的。因此,每逢增选院士,类似的假新闻总会出现,实际是大众对僵化的评选机制的质疑和抨击。

二、这次的假新闻除了两年一度“例行”出现,很可能与这次疫情以及某位人物有关。在另一个版本中,说屠呦呦先生“没有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时,附加了一句话“高福发表论文450多篇,钟南山发布论文220多篇”。大众对于钟南山院士的学识和贡献没有争议,称之为“国之栋梁”也不为过,但是对于高福院士的争议就很大了,尤其涉及到论文方面,更是饱受诟病的。院士评选结果在2019年11月就公示了,三四个月之后的疫情期间上了热搜,假新闻的炮制者也许是另有所指的。


Hello翻译官


这个体制必须改革!现在他们只看文凭论文不看成果不看对社会贡献!所以现在很多砖家叫兽对社会危害太大了!真正的有贡献的人才又评不上院士!可悲!


183160398


必然的


9863712


院士评职称评选机制有问题,须及时改革


刘一羽


我想说的是,如此低级的谣言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兴风作浪?

造谣者确实可恨,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基础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确实需要普及,不少人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很容易被谣言带进沟里。

最近一次中国院士评选早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为何屠呦呦落选中国院士在时隔几个月之后再次成为热搜?

很明显,有人故意制造谣言,故意带节奏。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2020年院士评选,更不存在屠呦呦落选中国院士。事实情况是,屠呦呦已经连续几届没有参与中国院士评选了,没有参与又何谈落选呢?

网络上某些人对于中国院士评选标准大肆制造各种谣言,比如说中国院士评选需要留洋背景,需要博士学位,需要很多的论文,甚至需要“某种关系”!

但事实上很多中国院士并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博士学位,不少都只是本科学历。这种典型的造谣为何总能掀起很大波澜呢?

很多人对于“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何没能入选中国院士”有疑问,认为既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何不能入选院士?

任何奖项都是其评选标准,获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着一切,诺贝尔奖也不能与伟大划等号,衡量伟大的标准有很多。没有哪条标准规定获得诺贝尔奖的必须入选中国院士。

最后说一点,屠呦呦本人年近90岁高龄了,不要用我们的眼光去衡量她本人的思维高度,她已经连续几届没有参与院士评选了,或许对于她来说根本就不在乎奖项的名利了!


宇宙探索


遗憾


恒大售楼部1588787168


眼……


郑鲲鹏2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评选既有硬件条件(成果和国外检索论文数量),甚至包括海外教育经历,又需要一定数量院士的推荐,还需要同行评审专家的关系。而成果评选也更多看论文。像前段时间某疾控中心领导和院士累计发表460篇论文,屠嗷嗷比不上啊。论文和成果数量这一点屠嗷嗷没有优势,人际关系又不解国内所谓人情世故。落选就可以想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