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後疫時代"營養健康食品"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正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攻擊,黨中央國務院對疫情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抗擊疫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健康相關各行各業在全民關注中為抗擊疫情不懈奮鬥,保障人民群眾醫療救治,保障防護生活必需品供應。縱觀此次疫情發生及處置過程,暴露出當前我國健康產業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除了公眾對健康衛生知識不瞭解、盲目食用野生動物導致病毒傳播之外,我國的健康體系建設,健康產品研發、生產、流通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值得我們深刻總結經驗教訓。

 一、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現狀

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將“健康中國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發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來,近幾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各界響應中央要求,紛紛轉型投身健康領域。除一些外資、合資企業加大在中國的健康產業投資外,中小企業已成為健康產業的主力軍,一大批健康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湧現,吸納了大批就業人員,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據前瞻研究院測算,預計2019年健康產業從業人員超3000萬,產業規模達8.78萬億元,佔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6%,但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健康產業佔GDP約10%的比重,健康產業在我國尚屬於起步階段,尤其是營養健康食品市場持續旺盛,從總體上說尚未滿足人民群眾的巨大需求。

健康不僅是有病治病,更需要防病,即古人所謂“治未病”,做好健康管理,預防到位就可以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人體保持健康不僅需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常量營養素,還需要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微量營養素,如果從食物攝取的營養不足,就會引起營養素缺乏或不均衡,導致發育不全、智力低下、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WHO將營養素缺乏或營養不均衡稱為“隱性飢餓”,長期營養不均衡可導致各種慢性病。時任衛生部長陳竺指出,醫生在面對病人時必須會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病情開具的藥方;另一張是營養處方,尤其針對慢性病,特別要考慮營養素補充劑的作用。

營養均衡、免疫力高對保證機體健康尤為重要。面對“新冠”病毒的流行,提高個人免疫力是有效的防護方法,已經成為醫生和學者的最大共識。此次疫情的傳播路徑顯著體現出,老年人等免疫力低、抵抗力差的人群是易感人群,死亡病例較多。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組織編寫了《協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手冊》,其中提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堅持合理膳食,通過均衡營養提高自身抵抗力,建議適量補充複合維生素、礦物質及深海魚油等保健食品,多食用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等的蔬菜,這些都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調節免疫作用,也可適量添加營養素補充劑;飲食不足、老人及慢性消耗性基礎疾病患者,建議增加腸內營養劑(特醫食品)。

營養健康食品是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營養食品、營養素補充劑、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可滿足公眾對預防疾病、保健和養生的需求,長期食用可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發生。如果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提高營養健康水平,增強自身免疫力,不僅能很快治癒傳染病,甚至能避免成為病毒的感染者,更可能會大大降低疫情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提高國家公共衛生防控水平。

營養健康食品在美國被稱為膳食補充劑,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草本植物、氨基酸等,約有數萬種產品, 市場規模達400多億美元,每年增長率保持在7-8%。75%的消費者(約2億人),為了避免患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會定期服用各種各樣的膳食補充劑來維持健康,老年人服用的比例超過80%,35%的兒童也服用膳食補充劑以保持營養均衡。美國膳食補充劑需求不斷升級,針對不同人群特點開發不同營養需要的產品,市場呈現細分化、個性化趨勢。2019年我國營養健康食品約有6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按近年15%的年均增長率測算,預計很快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營養健康食品消費市場。隨著全球“精準醫學”概念的提出,“精準營養、科學營養、智慧營養”將成為全球及我國營養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

二、當前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營養健康食品的功效雖已得到醫生、學者的共識,也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近年在我國的發展卻步履維艱、停滯不前。

一是相關政策不穩定,幾乎年年在變化,我國於2016年開始實施註冊備案雙軌制管理,註冊審評審批機制尚不健全,檢驗評價方法缺失,新型動植物原料使用標準缺失,市場準入時間較長,2018-2019兩年僅300餘個保健食品、40餘個特醫食品新產品獲得審批,無法搶佔科技、市場的先機,滿足消費者迭代更新的需求。眾多國際品牌非常重視中國龐大消費群體和旺盛消費需求,紛紛開發針對中國人群特點的新技術新產品,通過跨境電商、代購等多種渠道搶佔進入中國,目前在國內佔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二是號稱“保健品”的未經政府部門審批的“三無”產品充斥市場,形成了“誰審批誰監管,不審批無監管”的現象,遵守法規者承擔過多責任,規避法規者為所欲為,正規軍受到嚴打,雜牌軍屢禁不止的劣幣驅逐良幣怪象。

三是政策導向聚焦於市場准入,導致企業不注重創新,營養健康食品製造產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低,行業秩序尚不健全,缺乏行業規矩規範,規則尚未形成,營銷方式陳舊頑疾,大量打著保健品旗號的不法分子急功近利、誇大虛假宣傳成為產業發展積弊。

四是頻繁“運動式”整治,輿論媒體對營養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長期缺位,造成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知識認知不足,對國內產品不信任,要麼是一窩蜂的輕信“網絡專家”,要麼是一味否定健康養生,不能很好的認知自身的健康需求和應對方法;部分省份醫保藥店下架營養健康食品,大量民眾遠赴海外採購,或在線上大量直購進口產品,盲目追求洋品牌,國產品牌銷量斷崖式下滑。

剛剛經過“百日行動”嚴厲整頓的營養健康食品行業,行業遭遇重創,大批企業倒閉,人員下崗,行業生存舉步維艱,國產產品市場佔有率日益下滑。雖擁有5000多種經過國家科學評價和註冊批准的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但面對政策環境的不明朗,不敢大大方方地向社會宣稱自己的產品優勢,最有效最便捷提高免疫力的產品卻遭民眾喪失消費信心。

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提供優惠利率貼息貸款等支持疫情防控的財稅金融政策,對中小企業度過由於復工復產難導致的資金危機將產生積極作用。但基於科技、產業、准入、監管政策的不明確,長遠來看,對營養健康食品產業主力軍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作用仍是杯水車薪。

 三、疫情之後促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發展路徑及政策建議

疫情之後,將是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著力穩定居民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更好滿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費需求,進一步培養居民健康生活習慣”等要求。為落實會議精神,建議有關部門出臺“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營養健康食品創新的意見”,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促進我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國務院各相關部門應制定出臺有關促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具體意見,尤其是市場監管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藥品監管部門,從創新、產業引導、許可准入、上市後監管等各個層面扶持產業發展。

要鼓勵健康相關產品科技創新,出臺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項目,尤其加大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在產品准入上,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科學審評註冊,在保證安全有效前提下加快上市審評審批,為增強免疫力類的保健食品、針對特殊營養代謝人群的特醫食品等市場急需產品開通“綠色通道”;減少過度檢查,對研發生產環節的核查檢查認證認可等,參考國際慣例,簡政放權給地方或行業組織;加強中醫藥在營養健康食品產業中的應用,推廣中國傳統營養健康文化;規範營銷模式,轉換思維,促進營銷線上化,規範線上零售新業態;鼓勵協作整合,支持中小企業併購,集中資源優勢。

通過各類鼓勵創新政策的落地實施,整體激發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活力,扶持產業可持續長遠發展,滿足公眾健康生活消費需求,提升我國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