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随时爆料


我是绝诗妙句言汗青,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了“沧海水”和“巫山云”之后,世间的其他景物再难入诗人的眼底。其实真正的含义是暗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就如同沧海水和巫山云,世界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过如此。象征了诗人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情感,和他们昔日的美好岁月。

这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就会发现,其他地方的水根本不值得一看。沉浸在巫山的梦幻云雨之后,别处再美的风景也不值得一提。

即使身处万花丛总,我也懒得回过头来顾盼,这其中的原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之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让我无法忘记。

全诗一共四句,却有三句采用了比喻,可见诗人对于早已离去的心上人,还存在着难以磨灭的感情。短短四句,委婉曲折,用最深远的意境述说着自己对于妻子的爱情。相爱很简单,但是长相厮守却很难,诗人一度把自己和爱人的情感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哪怕是“取次花丛”都懒得回顾,只因为他的心里只装的下自己的妻子一人。

正是因为诗人如此的痴情,才会引起世人的共鸣,让他的诗成为了佳作,流传至今。其实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诗和这首相似,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也是通过暗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是这首诗曾轰轰烈烈的感染了一代人,成为他们文学作品中,或者书信里表达爱情的最精美的一句。


绝诗妙句言汗青


这首诗很美,美在它的意境与氛围,美在它能够让人感同身受,让人感受到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唐代诗人元稹在这首诗里要表达的,既是对曾经深爱过的妻子的深切悼念,用极其细腻的笔墨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缱绻情分,也是对岁月与生命的哲理思考。

无论是那些大风大雨,还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岁月,抑或是甜言蜜语酸甜苦辣的生活,等到时过境迁后再来回头一望,不过尔尔,无非都是镜花水月,是天上的云朵,是花开一瞬,都只是须臾的灿烂。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在这首诗里看见的、体会的,是诗人浓厚的爱意,他对亡妻的爱如磐石坚固,如山川不可动摇,外面世界纵然让人感到精彩,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喜欢,纵然莺莺燕燕多么的可爱迷人,也无法让元稹变心,因为他对亡妻真情可鉴。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这句话来表达情侣之间的爱,我认为很不错,因为花花世界里的迷惑太多太多了,用这句话来表达心中情真意切的爱,能够让爱人宽心,总而言之是一句很不错的情话。


安小念说情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见过沧海那样至高境界的水,再面对其它各种状态和情况下的水,就不认为那是水了,因为其它的水太平淡、太平庸,没有境界。同样的,除去巫山的云,其它的云都等而下之。这句话是褒义词,通常被用来形容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或一段美好的感情,指她的珍贵难得。





优智谋


公元809年,元稹之妻韦丛去世,年仅26岁,从19岁嫁与元稹,7年时间连生六胎,这在现在是无法想像的,估计很多人会喷生育工具之类的话。如此高频产子,应该是她早亡的原因。

元稹对这位陪着自己吃了不少苦的妻子,还是很有感情的,最直观的表现是,自妻子身亡,元大诗人写了一系列怀念她的悼亡诗。题主所列的这句,便是《离思》组诗5首中的第四首。这一首不仅是《离思》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整个诗词史上爱情诗的标志性篇章之一。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四句都是深情款款的表达。开头两句更是千古爱情名句。沧海之广,非别处河水所及;巫山之高,也不是其他地方的云所能比拟。后一句化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浪漫气息也出来了。

“沧海”、“巫山”,皆是世间至大至美,诗人曲喻其情,意在表明两人的结合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刻骨铭心的美好是无与伦比的。诗人用笔可谓力透纸背,深厚之感贯穿字句。同时又得委婉之旨,极为蕴藉。

后两句大有失去了你,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我只愿在思念与清心寡欲中度过一生的生死看淡之感。说他已然开始修道了,其他的草草花花更懒得回头。

元稹以高超的艺术驾驭力,通过这首绝句塑造出了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读者无不动容。但投射到诗人本身,难免打脸。最明显的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大才子一生,可是从来没有断过,崔莺莺、薛涛、刘采春、裴淑......


诗词桃花源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品背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会吟这两句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为什么写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去看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元稹。元稹,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起被合成为“元白”,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乐府运动”就是由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所谓“新乐府运动”,听起来高大上,简单点说就是反对无病呻吟,少写大家看不懂的诗。主张写通俗诗、时事诗,争取让诗能被我们这些老百姓看懂。

而这首诗是悼亡诗,是元稹写给他早逝的妻子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失魂落魄地走在长安的大街上,被欣赏他才华的太子少保韦夏卿收入门下。不仅如此,这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太子老师不顾家人反对,还进而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了元稹。

虽然这桩婚姻在当初带有相互利用的性质:韦夏卿坚信才华横溢的元稹会有大好前程,元稹则认为可以借助这桩婚姻出人头地。但歪打正着的是,这对年轻夫妻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同甘共苦。后人记载说,天仙下凡一样的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还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在元稹不得志的时候,无怨无悔地伴着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

不幸的是,七年后,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就因病去世。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美好生活刚刚开始就痛失爱妻,令诗人悲痛无比。在妻子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诗。

作品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元稹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是仓促、随意的意思。仓促的走过花丛,我却懒得回头看。这里的“花丛”当然不仅仅指自然界的花丛,更是暗指其它的众多的美丽女子。她们纵使再美,我也无心打量她们,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意思。

“缘”是因为的意思。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而不是“全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结 语

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给妻子的悼亡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实在感叹这世间再也遇不到这样美丽、善良的姑娘了。所以干脆“取次花丛懒回顾”,宁愿把最初的美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也不愿意滥竽充数,草草地选择一个人——这也就是当代大龄剩男剩女们为什么那么多的原因。

时至今日,这首诗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也不仅仅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凡是感觉如今的人、事、物比不上曾经的、最初的美好,都可以用这首诗来表达。

比如你曾经感受过大城市的繁华,就再难忍受小城镇的闭塞;吃过最正宗的火锅,就对其它火锅失去了兴趣;看过了好的电影,就难以接受烂片。曾经的美好,和现在的无奈,都尽在这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之中了。





扬州讲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是我国中唐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而写的七言绝句《离思》组诗第四首中的句子,原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中“沧海水”与”巫山云”属典故,“沧海”出自于《孟子·尽心》的“观于海者难为水”;宋玉的《高唐赋序》有“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句子。

元稹委婉曲折 、引经据典要表达的意思是:领略了浩瀚沧海之水的深沉与辽阔,世界上其它的风水画面都不能让我震撼和喜爱;见识了巫山云彩的绮丽与曼妙,世界上其它的云彩都不再神秘与美丽,让我向往与憧憬了!

生命在岁月某处,曾经遭遇过令你朝思暮想人,你是那样地珍惜与爱恋,甚至不顾一切地把她当作生活的全部,义无反顾地与之深深相爱,自然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场景,时刻浮现在脑海中,再也无法抹去了;斯人属我,得天独厚;今生今世无人可替代她在我心中的位置。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不管在人生旅途上再遇上多么优秀的人,纵使婀娜多姿、妩媚动人、风华绝代;也无法影响与阻隔我对她的眷顾与怀念,她是独一无二的,已经占据了自己的身心。除了她,再无任何力量能改变初衷,令我朝三暮四、心有旁鹜、移情别恋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非常地优美,也是千古以来人们在表达爱慕之情时候常用的诗词。

诗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就是,亲爱的呀,当我看到你这片大海以后,世界上的任何江河湖海对于我来说都不再是水了(我心里只有你这一片水)。亲爱的呀,当我看到你这朵巫山上的云彩以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云彩了,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你这一片云彩。

当然,这首诗还有后面两句,分别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就是说,就算把我丢到了美女如云的花丛中,我也绝不再看她们一眼,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一半是因为我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一半是因为有了你(自从有了你,我就再也不会对别的女孩子感兴趣了)

这首诗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有时候也会拿来给自己追求的女孩子发短信的时候发这首诗,确实容易打动人,不过现在就不知道了,或许现在不流行这个吧,呵呵不小心暴露自己年龄了。

这是典型的表白自己的爱意,表达的非常优美也非常地炙热,诗写的非常好,以至于流传千古。要知道在唐代来说,女孩子一般也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欣赏诗词是那个时候女孩子的时尚娱乐,尤其是那会的大诗人,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大歌星。

唐代诗人相当于现在的明星

在唐代的时候诗写的好的诗人是很受女性欢迎的,而且那个时代的女性比其他朝代都很奔放,可以公开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不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

这些诗人可以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说一个事情吧,就是唐代有个又名的诗人叫罗隐,在当时来说诗写的非常好,爱慕他的女性所以就特别的多。但是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长得太丑了,当时宰相的女儿非常喜欢他的诗,都已经爱上他了,不过没见过他。有一次罗隐就到宰相家里做客,宰相的女儿当时是小鹿乱撞的心情,就非常想见罗隐,可是见了罗隐那副尊容后,立马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回到房间就烧了所有罗隐的诗,从此不再提此人。可以说,如果罗隐哪怕是长的一般,宰相的女儿估计就会真的和他有一段了。

诗是为谁而写?

好了,别的就不多说了,回到题目中来,解释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元稹当时是在追求一个女孩子,那么是谁呢?

有很多资料是说元稹是悼念亡妻写的,但我觉得就诗的意思来说完全对不上。因为如果是悼念亡妻的话,那么一个是诗词的意境没有一点悲伤,另一方面是后面的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分明是表自己的衷心,看情况就是说这个女孩子还没追到手,我向这个女孩子表衷心来打动这个女孩子,完全不是对妻子的口吻。

实际上是追求一个类似于崔莺莺的女孩子写的,《西厢记》的原型就是元稹,实际上元稹也是真的打动了那个女孩子,成功地追求到了崔莺莺。但是元稹生性风流,过了段时间以后,就去追求别的女孩子了。

所以呀,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什么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全是情话而已,一旦女孩子当真了,就容易被“骗”了。


老威观史


【人鱼薇沫】解诗诗句,要从作者背景及全诗来品鉴。

【离思】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解读诗义

曾经到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从花丛中路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深情广阔。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很难再看上眼了。

除了心中所念的女子,边再也没有能使我动心的女人。

2.诗中内含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

因双文出身寒门被人抛弃后,有8、9年不向花回顾,出自《梦游春七十韵》

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惠,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

姜在巫山之阳,高秋之主,旦为朝云暮为行。

后人引用这两句多比喻爱情的深情。表明忠诚,说明非伊莫娶,爱不另与。

这两句后来还简说为曾经沧海,可以比喻为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寻常的事物不放在眼中。

3.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对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中有生动描述。

因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回顾,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

第四句呈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去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

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是尊佛重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这些所思,也只是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4.寓意深刻

元稹这首绝句,寓意深刻,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所以才能流传至今,成为比喻深情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两句极致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义壮丽,借用了海与山的奔腾之势写出悲歌传响。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却是转为委婉深沉的抒情,张弛有度,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绝句中的极高境界。


人鱼薇沫谈成长


此诗内含丰富,语句说到千古经典,有哲学教育意义,应该是为天下而写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

钱多了为钱愁,也可以说古代沿海不好管理,水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航海能力不强,作者知道许多海洋不好消息。诗词深厚、创意独特。

除却巫山不是云:

说明作者去过巫山,巫山高大无比,周边也有许多的人和物质,不能只看表面的云层,细微的东西也是美不盛数。

山涧流水专缝隙,鱼塘无石难成气。


雪上飞马一罗孟强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离思》中广为流传的两句诗,几乎尽人皆知。它早已突破了原意,升华为饱含哲思的名句,做为了成语而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宝库。这里关于作者及诗句的含义,不难懂,在当今资讯发达的时代,尤其不难获取。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这两句诗相关的一个小插曲,以飨大家茶余。大学时期,我的古典文学的老师讲授这两句诗时,却不“古典”,而是用了近乎“鄙俗”的戏谑之语,进行了他的“诠释”。他说,这两句的意思是,见了这个女人之后,其他的女人就不是女人了。当时大家哄堂大笑,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个人感觉,就这首诗的原意来讲,他这个解释还是对的,浅显,生动,形象,风趣。可以算雅俗共赏了。

由此想到,中国这样一个五千年的文化古国,文化大国,雅的东西很多,而且多是文化中的上品、精品,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高高在上,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众生,广施于世。这就需要有这样的才,这样的心,这样的志的人去做。不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是做不了的、做不好的。既不能依旧是阳春白雪,更不能“地摊化”变了味儿。这很像把《红楼梦》外译一样,不解“其中味”的不行,不是翻译家的不行。《百家讲坛》是个尝试,也是个成功的案例。但已有弊端,需要反思,需要完善,需要创新。它是一个发端,现在对经典文化的开发、探索、推广模式已呈现繁花竞妍之势。比如《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等。相信越来越多的阳春白雪为人所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文化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