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敘利亞戰爭從2011年爆發至今,已經持續了近10個年頭。這麼長時間的低水平高烈度戰爭,使得敘利亞數十萬人非死即傷,上百萬人淪為了難民。

而戰爭的性質也從最初的內戰轉變為敘利亞人民與極端武裝之間的作戰,然後又有向反侵略戰爭轉化的趨勢。

因為敘利亞各方勢力背後都有著地區大國或世界性大國的影子,因此一個小國的戰爭也具備了相當濃厚的國際化色彩。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而由於地區大國和世界性大國之間不願直接衝突,因此在敘利亞出現了獨特的“肉盾”戰略。

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投鼠忌器”,意思是打老鼠的時候因為害怕打碎家裡完好的器物,從而不敢下手。

在敘利亞戰場上,隨著各國軍隊的深度介入,有的時候大國的軍隊跟其支持的武裝派別是在一起的。而且大國軍隊的存在還非常高調,以使得對方的攻擊有所忌諱,進而影響戰局的發展。

比如2020年初以來的伊德利卜之戰,這種色彩就非常濃厚。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伊德利卜這個地區,在2018年的俄、土、伊談判中被列為是衝突降級區。由俄軍和土軍分別在分界線的兩側設立軍事觀察點,以防敘利亞政府軍和叛軍之間發生戰爭。

這實際上就是以俄土兩軍為“肉盾”,避免高烈度衝突的發生。

有意思的是,敘利亞戰場上最早這麼幹的其實還不是俄土兩軍,而是美軍。

2014年,敘利亞境內的IS武裝發展壯大,佔領了敘利亞東部大片國土,並且跨境攻擊了伊拉克,同樣佔領了大塊地盤。

美軍瞅準了干預敘利亞戰爭的機會,組織了所謂的多國聯軍。其選擇了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為扶持對象,在後者免於被IS攻滅之後,美軍地面部隊也進入了敘利亞,以訓練和指導庫爾德武裝的作戰。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美軍幫助庫爾德人建軍後,感到最緊張的並非是敘利亞政府軍,而是土耳其。

因為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只有100多萬,其武裝的建立對本國造不成根本性的影響,而且當時敘利亞政府軍僅能保證西部核心地帶,無暇他顧。

但土耳其比較害怕的是敘利亞庫爾德人的武裝崛起會引發本國境內1000多萬庫爾德人的連鎖反應,一旦後者與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合流,那麼土耳其必將陷入內亂之中。

因此土耳其對美國的行為非常不滿,2016年之後土耳其先後數次出兵敘利亞庫爾德人分佈區,但都因為美軍的存在而沒能起到徹底打擊庫爾德人的目的。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美軍在庫爾德區域就是典型的“肉盾”戰略,其巡邏車隊都插著碩大的美國國旗,而且與庫爾德武裝混合在一起,這讓土耳其感到無從下手,畢竟對美國再不滿意,但土軍還沒有到敢炸美軍的地步。

情況到2019年10月的和平之泉軍事行動中才得到了改觀。

這次行動,土軍雖然氣勢洶洶,但是美軍如果堅定支持庫爾德武裝的話,土耳其依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土耳其軍隊為了警告美軍不要再充當庫爾德人的“肉盾”,故意將炮彈打到了距離美軍部署地幾百米外的空地上。

但恰恰是這一無奈的舉動起到了非常巧妙的效果——因為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並不希望美軍在敘利亞徒耗精力,其趁著土軍威懾性炮擊的機會,沒有跟本國軍政高層商量,就貿然下令美軍全部撤出。

美軍“肉盾”的撤出使得土耳其大為驚喜,而庫爾德人則馬上土崩瓦解。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此後庫爾德人重新投靠敘利亞政府軍,然後由俄軍出面進行調停,土耳其見打擊庫爾德人的目的已經達到,這才停止了全線的進攻。

而有意思的是美國軍政界對特朗普“拋棄”盟友的行為非常不滿,為了平息憤怒,特朗普又令美軍開始巡邏敘利亞東部。但是此時庫爾德人已經不敢再信任美國,美軍巡邏車隊也沒有了充當“肉盾”的必要,反倒是經常在巡邏路上被憤怒的庫爾德老百姓回報以石頭和爛菜。

而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敘利亞問題上有合作,也有矛盾。2018年的伊德利卜降級區設立緩和了雙方的矛盾,但是無論是這一區域內的叛軍還是區域外的政府軍都不可能真正遵守停火協議。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2019年底,伊德利卜叛軍對政府軍發動了小規模的襲擊,政府軍則趁機調動大軍發起反攻。自今年1月和2月以來取得了極大進展。

土耳其本來在分界線上設立了很多軍事觀察點,但其由於只是點的存在,敘利亞政府軍採用了繞點攻擊的策略,而使得土耳其軍隊的“肉盾”失去了作用。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2月初,敘利亞政府軍第一次進攻薩拉齊布之戰。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為了阻止敘軍的進攻,土軍在該城的東南西北設立了四個軍事觀察點。敘軍在繞路攻擊的過程中雖然拿下了薩拉齊布城,但也打到了土耳其軍隊的“肉盾”,造成了土軍8人死亡,多人受傷。

這成為了隨後土軍增兵的理由,到2月下旬,土軍甚至直接和叛軍混編在了一起。這就導致了2月27日,土軍遭到了敘空軍打擊而重大傷亡的事件。

“肉盾”戰略的存在一方面是威懾對方不要動手,而對方既然動手炸掉了“肉盾”,那麼土耳其就有理由對敘利亞軍隊進行報復性打擊了。

由於土軍傷亡著實不小,因此俄羅斯在隨後幾天內並未對土軍的報復行為進行干預。

但是土耳其將報復行動轉變為“春日盾牌”的大規模軍事幹預後,俄羅斯看到了前線的敘利亞政府軍有防線崩潰的風險,於是又恢復了對政府軍的支持。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3月2日,敘利亞政府軍再次佔領薩拉齊布後,俄軍的軍警人員也部署到了該城。

如果沒有土軍的火力支援,叛軍是打不過政府軍的。而俄軍也在薩拉齊布充當起了“肉盾”,其實就是威懾土軍不要對薩拉齊布城進行火力打擊,是間接幫助敘利亞政府軍守城的思路。

而如果誰敢炸這個“肉盾”,恐怕將會遭到更大規模的軍事報復。

敘利亞戰爭中的“肉盾”戰略:誰敢打我,我就加倍炸回去

小國戰爭,大國干預,而“肉盾”戰略在敘利亞戰場上的普遍存在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