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国时期,为什么要禁止中医?

鲁文泰济


因为以汪精卫和褚民谊为首的国民党等人对中医素有恶感,认为中医只讲阴阳五行,不重人体解剖,在科学上毫无根据。

1929年2月27日,褚民谊主持中央卫生会议。会上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

由于中医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难以一下子禁绝,会上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规定有现之中医,由卫生部实行登记,除了年满50岁而且行医20年以上者,其他人都必须接受补充教育,不准诊治传染病,还禁止登报介绍中医及开设中医学校等等。

1879年,清末国学泰斗俞樾先生在其《废医论》中首次明确建议废除中医。俞樾先生认为中医的所有理论均建立在阴阳五行之上,辅以一些肺腑经络的学说,这是一件非常荒谬且愚昧的事情。

而俞樾先生的这一倡议顿时得到了晚清一大批学者的响应,比如著名学者严复认为“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也就是说当时的学者对于中医的质疑基本上来源于对中国古代“玄学、巫术”也就是“迷信”的质疑。

不过相较于其他学者,俞樾和严复已算是较为理性派,比如俞樾先生晚年的著作《医学说》则认为“医可废,而药不可废”,虽然他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理性思维,但是“药不可废”依旧表明了那个时代以及一名国学研究者,而不是医学研究者的局限性。在那个西医尚且存在着很多荒谬之处的年代里,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从分子层面去分解中药材,而得出诸多中药才是身体健康最大的杀手。

梁启超就曾激烈的抨击中医为:“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陈独秀更是在《新青年》报上撰文,“不解人身之构造,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在陈独秀看来“杀人以中医与弓,有以异乎?”

到了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将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表示:“吾国医毫无科学概要根据、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而后北伐成功,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做出“以四十年为期,逐步废除中医”的决定,这便是第三次废除“中医”。直到1954年刘少奇在卫生部司局长座谈会中提议恢复中医,这才让大陆的中医有了现在的发展。




战争史录


题主好,不仅在民国时期,在医学史之上一共有三次禁止。第一次是因为俞樾的妻子因病去世之后,他对自己请来的中医不能让她妻子药到病除而生气,所以第一次提出禁止中医药,写了《弃药论》。最后两个禁令是因为已经有学生从美国和日本留学归来,把西医文化带进中国。在目前的环境之下,个别江湖郎中治病的死亡率与外国人西医的生存率进行了比较,很多人选择了西医。所以有禁止的理由和土壤。那我告诉你哪三条禁令。

1879,清末俞樾先生第一次提出废除它。俞樾认为,中医学的一切理论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辅以一些重要的脏腑经络学说,这是一件非常荒谬和愚蠢的事情。俞樾的倡议立即得到了晚清众多学者的响应。例如,著名学者严复认为,“其立案依据是捏造,而不是实际测量”。也就是说,当时的学者对中医的质疑基本上是从对中国古代“玄学、巫术”或“迷信”的质疑入手的。梁启超狠狠地批评中医:“学术界的耻辱,无足轻重!”

1912年,北洋政府第二次颁布了《仁济贵州教育制度》,将中医药排除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我们国家的医学没有科学依据,我决心今后废除中医药,”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会议第三次作出“逐步废除中医40年”的决定,这是第三次。

但其实纵观全局,反对中医并不是针对整个中医。而是针对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医学方法。就像当时巫师的医生画了一张符纸烧完,让你喝下去治疗。反对应该是反对的这些。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请在上面留言。


有李行天下


有人说中医是中国的国粹,特别是现在走在大街上能看到很多的国医馆和中医养生馆。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三次禁止中医。就算是到如今,我国的中医也还是遭到了世界上顶尖医学院们的鄙视,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中医的地位。


那为什么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医会遇到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呢?这就要和他的对手西医对比来说明了。

一、相比西医,中医的诊断方法显得并不怎么科学。

打个简单比方,如果一个人感冒了,去看西医,西医首先会去给你查体温,然后再根据你的具体症状让你去查血或者其他项目,最后再依据你的众多检查结果来确定你的病症属于哪一种,是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是病毒性感冒。确诊了感冒种类再给你开对应的药。


如果是看中医呢,中医会让你先伸出胳膊来,给你号脉,接着让你伸出舌头,看看舌苔颜色,再分析你的其他症状,接着就开始开药了,你要问你具体是风热风寒那还好,但是你要区别你是不是病毒性感冒,那就没辙了。

二、相比西医,中医给人治病的药显得稀里糊涂。

还是用感冒这个事例来说明,西医会根据患者到底是风寒、风热感冒,还是病毒性感冒给患者开不同的药。比如,患者确实是病毒性感冒,那么西医开的药就会是针对该病毒的,并且我们很容易在网上查到该药物是如何抑制并清除病毒的。总之,整个治疗过程无懈可击,让人感觉就很“科学”。


可如果是中医呢,你会发现不管是哪种感冒,药物基本上都是那老几样。说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有个同学大学学的中医,我问他,为什么甘草能止咳呢,他说那是祖辈传下来了,他也不知道,后来我也去网上查了下,网友们也说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所以然来。

总之,中医给人感觉很不靠谱,特别是我们这几代,从小就只相信科学的人,中医实在是没有办法令我们信服。

三、中医是建立在阴阳及五行之上的,西医是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之上的。


西医的研究,每一步都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可是中医的基础阴阳和五行,就显得晦涩难懂多了。两相对比之下,中医就显得极不靠谱了。

四、我始终相信真正的中医确实是我的国粹,但是,中医界鱼龙混杂,江湖骗子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些江湖骗子使得中医越来越不被人们信赖。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医确实是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因为我确实曾经被中医治好过某些疾病,但很显然我更相信西医,因为那些检查单让我相信西医更有科学依据。


史海钩沉


中医,是老祖宗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和临床验证后,给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西医还没进入中国之前,一直独力承担着整个民族救死扶伤的重任。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进,西医也渐渐得以进入中国。中医、西医同为治病救人,本应并行不悖殊途同归,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医、西医争论由来已久,禁止中医始于道光,而盛于民国。

公元1822年,即位仅一年的清道光皇帝突然下了道圣旨,“ 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究竟为什么要禁止?至今仍是清朝的一大悬疑。


北洋政府为西洋医学大开绿灯,炮制出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 “ 致难兼采 ”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要求整个医学教育系统里,只剩西医一棵独苗,中医被排除在外。北洋政府教育部,最初的定调只是半遮掩式地以 “漏列” 进行搪塞。

一年后,教育总长汪大燮,强硬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废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二是学制均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即已推行废除中医。

新式诊断方法的应用,某种程度上,无疑令“望、闻、问、切” 处在不利的位置。然而,中医辩证追求的,是标本兼治,与西医快餐式的治标不治本截然不同,可谓高下立判。排除中医中药,对中医行业打击最大,其次是令众多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缺少选择,形成了西医一家独大。


为了自救,各地中医团体和医药总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进京向教育部、国务院请愿。刚要有所行动,教育部接着又插一刀。公布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排除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

最终,北洋政府教育部及国务院,均以中医“ 非最新学说 ”、“ 非具有完全科学知识 ”等作出批示。最苦的,是刚念完中医的莘莘学子,到手的一纸文凭如同废纸。

中医虽在“中西医擂台赛”上大获全胜,仍阻止不了国民政府的猛烈打压

打压中医力度最大的,非国民政府不可。据《丁甘仁传》记载,早在北洋政府期间,中西医就曾在上海举行过一场擂台赛。西医广慈医院的洋医生问名医丁甘仁是否有胆量以中医挑战西医?丁甘仁医生当仁不让,二人最后约定就在广慈医院设擂治病。


各自在广慈医院住院部抽取一名伤寒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以二十天为限。丁甘仁医生抽到的是一名35岁的法国人,在服食五帖中药后,病人基本康复。结果,二十天后广慈医院的洋人院长面对众多记者宣布中医获胜。

即便如此,1929年国民政府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就迫不急待通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同时规定六项废止中医的具体措施。即“废止中医案”。其中的第四、五项等同于宣告中医并不科学。(四、禁止登报介绍旧医;五、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此时的中医中药被描绘成巫术,而最为积极并极力要求废止中医的,是曾留学日本的西医余云岫,认为中医是“ 杀人的祸首 ”,要求五十年内消灭中医。


国民政府从1929年开始,直至1947年这段时间,持续猛烈打压中医。不仅禁止中医办医院、 设学校、登广告外,还设立了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审查限于经政府考试领有证书者、或中医学校肄业三年领有毕业证书者……等等。

在多重打压之下,大部分中医不得已之下只好另谋出路。而社会上歧视中医的事件亦时有发生,如杭州卫生局在中医执照上更加盖“ 中医不准使用西药以及注射器具,违者吊销执照,撤消资格 ”的字眼。

民国时期竭力消灭中医的原因,正如反中医的代表人物西医余云岫所言,一是中医理论皆属荒唐怪诞;二是中医脉法出于纬候之学,自欺欺人;三昊中医无能预防疫疬;四是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

结语:

中、西医学互有长短,各有不足。中医不会消失也废止不了,中西结合取长补短,造福的是全天下人。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民国时期根本没有颁布这条律例,何来禁止中医之说?

只是说当时西学渐进,西风日盛压制东风,而东风并非全然被其压制。许多留洋回来的人大呼东洋、西洋之妙、之好、之强大,呼吁一切效法两洋之文化、之文明,提倡改革,大有二次洋务运动之嫌。

实则不过都是些闹剧罢了,提倡文明戏,然百姓却依旧愿意进茶楼听京戏听大鼓书;提倡西洋教学,结果搞出“裸女事件”;提倡吃西餐,老百姓却偏偏爱喝豆浆吃果子,而不是牛排沙拉。不伦不类的东西整出若干,最后发现一切都是乌烟瘴气。

古往今来,该保留的自然会保留下来,不能保留的自然也就保留不下来。好的东西,自然有人推崇,糟粕的东西也许有人喜欢,能留不能留,能禁不能禁,并非一拍脑袋就能成。

实则在民国时代,仍有许多人不信西医,偏心中医,尤其是书香门第,越发抵触这些西洋的玩意儿。

这并非笔者胡诌,而是有位津门老作家亲口说过,他乃大户子弟,当时家中族人,有人推崇西医之好,有人则极力赞美中医之妙,家中女眷生病从不看西医,认为西医有男女肌肤接触之嫌,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根本。

因此,我说题主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成立!


大狮


这个事情的起因,就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从过去的一味自傲,变成了一味的自卑。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好,老祖宗传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愚昧的,于是就开始一味崇洋媚外,取缔一切旧东西:

服饰上以全盘西化为时尚,

生活上以抛妻弃旧婚姻的妻子为先进

。。。

更有甚者,还有些全盘西化人士,提出取消汉字,取消中医等过激观点。其中取消中医一条,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动荡。

这事儿的开始,就是南京中央卫生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出席的医生代表都是西医,会议开幕时,蒋介石派员出席读一篇训词,希望国府成立之后,改善卫生行政,由全国专家提出建议。

那时卫生部部长薛笃弼,是冯玉祥的人,其实是新军阀互相平衡的结果,他也不懂医学,所以只是跟着老蒋附和,泛泛而谈。

可是这时候出来一个汪精卫一派的褚民谊,演词就不同了,他说:“中国卫生行政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医中药,要是行政上了轨道,如果不把中医中药取消不能算是革命。日本能够强大,全靠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能够面目一新的民间运动,就是废止汉医汉药。所以要由卫生会议负起责任,通过全国专家所拟订的提案,交由政府执行,才能算是完成革命大业。”

他的态度,其实幕后有西方大药厂的影子,全盘取消中医以后,西医西药自然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幕后积极推动(这个褚民谊笑话很多,是个大汉奸,以后有空我可以写写他的故事)。

言归正传,当时国人往往有一种积习,认为勾结上一两个要人之后,便气焰大盛,不可一世。如今卫生会议既有一百二十位专家主张,中间加上了一个“中央委员”褚民谊在内,那更是如虎添翼,认为废止中医案一经通过,只要交政府执行,便可以安然达到目的,所以在开会的情绪看来,认为中医废止,已在命运中注定了。

但是他们万万料不到,这一个提案通过发表之后,引起全国上下的反感,成为全国的一个轩然大波。举国上下群起反对,然后舆论大哗,各地中医代表齐集上海反对。

在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代表举行了抗争大会。在这之后,全国十七省市代表在总商会大厅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第二天会议,把各方面送来的提案,搜集起来,逐件讨论,由丁仲英老师任主席。推选了代表五人,去南京抗议。据当时的回忆:

山西代表时逸人振臂大呼说:“我们这次受到上海医界招待,本身用不到多少钱,我们都应该随愿捐款。不但支持抗争运动,而且我们可借此团结全国,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从事于种种改进事宜。”此言一出,捐款的人风起云涌,当堂就捐到两万多元。然后又推选了五名代表,专门到南京抗议。

代表们到南京抗议后,冯玉祥专门打电话给卫生部部长薛笃弼,责怪他无故生事。阎锡山也有电报给三中全会,对中卫会废止中医的提案,表示极端反对。于是中央大员都请薛部长从速把这件违反民意的提案打消,以免引起民间对政府的反感。此外,褚民谊也受到好多位中央委员的指责,默然不再出声了。因此这场闹剧就此作罢。

中医界经过了这一次的大风暴,后来就根据在总商会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三月十七日),定为“国医节”,又称“三一七事件”。从此之后,年年三月十七日那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

这就是民国取消中医事件的始末。



天刑17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医在治疗和预防国人的疾病,延续中华民族的生存及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晚清以降,西医以及以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为代表的西方医学强势进入中国,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地展现在国人面前。

初来乍到时西医自然处于劣势,但很快便发展成为西医强中医弱的一边倒,最后又演变成中医(最后被定名为旧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有争论,哪怕有点意气用事都不可怕,因为真诚的讨论是会促进中医当然也包括西医的发展。但问题是这一争论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学术范围,背后始终暗含着巨大的利益争夺。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人试图动用公权力来武断地给争论下个结论,希望以此将中医赶出市场。



未知的古今历史


其实,民国时期之所以提出了“废除中医”的观点,已经不是单纯局限在医术学科方面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文化层次,哲学思维方面,更是一场思想文化的大碰撞,一场积攒很久的能量爆发,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直接相关。

19世纪末,列强利用自己的舰船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洋务运动”以及后期清朝派出的留学生都让很多人切实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差距,自信心也跌落万丈。于是社会逐渐产生了对于西方科技文化的极力崇拜和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极力否定现象,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也难以幸免,特别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樾提出了“废医轮”,成为了废除中医的征讨檄文,成为了废除中医的导火索。这种思潮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许多新思潮人士将中医同落后腐朽,旧文化,旧思想画上了等号,开始了对于中医的大否定,大批判,很快蔓延到了国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当中,而当时政府也认为西医更加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更优秀,更先进。疾病当前更需“先其所急,刻不容缓”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大,遂将中医逐渐打入了冷宫。


春天的小小菠菜


“我们为什么反对中医”,这种思想其实更加相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这里再要提及一点的便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了汉方医学(中医),而例如拒绝中医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依旧将针灸和按摩纳入了自己国家的医疗体系。发达国家的一些医疗协会经过医学案例证明针灸治疗和按摩的效果比传统治疗要好,但是仅仅相当于安慰治疗。

他们之所以加入了这两项“中医”,却拒绝了“国药”,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和普通按摩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副作用,而不是像“国药”那样几乎“是药八分毒(如果毒死人算十分的话)”,二是虽然你花了大把的钱仅仅得到的是一个安慰治疗的效果,可以说一点性价比都没有,但是仅仅是如此,他们依旧愿意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疗体系。

这表明当今世界对于医疗的要求其实非常非常低,它不会管医疗是不是如同商品一样具有“性价比”这个数据,只要你有效果,哪怕非常的微不足道,然后并没有耽误病情,越医越过分的事发生,大家便都可以接受。

所以当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意识到这件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做“键盘侠”,中医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必须摒弃原先的理论,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赚钱为本。我们反对的是以中医为代表的旧式医学,我们支持的是近代医学。



阐史论津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渐渐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一些西方舶来品成为了当时的时尚,如留声机,自行车,照相机等等都让当时的人们大开眼界,当然还有一种舶来品更是让当时的人们大开眼界,这就是西医的出现!



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里,生病了就去找郎中看病,而郎中对病人病症的判断大体上分为四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先是望望病人的脸色,神态,再听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问问病人的基本状况,然后再为病人把脉进行最后的诊断,确诊后开点中药让病人拿回家熬制服用!


而西医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还曾被人认为是夷术、洋医和鬼医,因为它不用把脉诊断,也不用熬制中药,只需要问问病人情况,做个检查,开点药丸给病人,就完成了看病流程。但是在后来,西医的优势逐超过了中医,尤其是西医的外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奇效,如治疗白内障、切除毒瘤等一些当时中医难以医治的病。这给当时的西医带来了一大批支持者,也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就这样中医和西医并存的局面,逐渐导致了两者间的对峙与冲突。在五四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西医界也公开与中医界决裂。

1929年2月23日 ,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会上很多人熟悉西医的人指出了中医存在的不科学,并呼吁“废除中医”。但是由于当时中医从业者甚多,还有就是很有人反对全盘西医化,“废除中医”的这一说法才没有实行!

其实西医有西医的好处,中医有中医的妙处,两者并存岂不是更好吗?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