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雲南省廣南縣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紀實

實施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高度,著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自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以來,廣南縣嚴格遵循“堅持農民自願、政府引導;堅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堅持嚴格範圍、穩步推進;堅持加強監管、確保質量”的原則,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努力繪製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讓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綠色經濟長廊”。

突出帶動脫貧

為確保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順利推進,廣南縣將退耕還林項目與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緊密結合,優先傾斜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實施退耕還林。重點培育發展以油茶、蒜頭果等為主的縣級主導產業,適當發展花椒、經濟林果為輔的鄉(鎮)區域性產業,增強“新型經營主體和產業全覆蓋”力度。強化新型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採取承包造林、合股造林、流轉造林等模式,按照每50畝帶動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模式,提高退耕還林建檔立卡貧困戶覆蓋率,通過產業增收和務工增收帶動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增加收入,實現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目標。2014年至2018年,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24.3萬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面積4.51萬畝,佔總任務的18.6%,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4099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877人,佔全縣貧困戶總數35557戶的11.5%,佔項目實施退耕還林農戶18874戶的21.7%,建檔立卡貧困戶領取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320.7萬元。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突出造血扶持

廣南縣總結和借鑑前一輪退耕還林經驗做法,用好新一輪“不限林種比例”這一政策,大力發展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在樹種選擇上,堅持適地適樹,結合農戶意願,選擇以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較好的樹種或品種為主;在建設方向上,按照“整村推進,相對集中成片”的原則,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增強貧困戶“造血”機能。在經營模式上,推廣“林+菌”、“林+中藥材”、“林+禽”、“林+矮杆作物”等模式,形成“長短、高矮、種養”多種結合的立體增收格局。通過政府引導和積極培育,目前共發展油茶、蒜頭果、核桃、柑橘等經濟林20.2萬畝,在全縣範圍內形成了多層次、多結構的經濟林“產業鏈”,大多數鄉(鎮)實施工程區實現了產業能發展盡發展。核桃、柑橘等經濟林經過幾年科學經營管理,已進入盛產期,每畝可收入1500元以上,“退”出了脫貧希望,“還”出了脫貧致富願景,真正讓廣南老百姓“地裡有產業,心裡有盼頭”。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突出利益保障

  在政策落實上,嚴格資金使用與管理,全面兌現直補資金,嚴禁截留、擠佔、剋扣和挪用。每年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維護退耕農戶切身利益;在經營形式上,按照退耕還林與脫貧攻堅、主導產業、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的“三個結合”原則,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退耕還林建設,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引導農戶將土地、退耕補助資金入股企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合股造林,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實施退耕還林;在利益分配上,探索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入股合作、僱工付酬”、“保底分紅”等模式。2014-2019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總任務35.3萬畝,其中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實施退耕還林面積30.5萬畝,佔工程建設總任務的86.4%,全縣18個鄉(鎮)實施區域貧困人口充分享受到產業鏈上的利益。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突出項目監管

項目實施前,廣南縣及時組織縣直相關部門、各鄉(鎮)開展年度退耕還林地塊規劃,落實退耕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名稱和覆蓋帶動模式等,提交項目申報材料,並根據退耕還林政策符合地塊條件,嚴格把關、審核鄉(鎮)上報的規劃地塊圖層和申報表、退耕還林脫貧攻堅帶動模式等相關資料,成立項目評審專家組評審批覆後組織鄉(鎮)實施。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項目基本建設程序,規範項目審批流程,明確項目實施必須按照農戶申請、核實地塊、項目審批、簽訂退耕還林合同和檢査驗收等各環節,積極做好項目實施過程的技術指導,並將項目建設任務細化到人,強化項目規劃監督和管理,嚴格檢查驗收,按程序兌現補助資金。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突出科技幫扶

貧困戶普遍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對信息把握和市場跟進的能力有限,必須授之以漁,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在工程實施中,廣南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科技幫扶,增強退耕農戶科學觀念和參與意識,務實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服務活動,切實解決農戶不會種、不會管、不見效的問題。充分發揮基層林業站、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幫扶幹部等方面作用,深入村組、農戶和地塊開展技能培訓,大力培養“土專家”和“林秀才”。同時整合全縣林業技術資源,通過邀請上級林科院專家到鄉(鎮)、村組開展林業技術培訓等方式突出科技幫扶。2014年以來,全縣共開展油茶、蒜頭果、核桃栽植、嫁接、修枝、整形等技術培訓服務150餘次,培訓人員2000餘人。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群眾參與程度高,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實現了退耕有直補、流轉有租金、務工有薪酬、入股有分紅、經營有收入的目標,助推脫貧攻堅效應充分釋放。

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全縣共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5.3萬畝,補助資金40655萬元,其中:種苗造林15490萬元、現金補助25165萬元。截止2020年1月底,共完成資金兌現21075.473萬元。通過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帶動,目前各項目鄉(鎮)已基本建成“新型經營主體(公司、合作社、承包大戶)+農戶+貧困戶+基地”為覆蓋帶動模式的若干個林業生態產業扶貧基地,全縣初步形成鄉鄉有產業、有示範基地、有亮點的林草產業格局。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通過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廣南縣昔日的一座座荒山荒坡變成了“綠色經濟長廊”,退耕還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水土流失程度不斷減輕,部分地方生態惡化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政府得綠,社會得益,林農得利”的目標,為建設“森林廣南”“生態廣南”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如陽 劉桂揚)


昔日荒山荒坡,今朝“經濟長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