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戏曲文化出现衰退现象,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

shiyanbo


所谓的衰退现象,只是暂时缺乏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其实戏曲可以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接受商业化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经久不衰,一代代自发传下去,而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有很多种,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戏曲,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革新的结果,先辈们有心改变,为何我们就不能?单靠歌手加进去几句京剧歌词恐怕力量太小。戏曲如此,其他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保留传统唱腔,加入新式唱段。

戏曲的唱腔有一定的美感和吸引力,保留下来当然好处多过坏处,但是唱段陈旧就让我们这些普通青年听不进去了,如果能真正的结合现代生活,编写更易懂、更贴近普通人的唱段,受众可能会大增多,甚至可以加些网络段子,幽默笑话等,建立一些让人争相模仿的梗,随便火那么一波,戏曲就燃起来了(突然想起了五环之歌)。

戏曲服装与道具革新。

虽然我很少看戏,但转台的时候还是看了一些,有些著名的唱段令人肃然起敬,但看那行头,怎么看都是十年如一,没有变化。晃眼一看,当下戏曲很多都还保留明清时期甚至更早的着装设定,任谁演了都是一个样,时间久了审美疲劳是一定的,连古装剧和玄幻剧戏服都越来越漂亮了,为何戏曲不能变上一变?除了近代唱段的戏曲,其余戏曲用的道具都是从前传下来的设定,这就尴尬了,多少年过去了,就不能给观众更美的视觉体验吗?

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媒体的运作模式。

近几年影视、文化方面发展迅速,但都是吐槽盖过成绩的多,有些确实有瑕疵,有些可能只是因为大众审美疲劳,毕竟脱离传统的东西在步入新的台阶前支撑力太小,那股新鲜劲儿过了还没有再新一点的东西,人们便厌倦了。

其实戏曲在现代媒体运作模式中是更占优势的,它的即时性更能带起互动,又比综艺更有内涵,直接面对观众,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可以直接将戏曲比喻成影视剧的“演唱会版”,按照这种思路,怎么可能衰退。不止是戏曲,说书、传统乐器、传统服装、传统食物、传统手艺等,都可以用这种思路去想,只怕没人做。


时光印耀



1、为什么我们会谈到戏曲文化的衰退?


电影的表现艺术出现在20世纪初期。在电影、电视这种表现艺术出现前,即20世纪初前期,中国最广泛的娱乐方式就是“看戏”。上至帝王将相,祝寿唱堂会;下至平民百姓,看戏赶庙会。从唐宋时期起,戏曲这种视觉、听觉融合的艺术就占据了大众的娱乐消费。

近百年来,新兴艺术形式不断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选择多了,戏曲的“份额”自然就减少了,因此我们常说戏曲文化逐渐衰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戏曲从业人员的减少,待遇低

(2)戏曲在娱乐消费市场上的份额减少,没钱

(3)传承缺乏,愿意学习的人减少,干这行没饭吃


拿“秦腔”来说,1983年陕西省做出了:振兴秦腔计划,成立了省振兴秦腔艺术办公室,实效就是多出资金,多拯救老传统等。京剧也是如此,背后有国家层面的各种支持,当年更是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直接关心下,搞了个“京剧音配像”工程,抢救了不少东西。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衰退。


2、如何看待戏曲文化的衰退?


(1)应当说,戏曲文化的衰退,和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发展一样,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兴盛期,衰退期,直至消减。戏曲艺术因其特殊的表演形式,经过全民化的,大众化的趋势后,在现代社会的节奏下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年轻人不懂也不爱看,当然就会出现衰退,应当说这是个正常现象。


(2)同时还应看到,毕竟由于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戏曲艺术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仍然吸引了为数不少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如笔者是工科研究生,但仍然很喜欢秦腔艺术的)。戏曲艺术,不会一夜消亡,而是按照一种小众化,圈子化的发展路线,一直存在下去。即从全民走向小众。


(3)对于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的重视是最好的支持,说白了,给钱育人,才是最好的传承。应当看到,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效果很好。比如,每年春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出席“新年戏曲晚会”,这就是个信号,有了这个,戏曲会一直走下去的。


3、如何看待“戏曲要与时俱进”的说法?


因为近年来戏曲艺术的衰退,不少人归结于与市场娱乐不符,提出要“改造”戏曲,适应市场。在笔者看来,简直是胡扯。为什么?


(1)喜欢戏曲艺术的人,对这种改造很难接受。改的好还罢了,水平不行,容易改的不三不四

(2)不喜欢戏曲艺术的人,你改造了他照样不看,不关心

(3)戏曲艺术的传承,关键就是“越老越好”,要留住那个味儿。味儿都没了,戏曲不伦不类


秦腔故事


在头条号以史为鉴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从最早的诗300到楚辞,再到汉代的汉赋、乐府;

一直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可以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它代表的传统文化。正是这各个朝代的各种文学题材,综合而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题目中现在说到戏曲的衰退消亡,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的贫乏,只有戏曲这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而到了今天,在电视,电影,网络,各种综艺,包括现在新出的微博微信直播,还有今日头条,在这么多的娱乐选择中,人们往往选择更为便捷、直观的娱乐方式。



对于讲究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的传统戏曲,现在年轻人中听懂对白的恐怕都没有几个。

而传统文化因为其传统,也不能迅速的转型。在如今互联网信息大潮中已经out了,如果不能适应这样的浪潮,那就只能是衰微消灭。

其实指不定等到若干年之后,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包括网络,微博,微信,也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后再被其他方式所替代。。。

所以在头条号以史为鉴看来,未来传统文化,只能是小众化发展,然后让网友中对于这种传承感兴趣的一部分人来传承

大部分人还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去选择更适合时代的娱乐方式吧。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改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要把文化展示出来,表现出来。走到大众面前,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确实出现了衰退,因为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它的身影了,很少有人再口口相传了,这说明人们觉得它不重要了,说明人们的精神消费转移到其他方面了。

转移到哪儿了呢?毫无疑问,娱乐!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这些曾经被誉为“国粹”的戏曲逐渐式微。在文化领域内激不起千层浪,刮不起龙卷风了。人们热衷于娱乐新闻,热衷于偶像电视剧,使得戏曲文化受到冷落。



其实不光是传统戏曲文化,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没落的趋势,但幸好现在在抢救。

我认为复兴传统文化,需要全民参与,为什么娱乐至上,就是因为全民参与,反过来也一样。

第一,需要大家自觉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有责任和义务作传统文化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第二,国家要注意引导,就像我主张教育部每年拿出的教育经费,应该给中小学配备电视,让每个中学生在晚间观看新闻,了解政策动向和国家大事。



有些事情自觉就可以做到,而有些事情需要硬性规定,就像有人主张,普及书法需要政令?


存希斋书法


戏曲文化凋零是因为没有相关的人才去发展,去鼓励!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会被人们遗忘。当年50年代,国家以举国之力推出了八大样板戏,都是标准的京剧,讲述的确是近代的故事,这就贴近了生活,贴近了观众!如今的曲协,毫无作为,没有好的政策鼓励创作,其中更没有人才能站出来愿意为戏曲发展做贡献!如果大力扶持,鼓励创作,推陈出新,让戏曲名家们,歌曲词作者们,甚至文学作者们愿意为京剧等曲艺写出与时俱进的当下时代故事的戏曲作品,我相信它一定会有生命力的!比如说结合电视剧,学习当年的新白娘子传奇那样,剧中带唱,甚至说搬上银幕,做成戏曲电影。只要故事好,表演好,戏曲唱段恰如其分,甚至画面效果表现好,肯定能受欢迎,肯定还可以让戏曲再次焕发青春!


密藏天师


中国戏曲文化出现衰退的现象,巳经有数十年了,特别是对传统戏曲更加冷淡化。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现在的青年人品味不同,欣赏水平低下,对戏曲的唱腔特色有所固忌。二是生活高节奏高密度性发展所带来的浮躁,心难以静下。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淡溥,没有在心里深深扎下根。传统戏曲除了五十岁以上的人能坚持欣赏,其余年龄以下的人看不懂,不愿看。从以上表现不难看出,问题出在了教育上面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比如,从三十年前的教科书上,有传统诗词,古文观止,戏剧片断当中的词汇,还有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等等爱国主义的题材,现在的教科书上有关这方面的题材少之又少。同时,在社会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不够。特别是最近,个别人为了暴利可捞,还故意亵渎,扭曲中国传统精英文化。试想,正因为有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谋发和兹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发扬光大么。


郁香墨


关于戏曲文化衰退的问题,要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压力巨大,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金钱,生活节奏加快,戏曲文化的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休闲要求,被快餐化的电影、歌曲所代替亦是大势所趋。二,从戏曲本身来看,其中的糟粕也是有目共睹,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公然宣扬“忠君”思想,皇帝永远是对的等等。或者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都引起现代人的不适应。戏曲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能够反映现代人的平等观念,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冰点看世界


这是必然的,该消亡的东西谁也救不了,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说学懂,就是达到一般能欣赏的成度,不下几年功夫认真学习都做不到,现在社会人心浮燥,娛乐的种类繁多,电子产品盛行,己形成快餐文化,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听一出大戏了,今后只能在博物馆见到了……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