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2020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一場瘟疫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在我的人生軌跡中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來武漢參與抗擊新冠疫情已經快一個月了,這其中我和一位退伍老兵的特殊緣分讓我感慨萬千,讓我深深感悟到中國人面對國家困難永恆的責任和擔當。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來漢多日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那是我第一天見到太陽。那天我剛從四病區調到三病區,進入三病區,層層的防護立刻讓我渾身汗溼,呼吸困難,全病區三十多個患者,一圈查房下來,已經過去快四個小時了,四個小時裡我不停的在說話,詢問患者病情,安撫患者情緒,聯繫清潔區的同事調整治療方案,口乾舌燥的我好想快些出去,“堅持一下,還有兩個患者”,我心裡這樣想著。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這時我碰到了一位特別的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年近八十了,老人眼神很堅定,我詢問了一下老人目前的病情,老人用簡短明晰的幾句話就說完了病情,而且告訴我,他很好,有信心康復,也會配合治療。我心中第一個反應就是老人應該當過兵,查體間隙我跟老人嘮起家常,因為新冠肺炎的強傳染性,所有病人都是不能有陪護家屬的,嘮嘮家常成為我們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很重要的手段。當我得知老人曾經在我的家鄉丹東當過兵時,我激動了起來,我扯著我的防護服給老人看我防護服上寫的丹東兩字,當他得知我是丹東來援助武漢的醫生時,他也很激動。

我跟老人家聊了許久,得知老人1959年應召入伍當兵到丹東保家衛國,那個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剛結束,丹東這個邊境城市由於當時國際形式依然複雜,嚴峻,到處充滿了不確定性,危機四伏。老人跟我說了許多,他的武漢口音還是很重的,我跟其他患者交流有些困難,但是周爺爺跟我說的我卻大部分都能聽懂,也許是有著相同地域的回憶,也許是一種莫名的緣分。話語間我能感覺到老人對丹東的感情很深,這讓身在異鄉的我倍感親切。漸漸的我不再有口乾舌燥的感覺,呼吸也沒那麼困難了。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接下來的日子裡,只要我進病區查房,我都要到他的病房裡去,查看他的病情,陪他聊聊天,聽他說起以前的丹東往事。老人說丹東就是他的第二故鄉,他的大兒子取名安東的安,也就是我們丹東之前的名字安東市的“安”,他的小女兒取名丹東的“丹”。我聽了之後無言以對,只能伸出大拇指表達我的敬意,老人卻對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來表達他的感謝,那一刻我的眼眶溼潤了,原本模糊的防護鏡霧氣又重了幾分。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回到駐地,我跟我們一起來的兩位護士(修美鳳和叢鳳秋)說起了這個老人。她們說我們都和老爺爺約好了,等疫情結束了,請他來丹東吃我們的美味黃蜆子,地方小吃炒叉子。後來她們倆都調到別的病區,但心裡還是掛念著老人,怕老人營養跟不上,自己帶著駐地酒店分發給我們的水果,酸奶,牛奶,趁工作間歇送到老人那裡,還叮囑我一定多照顧好爺爺,多陪他說說話。

老人現在已經住院二十多天了,經過我們遼寧重症醫療隊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他的病情逐漸在好轉,呼吸困難明顯改善,只需要普通吸氧就可以,核酸檢測也有一次陰性了,離康復出院指日可待。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武漢,丹東同樣的英雄城市;武漢人,丹東人同樣的中國人;因為相同的信念,不同的戰鬥經歷,讓我們有了如此特殊的緣分,我很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我能跟老人在鴨綠江邊相見,繼續聽他的丹東往事,一起回憶我們的武漢事……

信源:健康丹東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致敬逆行者」戰“疫”日記——丹東市第一醫院 蘭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