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隐身飞机真能够隐身吗?

手机用户77880233723


不存在百分百的隐身。

目前,在军用飞机领域,隐身技术主要是指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

第一,雷达隐身。由于目前各国探测目标的手段主要为微波雷达,它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见介质变化时将在界面感应电磁流,并向四周辐射电磁能的原理,通过分析雷达接收天线截获(或感应)的辐射电磁能,便可判断目标的距离、方位、大小、类型等。

因此,雷达隐身的目的就是避免接收天线截获到此辐射能。而要做到这点,归根结底无非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采用改变外形设计来减小雷达散射面积,例如机翼与机身融合;座舱与机身融合;倾斜双垂尾、V 型尾翼等都是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隐身;另一个方法是采用隐身涂层实现隐身,在各类吸波涂层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是用各种金属或合金粉末、铁氧体等制成的涂料。目前铁氧体材料仍是研制薄层宽带涂层的主体。主要有六角晶系铁氧体和尖晶石型铁氧体。铁氧体材料在高频下具有较高的磁导率,且其电阻率亦较高,电磁波易于进入并得到有效的衰减。

第二,红外隐身。飞机的热辐射主要产生于发动机、发动机喷口、排气气流、机体蒙皮等。实现飞机红外隐身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采用红外辐射较弱的涡扇发动机,并通过对发动机进行隔热,防止其热量传给机身;在喷管内部涂低发射率材料;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抑制和改

变尾焰的红外辐射频段;飞机表面涂红外隐身涂料;释放伪装气溶胶烟幕;改进外形设计减小机体摩擦以降低蒙皮温度等。

例如,美国的F-22战斗机通过矢量可调管壁来降低其二元矢量喷管所产生的红外辐射,垂尾、平尾、尾撑向后延伸以遮蔽发动机喷口的红外辐射,在炽热喷流飞出尾喷口前就得到了降温,因而红外特征显著降低。


兵工科技


△B-2隐身轰炸机

△洛克希德F-117A夜鹰隐形轰炸机

不能。

隐身飞机是采用减弱雷达反射波和红外辐射技术,不易被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发现的飞机。“隐身”只是一种借喻,并非指飞机在人的视距内不能被肉眼发现。

隐身飞机减小雷达有效探测距离的主要措施是:机体尽可能采用非金属材料和宜于使雷达波各向散射的外形(如球形、锥形);机体涂以吸波涂层;减少机体外露物体等。减弱红外辐射的主要措施是:对发动机喷口和高温部件加外层空气冷却、隔热层或红外挡板;在燃料中加入特种添加剂等。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作战飞机,设计时都考虑“隐身”问题。采用和改进“隐身”技术是军用飞机的一个发展方向。1989年7月美国B-2隐身轰炸机首飞,采用飞翼式外形,将机身、驾驶舱、发动机舱和机翼融合成一体,再加上其他措施,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超过0.4平方米,如同蓝天中的一只小鸟。

隐身飞机可以有效地提高生存力,但也存在些弱点。①隐身的特殊要求可能使飞机外形在气动方面不符合最佳设计,会引起气动阻力增大,结构重帚增加,性能下降。②雷达吸波材料本身有局限性,如F-117A攻击机的吸波材料主要是针对厘米波的,对米波和毫米波无效。现代研究的超视距雷达、光学雷达、双基地/多基地雷达、谐波需达和无l}雷达,都具有较先进的反隐身能力。③难以外挂武器,载弹量少,作战能力单一。④研制生产费用昂贵,维护修理困难。隐身特性已成为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


贞观防务


隐身飞机(stealthaircraft )的“隐身”,是指利用各种技术减弱雷达反射波、红外辐射等特征信息,使其不易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

战机最大克星的是雷达,它能在超远距离上发现来袭敌机。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其工作原理是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对探测区域进行照射,目标进入雷达电池波的范围会反射部分雷达波,雷达接收这些回波后进行处理计算等,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现代对空雷达不仅能进行目标探测,还能跟踪多个目标,并引导多枚导弹对多个目标进行攻击;探测手段也不仅限于电磁波,而是扩展到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多种光学手段综合运用。

所以,隐身飞机想要降低被雷达发现的距离,一是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设计合理的飞机外型、使用吸波材料、主动对消、被动对消等;二是降低红外辐射,对飞机上容易产生红外辐射的部位采取隔热、降温等措施;三是用空中迷彩涂装降低肉眼可视度,还有在燃油内加入特殊添加剂,消除飞机飞过后出现的“拉烟”现象(机尾长长的白雾带)

隐身飞机最主要的隐身手段是合理的外形设计和制作加工,这是因为电磁波是探测距离最远的,所以主要针对它。并且,还与飞机的作战使命有关。高空突防的战斗机主要对手是敌方预警机和战斗机,往往是远距离正面作战,因此飞机正前方的隐身设计是关键。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雷达波反射面积。而低空突防的攻击机主要对手是上方的预警机,所以隐身设计的关键是机背部分。

隐身飞机的被发现距离要远远小于普通战机。如果某种雷达对一定高度的敌战机,百分之百的发现距离是一百公里,在发现敌机后作出反应,如起飞己方飞机迎战来袭之敌。但如果是隐身飞机来袭,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至五十甚至二三十公里才探测到来袭的战机,预警后留给防守方的反应时间也大大下降了,没来得及反应可能就已遭摧毁。

需要指出,现有隐身飞机的“隐身”只是针对目前的探测手段而言;如果人类的科技进步,现有的雷达被更先进的探测手段所取代,那么目前所有的隐身飞机将不再“隐身”。


英熊不问出处


隐身飞机是指在现有科技探测手段上的隐身,并不是说肉眼上无法看到,隐身飞机是人类发展的新一代飞机,包括以歼20,F22,F35和T50为代表的五代机,它们都具备隐身能力,一般雷达很难发现,机体雷达反射面积非常小,已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在轰炸机领域,目前仅有美国一家可以做到,也就是我们熟知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除了美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


海湾战争让世界共同目睹了隐身战机的作战效能,49天伊拉克政府覆灭,这场战争是高科技和传统装备的较量。很多人认为,伊拉克之所以49天就覆灭,这其中起最大的作用是F117夜鹰,战争一开始就袭击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网和机场,尴尬的是,伊拉克军队并没有发现危机的来临,F117凭借着隐身上的优势,在前期就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网,再引导其它战机攻击很快伊拉克军队就全线崩盘,制空权失去,只有挨打的份。

夜鹰还不算是真正的隐身战机,到了20世纪末,随着F22和B2的诞生,才真正让人领教到了什么才叫隐身战机。有军事专家曾这样说到,F22和B2逛一个国家的领空就像逛自家后花园,如果美国人不说,可能在你家上空走了一圈,都没人知道它来过,之所以如此,21世纪各国才挣相研究五代机和反隐身雷达。

我国也是知道了五代机和反隐身雷达的重要性,才研制了大量的反隐身雷达和歼20战机,各国也在争相攻破相关技术,特别是反隐身雷达上,如果能全面突破技术瓶颈,隐身飞机发展又要从新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