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鄧州市陶營鎮:構建“3+”模式 助力脫貧攻堅

“我們合作社種植的水稻畝產2300斤,每畝地的經濟效益是2900元。去年,合作社以每畝地600元的承包價從貧困戶手裡承包土地,除此之外,合作社還按照淨利潤的30%,再給貧困戶分紅。”近日,在鄧州市陶營鎮對新任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優秀扶貧產業觀摩中,鄧州市沃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朱西村分社副主任劉建從向大家介紹。

陶營鎮轄18個行政村,農業人口56841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83戶1857人。截至2017年底,盧崗、肖坡兩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全鎮144戶437人實現脫貧。現有貧困村2個,貧困戶639戶1420人。

近年來,陶營鎮通過政府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的“3+”脫貧新模式,實現了貧困戶增收致富。

“讓政府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用政府的影響力來引領合作社,用合作社的影響力和組織力來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加入合作社。”陶營鎮黨委書記劉小莉對記者說,我們通過發揮政府、能人大戶效應,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貧困戶“的小手”,讓貧困戶享受到能人大戶、合作社的“資源”,有力地推動了陶營鎮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推動精準脫貧工作再上新臺階。

據瞭解,沃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響應該鎮“3+”扶貧新模式,對貧困戶的土地先流轉再調整,形成大方田,發展水稻種植、稻魚蝦綜合種養、高產油菜、高糖蜜梨和高產小麥等項目,使農產品品質和收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吸納朱西村49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在獲得淨收入之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在陶營鎮像沃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樣推行“3+”模式的企業還有很多。

該鎮建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產養殖、特色種植為一體的企業,主要養殖烏鱧、種植蓮藕、水稻,該公司流轉了張寨、盧崗2個貧困村土地1200畝,建設水產養殖扶貧基地,先後通過土地流轉、到戶增收資金入股分紅、帶動務工、企業帶貧等多種方式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2016年,該公司吸納該鎮164戶貧困戶到戶增收款29.8萬元入股,當年年底分紅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600元,共計9.84萬元。同時,還為張寨、盧崗2個貧困村20名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通過勞動務工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共計20萬元。

河南盛全農牧有限公司是陶營鎮引進的一家奶牛養殖企業,公司成立於2016年,是集養殖、休閒觀光、有機農作物種植於一體的數字化觀光牧場。目前,該企業共使用工人30名,其中本地工人26名,涉及貧困戶11名,其中1人為長期工人,企業提供五險一金,每人每月工資3000元。2016年開始,該企業與當地群眾簽訂飼草收購合同(青儲玉米)6000畝,涉及貧困戶130戶1500畝,僅此一項貧困戶戶均每畝收入923元。

“鎮黨委、政府還通過幫助貧困戶協調創業資金、提供便利條件等方式,積極引導貧困戶自主創業,激發其內在脫貧動力。”劉小莉說。

兩年來,該鎮先後為盧崗村貧困戶盧勝旺協調貸款3萬元,幫助流轉土地14畝,發展蓮蝦混養,年增收可達10萬元;為張寨村貧困戶張建軍協調貸款3萬元,協調場地創辦養雞場,養殖規模達1萬多隻,2017年底,張建軍一家已順利實現脫貧;為肖坡村貧困戶肖耿協調貸款3萬元,資助其經營農村超市,使他家裡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2016年肖耿一家也已順利實現脫貧。

據瞭解,該鎮在為貧困戶提供創業資金,實現脫貧致富的同時,還積極利用安置公益性就業崗位來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去年以來,該鎮黨委、政府藉助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之際,引進鄧州市凱達康潔環衛公司,對全鎮18個村的衛生整治實施全覆蓋。同時,積極與該公司進行對接協商,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目前,已安排66個貧困戶到凱達康潔保潔公司就業,每人每月工資700元,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提高了貧困家庭的年收入。

“2018年,我們將繼續在全鎮深入開展‘3+’扶貧新模式,在今年年底實現178戶420名貧困人口脫貧,實現張寨貧困村整村脫貧。”劉小莉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