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齐大柱成为北抚镇司锦衣卫?

锋影影视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要说明白就太复杂了。牵扯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很多人认为,齐大柱成为锦衣卫,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败笔,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今天就给大家扯扯,要长篇大论了。



愿意看就看下去,我尽量给大家说得明白点,看不明白就是太复杂了,我也不负责彻底解释清楚。

先看看这个齐大柱是个什么人,有些什么经历,随着事情的发展,他的身份是如何变化的,同时,针对这种变化,各方面相关人员采取的应对措施。

先看看齐大柱的出场背景(惨了,光这个出场背景就特么复杂得要人命!)

齐大柱的出场背景:

大明朝廷的高层内部刚刚进行了一次生死搏杀,以裕王(未来皇帝)为背景的清流(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利用腊月久未下雪的异常天象,让钦天监的监正做敢死队长,发起了对严党(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一次强力冲击。要把国政的乱局与天象异常联系起来,借助嘉靖崇道的特点,推倒严党。但严党应对得当,把皇权和司礼监扯了进来,将攻势一一化解,还趁胜追击。眼看清流就要溃不成军,为了避免自己构建的权力三角(清流,严党,内廷司礼监)失衡,同时免得裕王受到牵连,嘉靖出来救场,弃卒(打死周云逸)保车(清流一派),让双方达成妥协,严党首领严嵩也承诺,事情至此为止,不再穷追猛打,这个平衡就维持住了,双方暂时偃旗息鼓,积蓄力量,以待再战。



问题是,政治斗争解决了,钱呢?

还要弄钱来啊。怎么弄?

改稻为桑!

这是严党的办法,但有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清流们知道不知道?知道。但关键的地方不说,只是装模作样地评判一下皮毛(表现出似乎很不服气的样子),让严党顺利地辩论成功,然后就通过了这个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这个问题果然出现了,老百姓不同意。为了尽快实施,严党的手下,郑泌昌、何茂才发了狠,故意放水淹掉了浙江淳安、建德两县,欲逼迫老百姓就范。严世蕃等人淹了老百姓的田,老百姓就没了生路,为了活命就只能把田地贱卖出去,这样就有田种桑苗、织丝绸。

这地方的父母官是严党的胡宗宪(其实也不能算严党),他不能让这样的毒计得逞。严世蕃放水,他就分洪。老百姓受灾,他就四处去借粮。

但是,这个粮食怎么也借不到。

胡宗宪先是向户部请求赈济。但掌管户部的徐阶、高拱推托,意思:有粮也不给你!




就如张居向裕王说的:“就算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

向户部要不到粮,胡宗宪只好向鱼米之乡任职的好友南直隶巡抚赵贞吉去借。赵贞吉百般推诿,说了实话:“南直隶有粮食也不能借给浙江!是朝局不容我借给你”



浙江富户们也不肯借粮。这是由于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的阻止和破坏。

为什么会这样?

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阻止借粮的原因:毁堤淹田就是他们干的,就是要让灾民没有饭吃,然后贱卖农田,怎肯借粮?

徐阶、高拱、张居正阻止借粮的原因:让严党把浙江发生动乱,大动乱,大到无法收拾,就可以借机推翻严党。



可怕不可怕?

两党之争,拿万千老百姓的生命做炮灰!在朝堂上他们斗得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但在对付穷苦老百姓上,他们的思想居然完全一致!




齐大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场了。

能看到这一行的兄弟们,我要对你们致谢了。我相信,咱们可以继续往下聊。

齐大柱的经历:

为了反对这项政策,齐大柱出场了,他是受灾地区的贫苦农民的代表,同时他的背后也隐藏着大明王朝一个巨大的危机――民变!



包括齐大柱后来的经历,如果中途停格,就是一个人的影子。出身农民,当过士兵,为政府效过力,谁?――李自成。



先不扯那么远,就说这个齐大柱,与当地官府发生了矛盾,首先镇压他的,就是严党。要让他死,要让他闭嘴,就罗织在他头上一个罪名――通倭。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罪名:通倭。

然后,海瑞来了。

很明显,这是一桩冤案。海瑞当然一眼就看穿了,他马上施展了自己的策略,避免了无辜者的被冤杀。

海瑞是清流党的吗?不是。

海瑞是严党的吗?也不是。

严党要齐大柱死,清流其实并无所谓的。一介平头百姓而已,死就死了,几十万上百万的灾区百姓的生命都不放在他们心上,何况一个小小的齐大柱呢!

但要看这个人是怎么个死法。如果是发生了民变,反抗而死,清流是很高兴的,但是罪名是通倭,那就有问题了。

胡宗宪现在还是清流眼中的严党重要分子。清流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严党开闸放水,严党淹没百姓,严党积极救灾,严党以通倭的罪名平息民变。

而严党的眼中,海瑞是清流。严党眼中的情况是这样的:清流设法破坏农田改桑,清流积极救灾,清流阻止平息民变。

这就叫当局者迷。而胡宗宪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党,海瑞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清流。

他们都是正直而有良知的为百姓着想的父母官,而他们又很有政治头脑,于是,他们就利用了这场政治风云,互相很默契地把这个冤案消解了。让政斗双方都很为难。

海瑞让齐大柱从军,去了戚继光的部队,抗倭前线。

现在看第一个情形的突变,齐大柱是戚继光的部下,戚继光在胡宗宪领导下抗倭。胡宗宪是严党。齐大柱的罪名是通倭。

这下子情况复杂了,严党不好下手了。再下手,就是自己为难自己了,还很有可能在处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就被清流一下子捉住了把柄,平添意外之麻烦。反正,无论怎么样,都是你严党的事!

聊到这里,我们要把思维来一次大的跳跃,从最底层的贫苦农民起义齐大柱那里跳到嘉靖皇帝这边。

徐阶曾经在嘉靖驾崩后说了这么一段话,意思是:皇帝是父祖,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员是“媳妇”,就算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再往前回忆,嘉靖也说过这话,说胡宗宪是媳妇,夹在皇帝,清流,严党和百姓之间,很难做。

再想想,还有这么个人,用切身经历告诉大家,其中的艰难,谁?海瑞。想想海瑞的老婆,难不难?海瑞老婆那些悲苦的片段实际上就是个隐喻,影射那个官场和社会!

宁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宁可苦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也不能让皇上为难。

这是官场的规则,嘉靖说出来,就有意味了。什么意味?――浙江这些事我都知道。

注意,做为大明王朝的官员,这个道理可行,但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可行不可行?

肯定是不行的。老百姓要造反了,当官的怕什么,给李自成当官也可以,给皇太极当官也可以,我嘉靖给谁当皇帝去?

齐大柱的事,嘉靖当然是知道的。不要以为锦衣卫把齐大柱抓进诏狱,判了死罪就很危险,安全得很!谁还能对皇上的钦犯下手?



现在讲讲齐大柱活下来的理由:

刚才我们讲了,大明王朝的官员可以不顾民众的死活,只替皇上办事,让皇上高兴。但是,做为一国之君,就不能这么干了。

齐大柱能活下来,一、在于嘉靖皇帝一句话,二、更在于裕王的思想。

看好这个情节,裕王妃前来献血经,说是上天的旨意,齐大壮是上天派来保佑皇上的擎天柱。

这里面含义很深了。

一、裕王对嘉靖的道学表示认可和支持,君臣关系明确。

二、裕王并没有受到清流的支配,认识到国家的擎天柱是民众,而不是官员。政治上正确!

三、裕王妃来献经,暗示裕王明白皇家血脉代代相传。父子情圆满。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高兴的?嘉靖立即放人。

说到这里,终于要接近尾声了。



现在就来说说齐大柱成为锦衣卫的事。

思想再跳跃,回到最初的朝堂斗争中去。

嘉靖搞了个权力三角平衡:清流,严党,内廷司礼监。

清流和严党互相争斗,司礼监从中协调,看到一方太过壮大,就去摁一下,看到一方要栽倒,就去扶一把,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稳定。

为什么嘉靖扶持严党多年不倒?因为严嵩够聪明,他明白嘉靖要的这个平衡。所以无论严嵩在斗争中占有多大的优势,他都绝对不会把政敌赶尽杀绝,而是故意放他们一马,让他们重新缓过劲来。

后来,严嵩的倒台不是因为严嵩老糊涂了,而是因为清流党内部产生了矛盾。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内部本身就政见不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既然新的三角平衡已经形成,那就完全可以替代旧有的三角。

所以,嘉靖要倒严。

司礼监即然能平衡清流和严党,那么,当然也可以用来打破平衡。怎么打破?司礼监即然是权力机关,当然是用来对付那个势力要暴涨的那一方了――清流。

嘉靖不愿意让自己最信任的大太监吕芳来办这种逆天的事,就找个借口把他打发到南京去守陵。而让野心勃勃,自作聪明的陈洪上位,压制百官,招人怨恨,好让他当替罪羊。

那么,对付严党呢?

当然是锦衣卫了。锦衣卫就是干这个的,罗织罪名,抓搏官员,审讯逼供。

但是,也不能让锦衣卫心神荡漾啊!先惩治首领朱七,让他明白,在锦衣卫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没有什么亲人和朋友,没有什么敌人,只有皇上,只有不折不扣的忠诚。

这个道理朱七明白了,但如果要下手呢?能无所顾忌吗?没关系,给你个徒弟,这个人对所有官员都绝不留情。

谁?――齐大柱啊!

清流和严党都毫不留情地置之死地的齐大柱。当齐大柱通过参加锦衣卫的各种行动,终于醒过味来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心态对付那些官员?

他就是未来的朱七。未来皇帝――裕王的刀。



现在,请大家注意一个情节。当齐大柱成为锦衣卫,去探望海瑞,却被海瑞拒之门外。

想通了吧?是海瑞无情无义吗?是海瑞对齐大柱失望了吗?是海瑞故作清高吗?是海瑞不愿连累齐大柱吗?

都不是。

是海瑞对大明王朝的政坛看透了!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齐大柱:从今以后,你不应该再有亲情,不应该再有友情,不应该再有恩情了。你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白自己的身份,你只应该忠诚于你唯一的君主――皇上。

终于完结了。大家搞清楚了吗?

最后,顺便说一句,嘉靖给严世蕃定了个很牛掰的罪名――通倭。

嘉靖:想玩我?哼!


馋嘴肥猫铲史官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非常费劲,实际上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齐大柱,确是决定严党倒台关键人物!

他能成为锦衣卫,也是出于这个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实际上一开始他就是无辜的,是清流和严党战斗的战场。

一、

齐大柱最开始完全是一个路人,只因看不惯官府纵容骑马踏苗行为,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但从此之后,他就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威信,后面的集资买粮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齐大柱之所以卷入了浙江通倭案件,也是出于他的好心,先是因阻拦踏苗被抓,然后被胡宗宪所救。再就是买粮被抓,结果被刚到浙江任职的海瑞所救,如果不是海瑞救他,或许齐大柱的人生将走向另一个结局。

正因为郑泌昌和何茂才找不到海瑞的把柄,从而冲齐大柱入手,弄了个“通倭门”事件。并以此埋下伏笔,成为后期严党攻击海瑞,攻击清流派的一个突破口。

回到剧情,本来嘉靖帝已经袒护严党了,面对海瑞提供的确凿证据,选择了一把火烧掉。本来是一场严党胜利的“战役”,为什么严嵩会突然冲一个屁民齐大柱下黑手,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表面上看是严嵩报复海瑞,毕竟齐大柱是海瑞救的,而海瑞又是裕王一派举荐的。貌似最终的矛头是对准裕王,可是嘉靖帝又不傻,未来的大明朝也是裕王的,严嵩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但是嘉靖帝为什么也是顺从严嵩,让齐大柱死呢?

在朱七押着齐大柱进京之后,嘉靖帝问过朱七话,既然海瑞知道齐大柱通倭,为什么还放他呢?

朱七如实回答,极力为海瑞辩解,结果嘉靖帝怒了,朱七猛得磕头,把地板砖都磕烂一块,嘉靖帝是这样回他的:

“你去审那个齐大柱,与海瑞有关就办海瑞,与别人有关就办别人,要是与任何人无关,就除了这个祸根!”

二、

这句话很能代表嘉靖帝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让齐大柱死,但是只是齐大柱一个人死。不要牵扯到海瑞,也不要牵扯到其他人,这个所谓的其他人就是指裕王。

那么嘉靖帝的意思是不是代表严嵩的意思呢?

是的!

严嵩的目的也是让齐大柱死,他此举也是迫不得已,如果能借此干掉海瑞,那么大善。如果干不掉海瑞,至少能让海瑞掉层皮,那么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牵扯到裕王,严嵩还没有这么大胆。

所以,在嘉靖帝问徐阶海瑞还能不能用时,徐阶的回答是要将海瑞革职查办。而嘉靖帝问严嵩这么处理行不行时,严嵩是这样回话的:

“臣以为通倭这件事绝对与海瑞无关。”

除此之外,他还同意嘉靖帝讲的,要把海瑞派到江西分宜去,这就是严嵩揣摩圣意的结果。他知道,嘉靖帝绝不会把海瑞派到分宜去,如果想派他去分宜,当初就不会烧掉海瑞的供词了。

那么我们就疑惑了,一个小小的草民齐大柱,为什么严嵩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一开始周云逸的死入手:

周云逸,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他是裕王的急先锋,因为急于倒严,所以不惜借天命来警告皇上。结果被冯保管辖的四大东厂太监打死,周云逸官职不大,打死他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被东厂太监打死的,比周云逸大的官都海了去了。

那么为什么打死周云逸,对朝廷所造成的影响却极大呢?

三、

其实很简单,假如你是朝中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总得向朝中的势力靠拢。那么看到周云逸被打死,你是打算偏向裕王这边,还是严党这边呢?

这件事给众位大臣的教训便是,严党势力庞大,得罪不起。意志力不够坚定的,说不定屁颠屁颠地就往严党靠拢了,荣华富贵不好说,最起码能明哲保身。即使有些大臣有骨气,不向严党靠拢,那么他也绝不敢向裕王靠拢。

毕竟,裕王这个窝囊废,连一个小小的周云逸都保不了,不仅保不了周云逸,甚至连自己都担心被干掉。

本来严党的势力牢牢把控朝政,即使是清流派捣乱,也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直到海瑞的出现……

海瑞几乎是凭借一人之力,把整个浙江搅得翻天覆地,连续对严党暴击,打得他们毫无招架之力。最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严党选择了丢车保帅,接连损失多位官员,同时还把盐税给嘉靖帝解决了。

而到了这个时候,一番此消彼长之后,也就到了清流派跟严党势均力敌的时刻,关系相当地微妙。严党已经清楚,胡宗宪是不可能回来了,而内阁次辅徐阶也被嘉靖帝赐了御座。

更可恶的是什么呢?

是海瑞,这小子这么一番折腾,搞完了严党,惹了帝怒,到头来,竟然毫发无损,还被举荐升官?这个口子一旦打开,那么对于其他官员来讲,将是莫大的鼓励。

要知道在海瑞之前,什么越中四谏,什么绍兴七子,还有那么多忠耿之臣,全都折戟在严党之手。

有了海瑞为榜样,其他官员会不会鼓起勇气也向清流派靠拢,向严党发炮呢?

四、

也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严党没有表示,那么朝廷的舆论必然倒向裕王,到那时候,严党再无翻身之日。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严嵩实际上已经狗急跳墙,已经气急败坏,无可奈何之下,选择对齐大柱开炮。毕竟,海瑞也罢,赵贞吉也罢,张居正啊,徐阶啊,甚至裕王,哪一个都不好惹。

即使这样,其实也难以扭转严党势力下滑的趋势,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得罪的人海了去了。这些人一开始仅仅是观望,可是齐大柱事件最终圆满落地之后,大家终于鼓起勇气一起向严党开炮。

即使是嘉靖帝身边的人之前也是敢怒不敢言的,比如锦衣卫小头目,盖世十三太保排行老七的朱七。之所以叫朱七,原因也是嘉靖帝喜欢他,给他赐了国姓。

朱七是喜欢齐大柱的,原因之前也讲过,他是天生的锦衣卫命,虎背蜂腰,螳螂腿,胸肌臂肌坚硬如铁。

所以在嘉靖帝问的时候,他冒了风险,给齐大柱辩解:

“以奴才多年办案的阅历,这个齐大柱不像通倭的人。”

结果嘉靖帝怒了:

“锦衣卫是拿人的,案子审都没审,你凭什么倒先把案子定了?谁在你那里说了情了!”

所以,从这里来看,嘉靖帝并不管真相是什么,而是你朱七,到底是谁的人?

朱七藏得这么深,直到最后抓严世蕃的时候才暴露出来,他死死盯着严世蕃:

“严世蕃,有个人你还记不记得?”

这个人就是锦衣卫的经历官沈炼沈大人,朱七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

“沈大人上疏参你们狗爷俩,死得那么惨,你当我们都忘了?”

看了没有?

这就是没能杀了齐大柱的副作用,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年,靠得就是威慑力,一旦这种威慑力被挑战,并不复存在后。朝中所有的人都蹦出来踹一脚,甚至严嵩父子自己也清楚,他们对话中也提到过自己得罪了太多人了。

所以,当严党的势力受到极大削弱之后,为了避免墙倒众人推,严嵩必然要挣扎一下。他所挣扎的对象,就是弄死齐大柱,即使没有这个齐大柱,他们也会弄出个王大柱,李大柱。虽然干掉齐大柱也阻拦不了严党的覆灭,但好歹能抵挡一阵子。

而清流派为什么不惜把传家宝“血经”都拿出来保齐大柱,原因就在于此,保住了齐大柱,就宣告了严党的灭亡。

至于他成为了锦衣卫,这完全是朱七的个人意愿了,毕竟齐大柱也符合条件,又是扳倒严党的一个功臣。当然,真正决定严党倒不倒台的还是嘉靖帝,皇上不保了,其他人也就白折腾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锦衣卫和明朝全国329卫、65所一样都是军籍军户 并非太监 由于有侦察、审查权才表现突出

朱元璋在洪武年初定编制:天下有:27都司、1留守司、329卫、65千户所。在329卫中,上十二卫由皇帝亲自管理:

金吾前卫 金吾后卫 羽林左卫 羽林右卫 府军卫 府军左卫

府军右卫 府军前卫 府军后卫 虎贲左卫 锦衣卫 旗手卫

锦衣卫由于具有侦察、讯问职能而显得更为重要。

包括锦衣卫等上十二卫在内的329卫编制和人数基本相同:

每卫编制人数为5000人,最高5600人,世袭制,编制为军户;

职位编制为:指挥1人、千户5人、百户50人、总旗50人、小旗10人。

朱棣夺取皇位后,增设京营三大营:

1、五军,以骑兵和步兵为主,专业阵型主力作战;

2、三千,以投降的3000蒙古人编制,专业巡逻和侦察军情;

3、神机,在攻打安南时获取了火器制造法因此成立,专业火器射击。

三大营作战部署:中心为皇帝营帐,外为五军营步兵防守,再出去是骑兵营,再出去是神机营,三千营在最外围巡逻侦察。

三千营收集情报,神机营射击,五军营骑兵捡漏收拾,这就是三大营的基本作战方略。

齐大柱能够成为锦衣卫吗?

在一般情况下,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加入卫所军的,除非朝廷有人帮你改为军户——明朝有严格且不能随意变更的民、军、匠户制度。戚继光时,因为抗倭,开始了明朝的招募制,是为戚家军。但有钱人是不会加入招募制军的,他们只会加入等油水多、面子威风、基本不会进行大战等的京营、上十二卫。

在《大明王朝1566》中,齐大柱有太子裕王这个后台,加入锦衣卫成为军户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但是要做到千户、佥事、都指挥使等职务,就必须要嘉靖帝的点头。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齐大柱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虚构人物,但是他是群众的代表,也是突出海瑞,推动这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齐大柱这个人物有情有义,海瑞帮助他,他知恩图报,即使在人人都自保不敢去看望海瑞的时候,他不惧强权,积极帮助海瑞一家,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情义的人。面对倭寇的侵略,他积极参加保家卫国的斗争,英勇杀敌,是个爱国英雄。

在之后的抗倭斗争中,他跟随胡宗宪、戚继光,屡建军功,成为锦衣卫的十三太保,这些都是他自身修为的必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