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個觀音瓶的傳說

觀音瓶

一個觀音瓶的傳說

  觀音瓶 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製的瓶式許多,有時瓶、尊在稱號上不易區別,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細長,線條流暢。

簡介

  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製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製品較為多見。

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帶大旱,烈日炎炎,秧苗枯黃。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 音菩薩雲遊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發,要施法降甘霖下場透雨,解救禹州黎民百姓。觀音心想:“東海水深,取之不盡,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遠,用什麼 東西把水盛過來呢?傳聞這一帶出產一種寶瓷,用寶瓷瓶來盛水豈不是極好?”觀音來到一家窯戶門口,輕叩柴門,門開了,開門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認 出是觀音菩薩,跪倒就拜,懇求觀音菩薩快救禹州百姓。觀音說:“我即是為這事來的,快起來吧。把你家的鈞瓷寶瓶借給我用用。”彩虹一聽,快樂極了,急忙回 屋拿出一個精巧的鈞瓷寶瓶,並一再說要把這個寶瓶奉送給觀音菩薩。觀音見她心誠,就愉快地收下了

  觀音來到東海上空,把寶瓶口朝下,嘴裡唸唸有詞,只見大海里一股水柱直衝上來,鑽進寶瓶口 裡。觀音用寶瓶吸罷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寶瓶開端行雨。寶瓶裡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寶瓶裡不斷地滴水,大雨不斷地下。地裡的莊稼喝足了 水,秧苗直挺挺地往上長,變得綠瑩瑩的。禹州一帶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謝謝觀音菩薩降下甘露。觀音看雨水現已下足,就收起寶瓶,駕著樣雲到其他地方普度眾 生去了。

  雨後初霽,各家各戶又開端照舊幹活兒。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給觀音菩薩的那個瓶樣, 又燒製了很多鈞瓷瓶,並取名叫“觀音瓶”——這即是觀音瓶外型的由來。由於觀音瓶外型簡練,線條流暢,對比適於鈞釉的改變,加上與觀音菩薩有必定的聯繫,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們的喜歡,到現在還盛燒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