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没有人推翻暴君朱元璋?

beyondwusheng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没人推翻老朱,原因有两个:1.老朱太牛逼;2.他也不是暴君。


先说老朱太牛逼。作为开国君主,一般都很牛,而且老朱尤其牛,因为他是仅有的两个寒门出身却能够一统天下的皇帝之一。而且他所建立的明朝,是一个等级非常严密,关防非常严谨的朝代,想要突破层层壁垒造反,非常困难。


再说老朱不是暴君。所谓暴君,很难定义,但是有一点事没什么问题的,那就是对老百姓非常狠。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赤贫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农业生产是非常关心的,他也从来没盘剥过农。他确实杀了很多人,但是杀的都是达官显贵,可并没有牵涉到什么老百姓头上去。

因为他非常牛,所以当官的不敢造反;因为他对百姓不错,所以老百姓不想造反。所以,自然也就是没有人造反了。


青言论史


朱元璋可不是暴君,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为“开国皇帝”,百姓需要什么,元朝为什么会被推翻,朱元璋可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他一当上皇帝,就做出了很多改善民生的事,如:

1、下令农民归耕,并且奖励垦荒;

2、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军民兴修水利,这对于各地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3、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从某种角度看,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4、下令解放奴婢;

5、吸取元末的教训,减轻税负;

6、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这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也大有裨益;

7、朱元璋对于贪腐的官员惩治极严,不仅允许百姓上访,还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这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一个创举。


如果这样都说朱元璋是暴君的话,历史上就没有几个皇帝不是暴君。

当然,朱元璋确实残暴,不过更多的是对官员,准确来说,是对两种官员特别“残暴”:一是朱元璋感觉会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二是贪官污吏。

跟着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即便是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人,死的也都很“莫名其妙”。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先后发动胡惟庸案、蓝玉案,并设立锦衣卫、巡检司监察各地官员。不过到了晚年,朱元璋就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和一些残酷的刑法。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贪官污吏的惩治极为严格,只要贪腐六十两以上的官员就格杀勿论。朱元璋当政31年,前前后后发动了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

所以在明太祖统治下,当老百姓还是比较幸福的(起码从古代看是这样),与之相反,在朱元璋手下当官,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一命呜呼”!


金兔历史


以布衣之身,带领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开创大明王朝,从蒙古人的手上夺回汉家天下,并且一举收复丢失数百年之久的燕云故土。单是这份功绩,就可超日月了。



因此,朱元璋在当时的百姓心中,是具有无上的荣耀和威信。所以,即便朱元璋手段残忍,也不会有百姓跳出来反对他。

再说,朱元璋所谓的“残暴”,不过是对功臣勋贵而已。而且,这些人有不少本身就是因为其身不正,作风腐化,结党营私,才被朱元璋正法,不能全怪朱元璋残暴。



事实上,主朱元璋对百姓是很好的。他在位三十一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让天下得以从元末动乱中恢复过来,让百姓得以过上太平日子。

同时,由于出身底层,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更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因此,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治贪最严的皇帝。他颁布《大诰》,首开民告官之先河。为了反贪不惜手刃驸马。正是在他的铁腕统治下,大明初年吏治清明,并产生了许多廉吏。



因此,于国于民,朱元璋都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明君!

不过,朱元璋对待往日的功臣确实残忍,几乎是赶尽杀绝。但是,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从底层崛起的开国君王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这些历史要读


估计说朱元璋是暴君的唯有题主一人而已。不知道题主为什么会觉得朱元璋是暴君呢?暴君之名又从何而来,暴君之实又从何而来嗯?

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就是暴君的话?那么历史上的暴君就太多了,而且朱元璋杀功臣只是为了江山的稳固,保住朱氏江山。如果不杀那么他们一旦造反就真的是再次陷老百姓于水火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杀几个人而已。这个时候大明江山统一了,这些人对于朱元璋已经没用了,但是对于大明的江山来说威胁,杀几个人一举多得,所以这个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多数将军都是兔死狗烹的结局。

如果说是杀贪官就是暴君的话,那么估计这个社会就真的完了,还为贪官说话的人估计就是题主了。朱元璋在对待贪官污吏的时候确实是像一个暴君,但是看看他对待的都是什么人,贪官污吏,整个明朝时期也就是朱元璋的时候算是比较好的了,因为朱元璋对于贪官惩治是最严的,没人敢贪。不过不管朱元璋怎么杀,贪官都是杀不完的。人心如此。

朱元璋虽然在贪官污吏上面还有残杀功臣上面是很残暴,但是他对待老百姓还是很好的,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

要知道汉人在元朝的统治下是什么样的生活,汉人就是最下等的,这个时候朱元璋恢复了汉人的江山,虽然不是说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但是至少可以让老百姓不再过以前那种最下等的生活。老百姓为什么要反呢?


中国历史研究所


朱元璋是中华历史上成就卓越的伟大帝王之一,被称为“暴君”是不准确的,只是其后期诛杀功臣较多,但与暴君相比还是很有差别的。

至于有人推翻朱元璋?这个说法就毫无根据胡说一通了。谁会傻到去推翻朱元璋?在历史上,朱元璋几乎是对待百姓最好的皇帝。平民头顶一部《大诰》就可以告倒一任地方官的历史,也基本只有在洪武朝可以看到。

此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其再造之功,个人影响力与威望何其巨大,多少人不是真心叹服?在明朝建立前,元朝百姓是基本有姓无名的,很多土地是圈田改牧的,甚至很多人是世代为奴隶的。朱元璋的朝代,这些人得以解脱,民间感恩戴德还来不及,何谈反对呢?



而洪武朝的官员,则完全没有反抗朱元璋的实力。首先军权是皇帝所掌控,将领可带兵却无统兵之权,且平时即被锦衣卫盯得死死的,一旦举事还没有出府第就被告发了。此外,朱元璋大封同姓王拱卫王朝四境,皆手握重兵,怕是无人敢于造次吧?

其实,王朝初年,人心思定,只要没有特别无法挽回的罪过,帝王一般都是能够很容易掌控天下的。更何况朱元璋这种袒护百姓,而帝王心术极强的皇帝了。


苏绽


明朝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个朝代,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做到如此的,唯有明朝。

朱元璋是暴君?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朱元璋此人虽然设锦衣卫监控大臣,用尽方法大杀功臣,废相,尤其是对贪官的惩罚,可以说是历史之最。但朱元璋对老百姓却是相当不错,结束了元末割据混战,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朱元璋是普通农民出身,这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刘邦,貌似就只剩朱元璋了,刘邦好歹是泗水亭亭长,但朱元璋却的的确确是从穷苦人家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朱元璋小时父母饿死,放过牛,当过和尚,所以深知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难,他在位期间大力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残暴是相对于文武大臣,贪官污吏的,但对老百姓来说,却不能称之为暴君。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对官员的残暴,还是对百姓的好,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守好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尽管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从底层出身,深知底层生活的艰难。


川西闲客


首先我在这里要为朱元璋说句话,他不是暴君是明君。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朱元璋的一生:

1328年-1344年主要工作放牛。

1344年-1347年主要工作是当和尚,化缘部门职员。

1347年-1352年主要工作是撞钟,没错老朱高升了。

1352年-1368年终于找到人生的小目标那就是造反,而且成功了。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

朱元璋生活的元末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能活着就不错了,各级官员巧立名目征收税赋,没钱就出人做苦力,朱元璋就是被元朝的腐朽统治搞得家破人亡,最后只能乞讨度日。

正是目睹了元朝的腐败统治,他在当了皇帝之后更是要避免重蹈覆辙,由其是对待贪污犯更是绝不留情,凡是贪污超过六十两就杀头,甚至扒皮。可以说朱元璋对当官的来说绝对是暴君。比如历史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恒案,最后结案统计一下大小官员总计杀了有4万多人,绝对配的上暴君这个词

但是朱元璋对当官的要求严格就是想让老百姓生活的好,他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规定老百姓只要开垦荒地,那这块地就归你了而且三年内免交税赋。朱元璋时期商人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总结来说朱元璋时代的官员是不幸的,但是老百姓绝对拥护。而且官员也是因为犯了错才被处罚,因此朱元璋不能称作是暴君。


钟二


我认为朱元璋因为有两张不同的面孔才无人造反。

对于士大夫阶层,朱元璋是一名暴君。首先他大肆杀戮开国功臣,如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周德兴等人;其次,政治案件任意株连,著名的“胡惟庸案”被杀三万多人,“蓝玉案”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大部分功臣名将都是受株连被杀;然后,对待官员比较严苛,明代官员工资很低,劳动量很大,犯错后,惩罚很重,轻则流放发配,重则直接杀掉,对待贪污更严,凡是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杀无赦。最后,朱元璋杀人的手段残忍,各种酷刑不值一提,更有甚者是活剐凌迟和剥皮萱草。所以,对官员来说,朱元璋是一名暴君。


对于平民阶层,朱元璋是一名明君。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成为皇帝以后爱民如子,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朱元璋让农民归耕,对于开垦荒地者更是重点奖励;他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快速的恢复了农业生产;提倡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木;轻薄徭役,减免赋税,百姓负担很轻。另外,朱元璋最为勤政,各地官员上报的奏折他不假人手,都是亲自批阅,他生活节俭,从不铺张浪费。所以,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明君。

正是因为朱元璋具有两张面孔,所以,才不会有人,也不可能有人造反。那些位高权重,有能力造反的名将们,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剩下几人也是只顾自身性命,无心无力去造反。农民起义更是不可能,朱元璋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遇到自然灾害,国家马上救济赈灾,没有人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选择造反的。

以上是鄙人的浅见,如有不当,望请海涵。如果赞同,请点赞和关注,万分感谢!


淡墨残烟


说朱元璋“暴君”,一般都是因其近乎苛刻的吏治以及晚年屠杀功臣的几个大案,但在对待老百姓方面,他却是一个千古罕见的最能体恤民情的好皇帝。“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老百姓怎么会去推翻一个对自己好的皇帝呢?

朱元璋自己就是苦命出生,深切体会过什么叫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穷苦日子。当上皇帝后,要整治经历长期战乱而百废待兴的社稷,没有严厉吏治,政令不能通畅,不能惠及百姓,就无法救穷苦人民于水火之中。自身经历也造就他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和贪腐。也确实,明初当官的,几乎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小心就脑袋搬家。

至于“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株连极广的明初大案,既有胡惟庸犯事在先、贪腐党争,也有蓝玉功高盖主、骄横跋扈的缘故,更是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孙年幼等方面考量。

朱元璋尚在,功臣都有不臣之心,更何况一个十几岁小孩接班,躺下了江山是谁的还真不好说。刘邦不是也如此临终前翦除功臣,帝王之心,不是一个“仁慈”可以理解的。

有人说,扳倒了蓝玉等干将才导致朱棣有机会发动“靖难之役”,有一定诱因,但不是主要问题。谁能保证蓝玉就会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而不会先发制人夺取皇位,或帮助朱棣呢。

以朱元璋的聪慧,不可能没担忧驻守北京的朱棣窥视皇位问题,但相比之下,异族祸害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哪怕因此导致外王夺位,那不还是朱家天下。


水源视角


把朱元璋归为暴君,题主的心胸也够狭隘的。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束元末天下分裂、驱逐蒙元势力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明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奋求强,开创明朝第一个盛世“洪武之治”,被清朝康熙皇帝赞为是“治隆唐宋”。这样一个有为之君,谁还去推翻?




明太祖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帝。贫农出身,从小父母双亡,给地主人家放过牛,当过乞丐,在皇觉寺出家做过和尚。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活的比任何人都惨。25岁加入刘福通、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朱元璋一步步从基层干起来,身边逐渐聚集了一帮濠州同乡(濠州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为中都)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1356年苦熬多年的朱元璋被部下尊奉为吴国公,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由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




元朝末年豪强四起,除了濒临灭亡但实力依然强劲的元朝,与朱元璋一同竟逐天下的地方势力有很多股。包括:割据平江、两淮的吴王张士诚(东吴)、汉国皇帝陈友谅、浙东的方国珍,云南的元梁王、在重庆建立割据政权的夏国皇帝明玉珍。还有依然被朱元璋奉为正朔的龙凤政权小皇帝韩林儿。朱元璋志不在做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他想要结束割据让天下再一次归于一统。为此,朱元璋采取逐个击破依次消灭的方略方针,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率领20万大军兵发洪都与汉国的60万大军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利用小船机动灵活的长处,借用风向火攻汉军水军,汉军大败,陈友谅身中流矢而死。第二年朱元璋发兵攻打武昌,陈理出降,汉国亡,朱元璋借此收编大量熟悉水战的汉军,实力因此大增。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发兵攻打割据江北的张士诚势力,第二年(1366年)发起“平江战役”,平江于一年后被攻破,被捕后拒绝投降的张士诚为乱棍打死,东吴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但是,是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朱元璋在消灭各方割据势力上虽然都力主杀降,但独对自己的老上级,自己起家的宋龙凤政权小皇帝韩林儿太过于绝决狠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借口滁州不安全,谴心腹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居住,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把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这和朱元璋劝降张士诚、方国珍、陈理、明升(明玉珍之子,夏国于洪武四年降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南获得统一后,朱元璋开始筹划北伐消灭元朝。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北伐壮举很快就一呼百应,北方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爆元。洪武元年八月(1368年),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建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在中原统治了百余年的元朝就此灭亡。而自后晋起被割据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中国经过蒙古人的百余年统治之后,再一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明朝到1398年去世。在位共计三十一年,在位期间兴起三次大狱,几乎将洪武功臣杀戮殆尽。我们只知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残酷暴虐,却不知道这些人因何被杀。胡惟庸,此人得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举荐,在洪武朝位居右丞相,因为能力突出深得朱元璋喜欢,但他位极人臣之后,人就变的飘飘然了。在相位七年,于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朱元璋平生最忌结党营私,显然胡惟庸是犯了大忌。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谋逆事泄被处死,此事引发大明第一场血风腥雨的连坐大案,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案影响深远,一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还有人检举胡案同犯,累牵连皇太子朱标的老师大儒宋廉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茅州。




胡案之后又是祸起勋旧,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北伐有巨功的大将军蓝玉,因骄横跋扈被人告发欲图谋反,朱元璋再一次大开杀戒,总计族诛一公(蓝玉时封凉国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蓝玉与胡惟庸之死可谓罪有应得,两人皆以谋逆大罪凌迟处死(蓝玉最后被剥皮)。在蓝玉案之前朱元璋还处理了一起贪腐大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此案牵连近万人被处死,此后朱元璋便严惩官员贪污,规定“官员凡贪污二十两以上者,皆处死。”


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杀功臣颇受争议,主要还是因其株连太多,明初四大案被杀者逾五万人,但毕竟罪出有因,像胡惟庸、蓝玉等人肆功骄宠为非作歹。被杀是死有余辜,但株连太广是有些过,不过,他晚年停不下杀将的脚步,主要还是因为储君、皇太孙朱允炆无法掌控驾驭这些洪武功勋旧臣,为了给孙子继位铺平道路,他只能选择一再杀戮。




朱元璋在位期间组织了八次北伐,共计消灭近三十万北元有生力量,至使北元势力一再内缩,明朝边患尽除。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明成祖的评价是极高的,称“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正所谓“瑕不掩瑜”,朱元璋大杀功臣固然过于残忍,但他为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一代开国明君,天下子民有何理由再去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