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讓“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平川區“三變”改革引領產業脫貧


 每日甘肅網訊平川區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強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動能的總抓手,堅持以清產核資夯基礎、精選產業抓關鍵、培育主體搭平臺、加強領導促“三變”為主線,強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加快了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步伐。

黃嶠鎮神木頭村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如何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成為當地最頭痛的問題。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缺信心。除了這“四缺”,最缺的還是“引領貧困群眾凝聚信心的組織形式”。

今年以來,這種情況有了“破冰融雪”式的根本性轉變。一場以“三變”(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為引領的產業脫貧熱潮在這裡火熱地進行著。黃嶠鎮神木頭村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水家坪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一全二社三產業”農業產業化新格局,流轉農戶土地5000畝,發展中藥材、紫皮大蒜和藜麥特色種植業,帶動貧困戶增收。

讓“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村民王宏義每天奔走在藜麥種植田地,4個月前,他以自己的30畝山地入股加入了村裡的種養植合作社。一邊當著合作社的股東,一家三口還在家門口的藜麥種植基地上了班。

“地一入股,等於把錢存進銀行裡了,有利息了。那我們了還可以打工,我們雖然有病了,但是斷斷續續的還可以打工。打工這一年下來最少3000-5000元有了。” 把祖祖輩輩吃飯養家的土地入了股,貧困戶憑的是對黨組織的信任。

“老百姓的土地是10畝一股,你有60畝地你就是6股,你有20畝地就是入的2個股,下來所有合成的資金全部按股給老百姓分。”神木頭村村委會主任王學林掐著指頭說,咱們這個合作社主要產業是藜麥,帶動農戶是368戶,其中貧困戶是91戶393人,今年種植的是藜麥3500畝大概,咱們這個地方是高海拔,種出來的藜麥是高品質,高蛋白,銷量是沒有問題,大概一畝是300-500斤的產量,如果按照去年的原麥,一斤5塊錢,一畝地的收入就是1500多元,預計到年底之後咱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600以上。

讓“閒資源”變成“活資產”,圍繞盤活各類閒置資源,區上積極整合舊校舍等閒置資產,以折價入股等形式充分盤活;並推進農村土地資源向主導產業、種養大戶集中,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使土地資源轉化為農民股權和股金,讓農民在收取租金和參與企業分紅中實現股權收益。種田鄉北莊村將村內750畝荒山折股3萬元入股合作社,佔股20%;將閒置校舍折價40萬元,建設小雜糧和副食品加工廠。共和鎮小水村百里椒香種植合作社三年打造2000畝高標準蘋果示範園正在啟動,以土地變資源、資金變股農民變股東的模式,推動小水村經濟發展。寶積鎮魏家地村積極學習借鑑,探索集體創業,成立了魏家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全村90%以上農戶入社,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47戶、194人。

讓“問題點”變成“收益點”,區上堅持問題導向,不僅聚焦優勢產業,更盯緊發展實際,按照“無物不股”的發展思路,將“問題點”變成“收益點”,為實現鄉村振興開闢了“新引擎”。黃嶠鎮神木頭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省政府“1+4”工作方案前,已完成規劃、基礎及房屋鋼架主體結構的三分之二,共有96戶323人存在房屋面積超標問題。面對存在的難題,區、鄉、村三級因地制宜,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利用神木頭村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有利機遇,藉助村集體成立的農業社,將住房超標面積的產權收歸村集體所有,打造特色民宿文化,用於發展鄉村旅遊業。 神木頭水家坪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建鵬說:“神木頭合作社性質是集體的,也沒有盈利性的,主要是讓老百姓積極參與入股,從而增加咱們老百姓的收入。目前進合作社的是兩個社,全部是梯田,也購買了大批的農機,準備投資100多萬元打造這個“三變”的亮點,發展這個神木頭移民搬遷的後續產業,主要是讓老百姓要搬的出還要能致富。”

據區委農辦副主任王建中介紹,“三變”改革工作中,重點是推進清產核資、確權頒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富民產業培育等工作。目前,產權制度改革系列方案、10個試點村清產核資、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評估已基本完成。各試點村結合實際,努力盤活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等富民產業,將企業、合作社還有農民的利益充分鏈接,讓閒置資源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農業產業強起來。

目前,全區“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涉及7個鄉鎮、10個村、12家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已完成土地確權9萬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775本、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清查核實村集體資金32萬元、資產1803萬元,帶動農戶1780戶7100餘人,其中貧困戶383戶1603人。(羅崇明賈小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