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對齊素靜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

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對齊素靜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

6月5日,《河南日報》頭版刊髮長篇通訊“齊素靜‘繡花記’”,深入報道了睢縣審計局駐村第一書記齊素靜同志的扶貧事蹟,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多家新聞媒體廣泛轉載推送。6月6日,市委書記王戰營作出重要批示。

王戰營同志強調:睢縣審計局駐村第一書記齊素靜同志的扶貧事蹟,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她帶著感情來扶貧,拿出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氣概,下足“繡花功夫”,同貧困鄉親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幹,撲下身子拔窮根,幹出了紮紮實實的業績,讓昔日的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做到了讓群眾滿意、上級點贊。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全市黨員幹部要以齊素靜同志為榜樣,學習她身上那種“對群眾的親勁,抓工作的韌勁,幹事業的拼勁”,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5年10月,組織選派睢縣審計局財金股股長齊素靜到喬寨村駐村,任第一書記。 2年多來,齊素靜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時刻把脫貧攻堅工作裝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繡花”精神和抓鐵有痕的韌勁,始終以增加群眾獲得感為出發點,修路打井、救難助災、產業發展等等所有有關群眾利益的事,她都盡一切努力,爭取辦成辦好。如今,該村面貌大改觀、發展有思路、產業有支撐,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動局面。

睢縣縣委已經下發了關於在全縣範圍內向齊素靜同志學習的決定,一股向齊素靜學習的熱潮正在睢縣縣直各部門、各鄉鎮轟轟烈烈地展開,推動著睢縣在脫貧攻堅的衝刺階段,跨越趕超、奮力爭先。

齊素靜“繡花記”

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對齊素靜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

齊素靜(中)到田間幫助貧困戶收大蒜。屈向前攝

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對齊素靜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

齊素靜(右)在向基層群眾講解扶貧政策。屈向前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精準扶貧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這“繡花”功夫該如何下?商丘市睢縣審計局駐喬寨村第一書記齊素靜,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拿出愚公勁頭,苦練“繡花”功夫,讓昔日的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受到了群眾的由衷讚揚,彰顯了扶貧第一書記的紮實作風,樹立了良好形象。今日本報推出人物通訊《齊素靜“繡花記”》,敬請關注。

□河南日報記者 王平 孫勇 馮軍福 通訊員:劉景澎

5月的睢縣鄉村,沃野平疇,麥浪送香,大地孕育著成熟的詩意。

去周堂鎮喬寨村的水泥路,平坦如砥,暢通無阻。沿路進一小村,村容整潔,鳥語花香,屋舍儼然。文體廣場、黨員活動中心、標準化衛生室,一應俱全。周堂鎮黨委書記劉克偉說,喬寨村到了。

這就是睢縣的深度貧困村喬寨?“村委會牌子在那兒掛著,還會有假?”村黨支部原書記楊忠啟,當過兵,高門亮嗓,快人快語。

初見睢縣審計局駐喬寨村第一書記齊素靜,人如其名,文靜樸素,柔中帶剛。

兩度駐村,風霜浸染,1973年出生的她,早早有了不少白髮,摘掉近視眼鏡,活脫脫一箇中年“村婦”。

2013年,齊素靜主動請纓,到尤吉屯鄉黃莊村駐村幫扶,一干就是兩年多,黃莊村民至今還念著她的好。

2015年剛回單位,沒等解鞍下馬,脫貧攻堅衝鋒號吹響。組織上找她談話,派她到喬寨村當駐村第一書記。齊素靜說,感謝組織信任,我會全力幹好。

“既然選擇了扶貧,就要幹出成績;既然是黨員,絕不能丟黨的人”

2015年10月的一個清晨,上任第一天,還沒喝上喬寨一口水,喬寨村民就給齊素靜來了個“下馬威”。

20多名村民代表團團圍住了她:先別說扶貧不扶貧,恁把俺村的路修好再說,弄不成,哪裡來,哪裡去。

齊素靜笑臉相對:兄弟姊妹,大叔大嬸,我來就是為村裡辦事的,給我點時間,幹不好,我捲鋪蓋走人。

面對群眾的不信任和帶著“火藥味”的強烈期盼,齊素靜說:“沒有壓力是假的,既然選擇了扶貧,就要幹出成績;既然是黨員,絕不能丟黨的人。”

將村裡的大路小路走了個遍,走訪完村裡的老黨員和幾十戶群眾,兩條褲腿沾滿了泥,先幹啥,齊素靜心裡有了大致輪廓。

前些年村裡唯一的柏油路,因為村班子軟弱渙散,無人管護維修,早破爛得不成樣子。喬寨村沒小學,路是孩子們去鄰村上學的必經之道。下雨天家長接送孩子,深一腳淺一腳,摔傷滑倒是家常便飯,群眾怨聲載道。

喬寨村處於三個鄉交界處,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貧困面大。村裡現有996人,貧困群眾最多時達349人,因病致貧的佔60%。劉克偉坦言,“這個村是真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一個弱女子,能扛起這千鈞重擔嗎?”起初,他著實替齊素靜捏了一把汗。

交通卡脖子,修路的事迫在眉睫。“為早點修上路,素靜姐幾乎跑斷了腿,到相關局委軟磨硬泡找領導,籌措資金,爭取立項,鞋都跑爛了。”喬寨村的“80後”村委會主任王冬麗回憶。

修路可不是說資金有了,就能馬上大幹快上,還需要走立項勘測招標等一系列程序。

但群眾不知道,見齊素靜就問,咋還不見動靜。齊素靜就耐心解釋,說說進度。遇見脾氣躁的,撂下幾句傷人的話,不聽解釋就揚長而去。

楊忠啟告訴記者,齊書記為這可沒少受委屈。

千盼萬盼,2016年7月,喬寨村的主路正式開工。

簇新平整的水泥路竣工那天,村民自發放起了鞭炮,熱鬧得像過節一樣。

今年91歲的喬清渭,德高望重,是村裡的離休老教師,他拉著齊素靜的手說,好閨女,你給咱喬寨立下了大功,我會在村史上給你記一大筆。

上學的路修好了,家長孩子俱歡顏。一鼓作氣,2017年3月、10月,齊素靜又幫助喬寨村新修了兩條水泥路。昔日的衚衕小巷也一併硬化,舊貌換新顏。

“基層幹事苦,為群眾辦事,苦中有樂;基層幹事難,替群眾分憂,難中有希望”

修路,只是喬寨打響脫貧攻堅戰的“序曲”。

齊素靜知道,越往後,難度越大,越需要鉚足勁兒,一針一線,精準施針。

駐村之初,齊素靜就邊幹邊想,喬寨窮根到底在哪兒?

一遍遍走訪,一次次摸底,齊素靜心裡逐漸清晰了。“我總結為‘四缺’‘三制約’:缺資金、缺產業、缺技術、缺勞力。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後制約了村裡的發展;很多村民思想守舊,安於現狀,缺乏脫貧致富的心氣動力,制約了脫貧的步子邁不開;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不強,主心骨作用發揮不夠,是制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大問題。”

找準了病根,齊素靜給喬寨開出了脫貧方子,“基礎先行(修路改電)、兩保兜底(醫保、社保),兩業並舉(扶持產業、轉移就業),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汙泥、清雜物,改院、改廁、改水、改廚、改電、改習),關鍵要讓群眾思想動起來。”

按方抓藥,靶向治療,一刻耽誤不得。齊素靜更忙了。

村民趙法才,雖名字諧音“發財”,但多少年也沒發財,幾年前倒因為建房還欠了一屁股債。日子過苦了,心勁就衰了,趙法才也懶得出門。

聽說了老趙的困難,齊素靜登門找他嘮嗑。

“齊書記跟我講,你兩口還拾起扎掃帚的老本行,準行。”老趙心想,我15歲就開始扎掃帚滿集鎮賣,幹這能發財,我早就不受窮了。

“老趙,你沒掙到大錢,是因為量不大銷路小,我給你跑銷路,你只管扎掃帚,管不管?”

趙法才支支吾吾:“你說得不孬,可俺哪有資金?”

“我給你申請扶貧貼息貸款。”

齊素靜趕緊進城穿針引線,不到半個月,5萬元貼息貸款到了趙法才兜裡,睢縣城管局和老趙簽下每月購買1000把掃帚的協議。

有了雙保險,老趙有了幹勁,腰包漸鼓,笑臉多了起來。

脫了貧,老趙心勁更大了。村裡推進光伏發電,他第一個吃螃蟹,騰出自家屋頂,裝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只要有太陽,我躺在床上就有錢賺。”“下一步,俺還想擴大規模,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幹。”說到興頭上,趙法才兩眼放光。

精準脫貧的關鍵是產業發展。5月22日上午,瑞亨鞋業公司的扶貧車間前,一張大紅招聘廣告,吸引了不少喬寨村民的目光。村民李現英說:“齊書記引來的廠子,老頭老婆都管去掙錢。”

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魏培堂打趣道:“趕緊動員恁兒媳婦回來幹,既能照顧家,又能拴住娃。”大夥兒一聽樂成一片。

嬗變在悄然發生。

“90後”村委會委員趙國華掰著手指算,齊書記設想的幾個產業,現在大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村頭的光伏併網電站,每年給村民帶來不菲的收益。旱澇都不怕的千畝高標準糧田,500畝油料倍增計劃(花生)項目,正在規劃的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項目……“哪個不是鐵桿莊稼?”趙國華說。

村裡的道路平整了,街道乾淨了,綠樹整齊成行,變壓器新換了三臺,機井打了32眼……

村莊有了生氣和活力,窮喬寨變成金銀寨。

老百姓瞅見村裡大變樣,獲得感“噌噌”往上躥,齊素靜的幸福感也同步提升。她說:“基層幹事苦,為群眾辦事,苦中有樂;基層幹事難,替群眾分憂,難中有希望。”

“只有把一顆滾燙的心捧出來,獻給群眾,群眾自然會把真心交給你”

跟著齊素靜走訪貧困戶,一路上她的電話鈴聲不斷,有問低保的,有打聽危房改造補貼的,有問住院報銷的……

5月22日下午,天色轉晴。陽光灑滿一處棗花飄香的小院。聽見腳步聲,70歲的張西花迎了上來,拉住齊素靜的手,一個勁兒招呼,閨女,進屋坐。張西花是村裡的貧困戶,4年前的一次意外,她的一隻眼睛被摘除。她和老伴趙忠治心臟都不好,一雙兒女都在外打工。

“這閨女,心善啊,給俺和老伴都辦有慢性病卡,該得的補貼一分不少。她來得勤,每年母親節,她都帶著禮物過來,看俺老兩口。”張西花的話匣子停不下來。

臨走時,張西花說,我眼睛看東西看不清,素靜來我認得可清。老人摩挲著齊素靜佩戴的黨徽說,可不是,共產黨的幹部是菩薩心腸啊。

貧困戶田家亮前幾年得了腦瘤,動過手術,喪失了勞動能力,說話也含糊不清,正在切蒜的老伴成了主要勞動力,“他半個啞巴,我半個聾子。2015年他治病花了十來萬,到現在還欠著錢呢。”

“她跟人交往沒架子,和人說話不隔肚皮。我活了70多歲,還沒見過這麼好的黨員幹部。下雨天,別人都往屋裡跑,可齊書記總是打個傘往外跑,看誰家裡漏雨不。去年冬天來寒潮,齊書記帶著工作隊看俺老兩口,問我棉被夠不夠,有沒有厚棉衣,有事打她電話。”田家亮說,“我心想,人家也有爹孃,這麼冷的天,卻跑過來看我。我和老伴感動得直流淚。”

民心寶貴,民心難得。心是要用心來換的。不到3年駐村時光,齊素靜記下了22本民情日記。其中一頁她這樣寫道:“你心裡沒群眾,群眾心裡咋會有你?只有把一顆滾燙的心捧出來,獻給群眾,群眾自然會把真心交給你。”

2016年年底,齊素靜因腰椎間盤突出住院治療。幾天不見齊素靜人影,村民們心裡急得慌。問王冬麗,大夥才得知她病了。群眾自發組織,每戶派一個人,100多人的隊伍,準備乘車一塊到醫院看望。

王冬麗偷偷撥通齊素靜的電話,齊素靜讓她告訴鄉親們,心意她領了,千萬不要來,一定要攔住。王冬麗好一陣勸說,大夥才各自散去。

扶貧的腳步沒有因為病痛慢下來,剛出院,齊素靜就一頭扎進了村裡。

“我幹了幾十年,村裡各家各戶的情況,說起來慚愧,我真沒齊書記熟。”楊忠啟說,上至90多歲的老人,下到幾歲的孩子,哪個不認識齊素靜?

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當感到工作沒辦法的時候,齊素靜最願意到群眾中去走走聊聊,這成了她駐村的工作常態。她在民情日記中寫道:“先當村民,再當村官,不把自己當外人,要把群眾當親人。”

王冬麗的丈夫在外打工,孩子上寄宿學校,她索性搬來和齊素靜住在一起。

“素靜姐最牽掛的是村裡的老弱病殘,夜裡跟我念叨馮國現的危房改造得咋樣了,秦龍秀家的房子快起來了吧,有腦病的王書軍是不是忘了及時拿藥,粉條大戶張桂德的紅薯是不是該施肥了……明天得去看看。”

就這樣,齊素靜一步一個腳印,走進了喬寨群眾的心坎裡。

交人要交心,澆樹要澆根。從物質上拔掉窮根,更重要的是還得從精神上脫貧。齊素靜深知此理。她說:“只有在‘扶志’上下大功夫,提振群眾精氣神,讓自己的骨頭長出自己的肉,喬寨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村裡有個50多歲的光棍漢田家忠,好手好腳囫圇個,沒錢就找村裡要,自己也不做飯,天天去侄子家蹭飯,全村人都瞧不起他。

周堂鎮派駐喬寨村黨支部書記楊高潮說,我們輪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一開始他淨懟人:你們就是摁著老虎啃麥苗,我老虎拉碾子不聽這一套。後來架不住三番五次做工作,他終於慢慢理解了我們的苦心,走村串戶收廢品,現在每月也能掙六七百元。

囊中不再羞澀,不少脫貧群眾也想換個活法。

當了38年村幹部的楊忠啟說,過去,村裡閒人一聚,沒事幹,發的扶貧錢,換成小酒喝喝,小牌打打,水過地皮溼,面貌濤聲依舊。更讓他擔心的是,原本寧靜的小村,人心變得懶散浮躁,遊手好閒的多了,不孝敬老人的多了,封建迷信思想也有所抬頭。

“齊書記來了後,一針一線織藍圖,情況慢慢變了。”王冬麗感受頗深。

基礎設施改善了,引來了產業,老百姓有錢賺了,打牌賭博的少了,孝老愛親的多了;學技術手藝的多了,遊手好閒的少了;寺廟裡的香火蕭條了,文體廣場上的廣場舞火爆了……如今,靠勤勞雙手脫貧成了喬寨村的主旋律。

“兜了底、見了金、提了氣、暖了心、脫了胎、換了骨”

“在村裡幹部群眾的支持幫助下,王冬麗當選村委會主任,趙國華正迅速成長,有了梯隊,有了新鮮的血液,築牢堡壘增活力,村裡的發展就有了主心骨。我走了,也就放心了。”齊素靜感慨,駐村時光,有苦有樂,但無怨無悔。“我沒有虧欠群眾,我對家人有著深深的虧欠。母親和婆母都患有重病,我都沒時間到老人床前儘儘孝。”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可我工作太忙卻給不了。”兒子高考前一天,齊素靜還在村裡忙前忙後。兒子不理解她為什麼像個飛轉的陀螺,為啥不能像別人那樣過著平凡的生活。

今年春節前夕,睢縣舉辦了一場春晚,齊素靜特意帶著兒子參加。

節目最後,當看到很多駐村第一書記的孩子為自己爸媽錄製的畫面後,當天晚上,兒子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他們離開自己的孩子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瘋狂為老媽以及那些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可親可敬的人們點贊。”

“過完春節,兒子主動提出要到我駐村的地方看看,當看到一望無際的麥田,淳樸厚道的鄉親,村裡的很多項目,他說,沒想到你為村裡幹了這麼多好事。那一刻,我真的很自豪。”齊素靜說。

今年4月,睢縣縣委印發決定,號召全縣各級黨組織大力開展向齊素靜學習活動,努力在脫貧摘帽工作中建功立業,打贏脫貧攻堅戰。

睢縣縣委宣傳部部長朱韶介紹,前些日子,喬寨村和齊素靜經受了一次規格較高的脫貧攻堅突擊檢查。上級提的問題齊素靜都能對答如流,受到了領導的讚揚。可見,她平時的工作,做得多麼紮實!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齊素靜帶著感情真心扶貧,狠下繡花功夫,在她的帶領下,喬寨村脫貧攻堅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可以說兜了底、見了金、提了氣、暖了心、脫了胎、換了骨。我們一定要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賽馬識人,對真乾的真支持、多幹的多支持、大幹的大支持,讓脫穎而出的優秀幹部有為又有位。”睢縣縣委書記吳海燕充滿感情地說。

在齊素靜簡陋的住處,牆上掛著一張喬清渭手繪的喬寨村地圖,這幅圖寄託了耆老鄉賢的美好夢想,也描繪著祖祖輩輩喬寨百姓的夢想。

在齊素靜看來,它承載歷史,支撐今天,通向未來,讓人能看見傳統鄉村的模樣,能記得住鄉愁和鄉土的味道。

“喬寨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厚重。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確定喬寨為龍山文化遺址。春秋時期,齊桓公曾在喬寨村附近的首止城會盟諸侯。2016年,喬寨被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重點打造鄉村旅遊,讓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資源變資產,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站在會盟臺遺址上,齊素靜眺望遠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