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相傳張三丰為何多次拒絕與皇帝相見?

做女人_要拽


  (張三丰畫像)

張三丰還確實有點“神仙”範,張三丰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太極拳的創始人。正史記載他生於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出生地是遼東司懿州,他卒於應該是明天順二年左右,大概是1458年,如此算來,張三丰活了大約212歲。就算是現代看來,三豐都屬於「神仙」級別了。

  既然是神仙,張三丰也就和普通人思維不同了,明朝建立以來,朱元璋久聞三豐大名,於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詔求訪,想認識一下這個活神仙,也開創了歷代明朝皇帝尋訪聖賢的先例。但是不巧的找不見張三丰,他的徒弟也不知道師傅去了哪裡了。

過了一年,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詔三豐進京,三豐避而不見。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派人去武當山去請,然而,這次又來晚一步,三豐離開武當雲遊去了。

這次雲遊去了雲南,恰好遇到了南京城曾經的首富沈萬三夫婦,被老朱發配雲南服刑。沈萬三是修南京城牆時,因為露富得罪了朱元璋的,這也不全怪老朱,沈萬三「富可敵國」,不但修了南京城牆的三分之一不算,還想犒勞三軍,這是和老朱叫板,老朱一生氣,把夫妻二人發配邊疆了。張三丰知道夫妻二人也是冤枉的,於是讓二人服食了仙丹,夫妻二人得道昇仙了。



  (張三丰的影視形象)

可以說,朱元璋在有生之年沒有親眼得見「偶像」張三丰一面。他的兒子朱棣得了侄子江山後,也想讓這個活神仙給自己壯壯門面。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朱棣比老爸朱元璋腦子靈活,想見活神仙,先感動張三丰。

成祖朱棣在北京城興建宮殿的同時,做了一件大事,史稱“北修故宮,南修武當”。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龐大的工程。目的也就是巴結張三丰罷了。

   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戰火毀壞的武當山,很快變成一座恢宏壯觀的「仙山瓊閣」。成祖也將對張三丰的滔滔的景仰,投注到這場規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張三丰曾經修道的舊址,成祖建起了玉虛宮和遇真宮。

這一舉措,可說是武當歷史上第一例,也幾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禮遇。目的就是想打動張三丰,出來和他相見,我懷疑朱棣或者朱元璋是想沾沾仙氣吧。

  朱棣堅信三豐就混在百萬人群裡,但就是不出來相見,這讓朱棣很沒面子,朱棣的冷酷無情也是出名的。朱棣惱羞成怒,責令手下官員胡廣去找尋張三丰,如果找不到,則要處死胡廣。

  胡廣無奈,天天在五臺山祈禱燒香,希望張三丰感其誠而出來和皇帝相見。傳說張三丰駕雲去參加太上老君的群仙會,過武當看到這一情景,遂答應胡廣的請求,說,你先回吧,我稍後就到。


(張三丰影視形象)

胡廣還沒回到皇宮,張三丰卻飛身入宮了。會見了成祖朱棣,三豐給皇帝講了修身養性之道。三豐也會潘拍馬屁,說成祖是福德無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國家,為民造福,而清心寡慾、重視德行,正是長生之道。朱棣得償多年夙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張三丰了。

從那以後,明成祖金殿飛昇的奇蹟(說的是張三丰飛身入殿)。大大激勵後代明帝尋訪仙人的信心,他們或者給張三丰加賜封號,或者建宮祭祀,延續禮遇真人的傳統。而張三丰感念帝王赤誠,偶爾顯聖相見,教化、規勸皇帝,讓他們專注國事、勤政愛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緣見到容顏未改的張三丰,告誡自己修己安人,驅邪歸正,隨後即隱去;天啟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順,在宮中設祭壇求仙,幸見張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說:“真仙教我,真仙護我。”得到張三丰的一番指點迷津的密語。而後三豐飄然而去,張三丰和明朝諸帝相互動,說明了道教深入人心。(有點扯了,張三丰活的也太長了)

   能夠得到帝王青睞,是無上榮耀,但張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絕皇帝的好意,背後有什麼原因嗎?張三丰自己說出了原因: 



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則,皇帝的職責是治國有道、為民造福,不應為追求小能小術分散處理政務的精力。 (引子——《三豐本傳》)

張三丰說:皇帝和神仙以及老百姓,各有各的活法,該幹嘛幹嘛吧。幹好自己份內事就行了!

  


秉燭讀春秋


一般認為,張三丰生於宋,而主要活動於元、明時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聞三豐之名。

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尋訪張三丰而未可得。

洪武十七年,明太祖下詔請張三丰入朝,張三丰不去。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強請曾與張三丰關係篤厚的沈萬三請張三丰入朝,張三丰還是不去。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再下詔,結果連張三丰人都沒找到。

和他爹一樣,朱棣也多次尋訪張三丰,其中有記錄的有這幾條:

永樂三年,明成祖派自稱是張三丰熟人的王宗道去找張三丰,可惜找了10年,無功而返。

永樂四年,明成祖派派人帶著璽書、香幣尋訪張三丰,找了數年沒找到。

永樂六、七年,明成祖又先後兩次派正一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尋訪張三丰,亦不可得。

永樂十年,明成祖派正一教孫碧雲攜帶自己的書信拜見張三丰,表達了崇敬和渴望見面的心情。張三丰雖未應詔入京,但是回了三首詩。這三首詩中,前兩首講養生之道和內膽修煉,後一首:

玄猿伴我消塵慮, 白鶴依人穩道心。

笑彼黃冠趨富貴, 並無一個是知音。

明確表達了自己只願隱居山林、與猿鶴為伴,不願趨炎附勢、逢迎權貴。

其實,這應是張三丰的真實想法,畢竟皇帝詔見他,用意可不僅僅是簡單的崇敬,偶像粉絲見面會這麼簡單。張三丰是文化界、宗教界的泰斗,他了解的某些隱秘消息甚或傳說中的長生不老之術,是皇帝所渴求的;另外張三丰是一杆旗幟,他的一舉一動,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和風向標。



爛泥伯伯


一般認為,張三丰生於宋,而主要活動於元、明時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聞三豐之名。道jiao講究清心寡慾,清靜無為,淡泊名利,張三丰,這麼懂的修為的,早已看破功名利祿!!!就是現在社會中你能見到道士????下詔求訪、賜封號,甚至修宮建廟表示尊奉,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唯有張三丰一人而已。

以帝王之尊推崇道人的傳奇故事,恰恰發生在道教信仰再次興盛的明王朝。神乎其神的法力、長生不老的秘密,讓一百多歲的張三丰,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道真仙。明朝二百多年間,幾乎每位皇帝為見張三丰一面,都誠心訪求,那麼這位蓋世真人又是怎樣回應的呢?

開國皇帝朱元璋,堅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對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他久聞張三丰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次年,他命張三丰弟子上武當山恭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遣使繼續尋訪,並直言“有張玄玄(張三丰別名)可請來”。但張三丰一再“抗命”,不肯現身。

明成祖朱棣繼承父志,終其一生尋找張三丰,是尋訪時間最長、禮遇規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訪天下名山;之後又派遣張三丰的舊相識、官員胡濴在民間四處查訪,只為一睹張三丰尊容。張三丰行蹤不定,多年來沒有迴音。

求見真仙的願望與日俱增,成祖認為張三丰的修為和道德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孫碧雲到武當山靜候仙駕,並帶去一封辭真意切的書信。張三丰仍未露面,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闡述修身養德的道理。他說,成祖是福德無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國家,為民造福,而清心寡慾、重視德行,正是長生之道。

能夠得到帝王青睞,是無上榮耀,但張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絕皇帝的好意,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三豐先生本傳》有句話:“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則,皇帝的職責是治國有道、為民造福,不應為追求小能小術分散處理政務的精力。

張三丰遲遲不肯現身,不圖虛名,更不是倨傲不群,而是出於極大的慈悲,真正為人間萬民出發而做出的選擇。不過,成祖最終成為第一個見到張三丰的明帝。他是靠什麼打動了世外高人的心呢?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興建宮殿的同時,做了一件大事,史稱“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戰火毀壞的武當山,很快變成一座恢宏壯觀的仙山瓊閣。成祖也將對張三丰的景仰投注到這場規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張三丰曾經修道的舊址,成祖建起了玉虛宮和遇真宮。這一舉措,可說是武當歷史上第一例,也幾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禮遇。

而另一邊,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無緣見到張三丰,永樂十四年(1416年)胡廣又奉命繼續尋訪。誠惶誠恐的胡廣一接到聖旨,就日夜兼程趕到武當山,流著淚焚香禱告,祈求張三丰了卻兩代明帝的夙願。

明代君臣的誠摯感天動地,張三丰終於出現。他讓胡廣回京覆命,隨即神秘隱去。就在胡廣返回的途中,張三丰日行千里,頃刻間出現在北京金鑾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張三丰,欣喜地請教道法。張三丰為他吟唱一曲名為“訪道求玄走盡天涯”的道教仙歌,便從容走下臺階,飛身離去,留下七彩祥雲,經久不散。成祖君臣嘖嘖稱奇,他們堅信世間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飛昇的神蹟,大大激勵後代明帝尋訪仙人的信心,他們或者加賜封號,或者建宮祭祀,延續了明朝尊崇道教、禮遇真人的傳統。而張三丰感念帝王赤誠,偶爾顯聖相見,教化、規勸皇帝,讓他們專注國事、勤政愛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緣見到容顏未改的張三丰,告誡自己修己安人,驅邪歸正,隨後即隱去;天啟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順,在宮中設祭壇求仙,幸見張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說:“真仙教我,真仙護我。”得到張三丰的一番指點迷津的密語。

關於張三丰的封號,英宗加封 “通微顯化大真人”,憲宗封“韜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虛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這一連串名字,對於張三丰來說如同浮雲一般虛幻,然而卻反映了明人對仙家高道真摯的崇敬之心。




海風在鄉村


能夠讓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頻頻下詔求訪、賜封號,甚至修宮建廟表示尊奉,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唯有張三丰一人而已。

以帝王之尊推崇道人的傳奇故事,恰恰發生在道教信仰再次興盛的明王朝。神乎其神的法力、長生不老的秘密,讓一百多歲的張三丰,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道真仙。明朝二百多年間,幾乎每位皇帝為見張三丰一面,都誠心訪求,那麼這位蓋世真人又是怎樣回應的呢?

開國皇帝朱元璋,堅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對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他久聞張三丰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次年,他命張三丰弟子上武當山恭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遣使繼續尋訪,並直言“有張玄玄(張三丰別名)可請來”。但張三丰一再“抗命”,不肯現身。

明成祖朱棣繼承父志,終其一生尋找張三丰,是尋訪時間最長、禮遇規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訪天下名山;之後又派遣張三丰的舊相識、官員胡濴在民間四處查訪,只為一睹張三丰尊容。張三丰行蹤不定,多年來沒有迴音。

求見真仙的願望與日俱增,成祖認為張三丰的修為和道德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孫碧雲到武當山靜候仙駕,並帶去一封辭真意切的書信。張三丰仍未露面,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闡述修身養德的道理。他說,成祖是福德無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國家,為民造福,而清心寡慾、重視德行,正是長生之道。

能夠得到帝王青睞,是無上榮耀,但張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絕皇帝的好意,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三豐先生本傳》有句話:“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則,皇帝的職責是治國有道、為民造福,不應為追求小能小術分散處理政務的精力。

張三丰遲遲不肯現身,不圖虛名,更不是倨傲不群,而是出於極大的慈悲,真正為人間萬民出發而做出的選擇。不過,成祖最終成為第一個見到張三丰的明帝。他是靠什麼打動了世外高人的心呢?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興建宮殿的同時,做了一件大事,史稱“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戰火毀壞的武當山,很快變成一座恢宏壯觀的仙山瓊閣。成祖也將對張三丰的景仰投注到這場規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張三丰曾經修道的舊址,成祖建起了玉虛宮和遇真宮。這一舉措,可說是武當歷史上第一例,也幾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禮遇。

而另一邊,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無緣見到張三丰,永樂十四年(1416年)胡廣又奉命繼續尋訪。誠惶誠恐的胡廣一接到聖旨,就日夜兼程趕到武當山,流著淚焚香禱告,祈求張三丰了卻兩代明帝的夙願。

明代君臣的誠摯感天動地,張三丰終於出現。他讓胡廣回京覆命,隨即神秘隱去。就在胡廣返回的途中,張三丰日行千里,頃刻間出現在北京金鑾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張三丰,欣喜地請教道法。張三丰為他吟唱一曲名為“訪道求玄走盡天涯”的道教仙歌,便從容走下臺階,飛身離去,留下七彩祥雲,經久不散。成祖君臣嘖嘖稱奇,他們堅信世間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飛昇的神蹟,大大激勵後代明帝尋訪仙人的信心,他們或者加賜封號,或者建宮祭祀,延續了明朝尊崇道教、禮遇真人的傳統。而張三丰感念帝王赤誠,偶爾顯聖相見,教化、規勸皇帝,讓他們專注國事、勤政愛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緣見到容顏未改的張三丰,告誡自己修己安人,驅邪歸正,隨後即隱去;天啟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順,在宮中設祭壇求仙,幸見張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說:“真仙教我,真仙護我。”得到張三丰的一番指點迷津的密語。

關於張三丰的封號,英宗加封 “通微顯化大真人”,憲宗封“韜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虛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這一連串名字,對於張三丰來說如同浮雲一般虛幻,然而卻反映了明人對仙家高道真摯的崇敬之心。

張三丰與歷代明帝的互動,也從側面印證了張三丰異於常人的長壽。《明史》又說:“終莫測其存亡也。”竟沒有人知道張三丰是生是死。這位得道高人究竟去了哪裡,是否還在人間關注今天發生的這一切呢?


網絡黨


相傳是不靠譜的,一般普通老百姓很難拒絕皇帝,皇帝一般是殺人不眨眼的,輕一點也能把人發配邊疆,就憑張三丰的能力和實力還拒絕不了皇帝的要求。


回收舊電腦壞電腦


多次拒絕應該不太可能,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兩次應該有的,張三丰是道士,明朝對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但是皇帝多半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丹藥煉製,張三丰應該認為皇帝的職責是治國有道、為民造福,而不是追求長生不老藥還去煉製金丹之類。這樣皇帝就不會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之上。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在京城興建宮殿的同時,做了一件大事,史稱“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張三丰最終被感動還是見了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