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程度的抑鬱才是真的抑鬱症??

_誰還不是個小公舉啊


抑鬱症不僅是生理疾病同時伴隨主觀的心理因素


抑鬱症卻不盡然,儘管說通過三環類四環類單胺類神經遞質抑制劑來平衡攝取水平,但是這個標準更多是心理層面上的, 比方說經過生理治療我今天感覺神清氣爽了,但是第二天跟家人一吵架,又復發了,那麼這個好的標準是什麼呢?所以很籠統跟模糊只是說如果導致了心境障礙, 才能稱之為抑鬱症,那麼平時表現出來的抑鬱情緒呢?比如像是林妹妹那樣感懷: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是林妹妹的心理狀態,嚴格來說算不上心境障礙,只能說是抑鬱人格導致的抑鬱情緒,心境障礙也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指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生理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或低落,伴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和有幻覺堯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抑鬱症是以是否導致心境障礙作為標準

也就是說是否達到心境障礙的程度才是衡量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說情緒是二元對立的週期,就跟《了凡心療愈》裡提到的:無論情緒是好還是壞,他都能直接影響到人的行為從而導致直接或者間接的傷害,因為好壞都是交替互換的,月亮在最圓滿的時候出現虧蝕,花兒在全盛的時候開始凋零,好的情緒之後馬上就是壞的情緒,就像是擺鐘一樣來回擺盪,人們會自行從壞情緒走出來,走向下一個好壞情緒週期,這一點相信大家也會感受到,而抑鬱症就像是擺鐘停擺了, 出現了故障,形成了障礙, 長期處在一個情緒區間出不來了,是否造成心境障礙這是判斷的標準!


這裡需要注意的有被稱之為“擺鐘病”的雙相情感障礙,是由抑鬱症跟狂躁症併發形成的綜合症,表現出時而抑鬱低落時而奔逸激動,喜怒無常,這種極端的情緒,比如處在狂躁症區間的時候並不意味著自己從壞的負向的情緒區間出來了,這是由於狂躁症的自知力喪失而以情感高漲或易激惹為主要臨床表現,伴隨精力旺盛、言語增多、活動增多,嚴重時伴有幻覺、妄想、緊張症狀等症狀,這也是心境障礙的表現。


各種心境障礙的臨床表現歸納如下:

1.抑鬱發作

抑鬱發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三低症狀”,以及認知功能損害和軀體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數患者共患焦慮,個別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狀。

2.躁狂發作

臨床上,躁狂發作的典型症狀是心境高漲、思維奔逸和活動增多。常伴有瞳孔擴大、心率加快、體重減輕等軀體症狀以及注意力隨境轉移,記憶力增強紊亂等認知功能異常,嚴重者出現意識障礙,有錯覺、幻覺和思維不連貫,成為“譫妄型躁狂”。躁狂發作臨床表現較輕者稱為輕躁狂,對患者社會功能有輕度的影響,部分患者有時達不到影響社會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覺察。

3.混合發作

指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在一次發作中同時出現,臨床上較為少見。通常是在躁狂與抑鬱快速轉相時發生。例如,一個躁狂發作的患者突然轉為抑鬱,幾小時後又再復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這種混合狀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多數較快轉入躁狂相或抑鬱相。混合發作時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均不典型,容易誤診為分裂心境障礙或精神分裂症。

4.環性心境障礙

環性心境障礙是指心境高漲與低落反覆交替出現,但程度均較輕,不符合躁狂發作或抑鬱發作時的診斷標準。輕度躁狂發作時表現為十分愉悅,活躍和積極,且在社會生活中會作出一些承諾;但轉變為抑鬱時,不再樂觀自信,而成為痛苦的“失敗者”。隨後,可能回到情緒相對正常的時期,或者又轉變為輕度的情緒高漲。一般心境相對正常的間歇期可長達數月。其主要特徵是持續性心境不穩定。這種心境的波動與生活應激無明顯關係,與患者的人格特徵有密切關係,過去有人稱為“環性人格”。

5.惡劣心境障礙

惡劣心境障礙指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的輕度抑鬱,而從不出現躁狂。患者在大多數時間裡,感到心情沉重、沮喪,看事物猶如戴一副墨鏡一樣,周圍一片暗淡;對工作興趣下降,無熱情,缺乏信心,對未來悲觀失望,常有精神不振、疲乏、能力不足、效率降低等體驗,嚴重時也會有輕生的念頭;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無明顯的精神運動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狀,工作、學習、生活和社會功能不受嚴重影響。常有自知力,主動要求治療。患者抑鬱常持續2年以上,期間無長時間的完全緩解,如有緩解,一般不超過2個月。此類抑鬱發作與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較大關係,也有人稱為“神經症性抑鬱”。


抑鬱症的DSM-5臨床診斷標準

基於抑鬱症的心理因素,所以如果你懷疑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去了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神經內科,心理醫生會給您做心理評估量表,而這個量表從你的認知你的生理你的心理等負面評估你是否患上了抑鬱症,臨床診斷學的參考標準是,《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已於2013年5月8日由美國精神病協會APA)在美國正式出版,此標準的特點在於對某些精神疾病疾病提高其“診斷特異性”標準(也就是診斷準嚴格要求排除真正沒有精神疾病的人,其對於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如下:


抑鬱症的診斷標準:A在連續兩週內有5(或更多)項下述症狀,並且是原有功能的改變,其中至少有1項症狀是(1)心境抑鬱或(2)對活動失去興趣或者愉快感。注:不包括雖然由軀體情況所致的症狀,或與心境不協調的妄想或者幻覺。

1,幾乎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心境抑鬱,主觀體驗(例如,感到悲傷或空虛),或他人觀察到(例如,流淚)注意:兒童和青少年可以是易激惹。

2,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的或幾乎所有活動的興趣或者愉快感顯著減低(主觀體驗或他人觀察到)3,沒有節食時體重明顯下降,或體重明顯增加(例如,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都有食慾減退或者增加。注:兒童要考慮體重沒有得到預期增加。

4,幾乎每天都有失眠或者睡眠過多。

5,幾乎每天都有精神運動性激越或者遲滯(不僅主觀感到坐立不安或者遲滯,而且別人也能觀察到)

6,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者缺乏精力。

7,幾乎每天都感到自己無用,或者有不恰當的過分的內疚(可以達到罪惡妄想的程度:不僅是為患病而自責或者內疚)

8,幾乎每天都有思維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減退,或者猶豫不決(主觀體驗或者他人觀察到。)

9.反覆出現死的想法(不只是怕死),反覆出現自殺的意念但無特定的計劃,或有自殺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殺計劃。B症狀不符合混合發作標準。C症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苦惱或者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D症狀不是由於物質(如成癮藥物、處方藥物)或者軀體情況(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直接生理效應所致。E症狀不能用喪撼反應(即失去親人的反應)來解釋,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或者症狀的特徵為顯著的功能損害、病態地沉浸於自己的無用感、自殺意念、精神病性症狀或精神運動性遲滯。

抑鬱症心理療愈的必要性

認知行為療法

基於抑鬱症的心理成分,心理療愈在治療抑鬱症的過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了,因為抑鬱症的好壞標準大多帶有患者本人一定的主觀成分,所以在生理治療上並不能形成某一統一的標準,進而凸顯心理療愈的重要性,比如目前普遍的認知行為療法,是由A.T.Beck在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其中最為人所知就是ABC法則,A是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B是我們的認知方式,C就是結果,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去找A的茬,所以我們每天都疲於奔命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而事實上B才是唯一能夠控制的因素,舉例:對一幅抽象派的繪畫;有人看了非常欣賞,產生愉快的反應;有人看了感到這只是一些無意義的線條和顏色,既不產生愉快感,也不厭惡。畫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應C各異,這是由於人們對畫的認知評估B不同所致。所以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標準,你只需要找到對於認知產生積極影響的標準即可。


《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

在這種療愈體系裡,也是將標準可以弱化,就跟《了凡心療愈》裡提到的那麼,我們一輩子其實都在遵循某種標準在生活,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標準中,而這些標準在無形當中塑造了囚禁自己的牢籠,特別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原生家庭, 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了各種各樣的標準,這些標準就是限制性信念,他會構建一個人的世界觀跟價值觀,你的意識要遵循這標準,當上升到更大的集體層面就是意識形態,當一個人的限制性信念受到挑戰的時候,這種強烈抗拒感就會帶來抑鬱!

意識療法旨在超越這些標準,將自己的意識從外界拉回來關注自己而做到心身合一,但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問題,所以一直會向外界尋求幫助,而實際上心動力只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獲得,拂去世間的浮塵靜待你的發現,只有這樣你才能覺知你的潛意識層面的傷口所在,只有這樣你才能放下對與錯,愛與恨的標準,你才能超越這些限制性信念, 你才能不被這些含有標準的情緒所牽制,繼續在紅塵裡打滾,你會透過這些標準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持續的覺知就是觀照,這種療愈的效果就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也是《心經》裡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通過觀照的方法,見到了色、受、想、行、識的本體都是空的,沒有一個實實在在、永恆不變的存在。唯有這樣才能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自我療愈的開始,讓療愈自動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