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程度的抑郁才是真的抑郁症??

_谁还不是个小公举啊


抑郁症不仅是生理疾病同时伴随主观的心理因素


抑郁症却不尽然,尽管说通过三环类四环类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剂来平衡摄取水平,但是这个标准更多是心理层面上的, 比方说经过生理治疗我今天感觉神清气爽了,但是第二天跟家人一吵架,又复发了,那么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所以很笼统跟模糊只是说如果导致了心境障碍, 才能称之为抑郁症,那么平时表现出来的抑郁情绪呢?比如像是林妹妹那样感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林妹妹的心理状态,严格来说算不上心境障碍,只能说是抑郁人格导致的抑郁情绪,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生理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是以是否导致心境障碍作为标准

也就是说是否达到心境障碍的程度才是衡量抑郁症还是抑郁情绪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说情绪是二元对立的周期,就跟《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无论情绪是好还是坏,他都能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从而导致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因为好坏都是交替互换的,月亮在最圆满的时候出现亏蚀,花儿在全盛的时候开始凋零,好的情绪之后马上就是坏的情绪,就像是摆钟一样来回摆荡,人们会自行从坏情绪走出来,走向下一个好坏情绪周期,这一点相信大家也会感受到,而抑郁症就像是摆钟停摆了, 出现了故障,形成了障碍, 长期处在一个情绪区间出不来了,是否造成心境障碍这是判断的标准!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被称之为“摆钟病”的双相情感障碍,是由抑郁症跟狂躁症并发形成的综合症,表现出时而抑郁低落时而奔逸激动,喜怒无常,这种极端的情绪,比如处在狂躁症区间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自己从坏的负向的情绪区间出来了,这是由于狂躁症的自知力丧失而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症状,这也是心境障碍的表现。


各种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归纳如下: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2.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4.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5.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狂。患者在大多数时间里,感到心情沉重、沮丧,看事物犹如戴一副墨镜一样,周围一片暗淡;对工作兴趣下降,无热情,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常有精神不振、疲乏、能力不足、效率降低等体验,严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常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抑郁症的DSM-5临床诊断标准

基于抑郁症的心理因素,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去了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神经内科,心理医生会给您做心理评估量表,而这个量表从你的认知你的生理你的心理等负面评估你是否患上了抑郁症,临床诊断学的参考标准是,《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已于2013年5月8日由美国精神病协会APA)在美国正式出版,此标准的特点在于对某些精神疾病疾病提高其“诊断特异性”标准(也就是诊断准严格要求排除真正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其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A在连续两周内有5(或更多)项下述症状,并且是原有功能的改变,其中至少有1项症状是(1)心境抑郁或(2)对活动失去兴趣或者愉快感。注:不包括虽然由躯体情况所致的症状,或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或者幻觉。

1,几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心境抑郁,主观体验(例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到(例如,流泪)注意:儿童和青少年可以是易激惹。

2,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的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者愉快感显著减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到)3,没有节食时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或几乎每天都有食欲减退或者增加。注:儿童要考虑体重没有得到预期增加。

4,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不仅主观感到坐立不安或者迟滞,而且别人也能观察到)

6,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者缺乏精力。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无用,或者有不恰当的过分的内疚(可以达到罪恶妄想的程度:不仅是为患病而自责或者内疚)

8,几乎每天都有思维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者他人观察到。)

9.反复出现死的想法(不只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的意念但无特定的计划,或有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B症状不符合混合发作标准。C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D症状不是由于物质(如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者躯体情况(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E症状不能用丧撼反应(即失去亲人的反应)来解释,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者症状的特征为显著的功能损害、病态地沉浸于自己的无用感、自杀意念、精神病性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滞。

抑郁症心理疗愈的必要性

认知行为疗法

基于抑郁症的心理成分,心理疗愈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因为抑郁症的好坏标准大多带有患者本人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在生理治疗上并不能形成某一统一的标准,进而凸显心理疗愈的重要性,比如目前普遍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其中最为人所知就是ABC法则,A是引发我们情绪的事件,B是我们的认知方式,C就是结果,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去找A的茬,所以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之相关的人,而事实上B才是唯一能够控制的因素,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所以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你只需要找到对于认知产生积极影响的标准即可。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在这种疗愈体系里,也是将标准可以弱化,就跟《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那么,我们一辈子其实都在遵循某种标准在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标准中,而这些标准在无形当中塑造了囚禁自己的牢笼,特别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生家庭, 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这些标准就是限制性信念,他会构建一个人的世界观跟价值观,你的意识要遵循这标准,当上升到更大的集体层面就是意识形态,当一个人的限制性信念受到挑战的时候,这种强烈抗拒感就会带来抑郁!

意识疗法旨在超越这些标准,将自己的意识从外界拉回来关注自己而做到心身合一,但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问题,所以一直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而实际上心动力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获得,拂去世间的浮尘静待你的发现,只有这样你才能觉知你的潜意识层面的伤口所在,只有这样你才能放下对与错,爱与恨的标准,你才能超越这些限制性信念, 你才能不被这些含有标准的情绪所牵制,继续在红尘里打滚,你会透过这些标准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持续的觉知就是观照,这种疗愈的效果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也是《心经》里说的照见五蕴皆空,通过观照的方法,见到了色、受、想、行、识的本体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存在。唯有这样才能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让疗愈自动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