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湘軍攻陷天京後曾國藩權勢正盛 為何他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章太炎曾經說:“吾嘗謂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 雜沓雲合,龍壤虎步,高下在心, 不以此時建號金陵,,而俯首下心以事辮髮之屠胡, 其昧於大義, 而為中國遺無窮之患也, 亦甚矣。”用大白話說,就是曾國藩沒有自己稱帝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後患。之前小佛也曾看到有前輩說:如果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推翻北京的朝廷,就不用等到五十年後的辛亥革命,中國革命早早就成功了。

湘軍攻陷天京後曾國藩權勢正盛 為何他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的確,當曾國荃領兵攻破太平天國京城天京之時湘軍總數已經達到30萬人,曾國藩帳下更是人才濟濟,軍事、政治的“精英”不少彙集於此,曾國藩也成了清朝廟堂之上權傾一時的“中興名臣”之首。早在咸豐皇帝在位時就曾許下承諾,誰要是能夠消滅太平天國就給此人王爵,然而在湘軍消滅太平天國以後,作為湘軍主帥的曾國藩得到的封賞是一個一等侯爵(離王爵還差了整整一大截的伯爵),曾國藩部下對此甚是不滿,再加上一些官員頻繁上書彈劾曾國藩、湘軍其他將領在平叛期間的違規操作(將領破壞綱紀,湘軍紀律鬆弛士兵強搶),朝廷不問青紅直接勒令曾國藩整治下屬,追查實情。

如此“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激起湘軍上下極度不滿,王闓運、曾國荃、彭玉麟、鮑超等十餘名湘軍大將聯合勸進曾國藩希望他能夠黃袍加身、造反當皇帝。的確,當時曾國藩的聲譽極高,實力也是雄厚,除了前面提到的30萬湘軍,還有淮軍也是聽命於他,東南幾個大省的地方政權也在他下控制(是個他的領導都會有種尾大不掉的感覺),而曾國藩不僅拒絕部下的提議,甚至在這個時候主動要求裁撤湘軍,這又作何計較?

湘軍攻陷天京後曾國藩權勢正盛 為何他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小佛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整個大環境的客觀事實不容忽視。咸豐四年,曾國藩攻佔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有大臣說“曾國藩以侍郎在籍, 猶匹夫耳,匹夫居間裡, 一呼,撅起從之者萬餘人, 恐非國家福也。”後來咸豐皇帝便對此防範極深,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沒有將地方督撫整治糧食補給的權力下放給手握重兵的曾國藩,這相當於抓住軍隊的命脈。清廷除此之外,對湘軍嫡系部隊的動向一直都是非常的關切,特別是曾國荃,早在曾國荃進入天京之前,上諭一再申明:“倘曾國荃驟勝而驕,令垂成之功或有中變,致稽時日,必惟曾國荃是問。”天京城破,清廷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變。

其次要從曾國藩的主觀原因進行分析。曾國藩從小受傳統儒家教育,並且一直踐行經世致用,曾國藩如果黃袍加身,也就是違背自己幾十年做人的準則,不願意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讓自己晚節不保。其次,小佛想來,曾國藩心中也有一種害怕,害怕一旦失敗自己部下們得不到好果子吃。

湘軍攻陷天京後曾國藩權勢正盛 為何他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上述兩個大點就是小佛認為的曾國藩為何裁撤湘軍的道理。不過,有一點曾國藩可能沒有想到,裁撤湘軍後,自己的老部下們依然沒有好果子吃。曾國藩一死,湘軍一派群龍無首,除去左宗棠混的風生水起,其他人一個不如一個:曾國荃被同僚告了一狀,不得已稱病回家,直到光緒年間才再次被招用;劉蓉鎮壓捻軍時被捻軍打敗,同僚參他貽誤軍務,被朝廷奪職回籍;蔣益澧得罪領導,回家後鬱郁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