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竹林七贤各自的人品怎么样?

一个可以没有的人49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行禅让礼,篡汉自立为帝。


这一年,山涛15岁;阮籍10岁;一年后,刘伶出生;四年后,嵇康出生;七年后,向秀出生;十四年后,王戎出生。(阮咸生年不详。)

不到三十年,事情就开始起了大变化。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反戈一击,趁曹爽陪曹芳高平陵扫墓的机会,悍然发动了兵变。(此事仇鹿鸣先生《魏晋家族网络与政治权利》一书述之甚详。)

这一年,山涛44岁,阮籍39岁,刘伶28岁,嵇康25岁,向秀22岁,王戎15岁。

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高贵乡公决心玉石俱焚,拔剑登撵,率领宿卫与奴仆要与司马昭一决生死。贾充不敢动手,蠢材成济在贾充的怂恿下弑君。

这一年,山涛55岁,阮籍50岁,刘伶39岁,嵇康36岁,向秀33岁,王戎26岁。

从曹魏通过“禅让”的形式篡夺汉稷,到司马晋历经三代四人,最终踩着高贵乡公血淋淋的尸首爬上皇位,历史的天空波诡云谲。每一次篡夺,都对汉帝国那绝对皇权、儒学信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摆在竹林七贤面前的尴尬问题,大体上便是如何处理这一信仰危机的问题。


公元262年,曹魏宗室的女婿,以狂简著称的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嵇康,是为旧时代殉葬的。他拒绝与司马家合作,但内心何尝不清楚天下的大势,所以,他与山涛绝交,却将儿子托付给他。

更为悲凉而滑稽的注脚是,42年后,他的儿子嵇绍,是为司马家的傻皇帝司马衷挡刀而死,鲜血溅到了皇帝的衣服上。以弱智著称的惠帝,固执地说:“嵇侍中血,勿浣也!”千古为之一叹。

一年后,公元263年,阮籍死。阮籍对司马氏不瞒,但明哲保身乃至佯狂装醉,都不能为自己换来宁静。人生最后的几个月,他为司马昭写下了《劝进表》,留下了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公元266年,西晋建立。

山涛和向秀,是与司马氏合作的,但他们的品行何尝又不高洁?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视如己出,向秀目睹了嵇康阮籍之死,痛苦而无奈,沉溺于学术。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士人的痛苦与选择。

刘伶、阮咸,都与酒有着浓到化不开的关系。阮咸因为饮酒太过,不为司马炎所用,刘伶更是有“死便埋我”(告诉仆人什么时候喝死了路边挖个坑随便埋了就好)的骇人听闻之言。他们的酗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戎。

王戎代表的是另一种选择。王戎在历史上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道德感可有可无的人。

他有小聪明,小时候道旁苦李的故事人尽皆知。

他贪财吝啬,钻李子核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他是政治投机者,一辈子站队几乎从没有大失误,靠着一身好本事混成了司徒。

他的政治嗅觉灵敏,翻看历史书,赫然便是:“戎以晋室方乱。”(王戎以为天下将乱)然就算如此,他仍免不了要演出一幕失足掉进厕所的戏码,才侥幸免于被司马乂杀掉。

《晋书》里有一段非常有趣,说王戎晚年的时候,有一次路过一家酒垆,睹物思人,跟别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竹林之游,说,当年我和嵇叔夜、阮嗣宗他们在此畅饮,当时我还小,他们去世多年,我被俗事缠扰,现如今旧物都在眼前,而人却如远隔山河了。

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这句话隐约透露出,王戎的内心何尝不是认同阮籍、嵇康的。

305年,王戎善终,时年七十二。


嵇康义烈,于道德想必是无憾,阮籍到死恐怕都对那篇《劝进表》耿耿于怀,山涛看到嵇绍的时候,内心何尝没有伤怀,向秀的沉默中,嵇康的阴影却日渐扩大,醉酒也好,索性用名利之徒的名号行事也好,他们都没有与那个时代达成和解。

南京大学于溯老师有一个精当的论述:“常人是社会调教出来的,名士是死神调教出来的。”所谓名士风流,无非是两汉调教出的士人们,在大汉帝国最终崩溃之后的茫然失措。

他们只是历史中的普通人罢了,如果你是他们,你会选择做嵇康?做阮籍?做山涛?做刘伶?还是做王戎?真到了那个位置,恐怕方知选择之难。


夜小紫


竹林七贤,是魏晋禅代时期著名的名士。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群另类人物。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放达,他们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和当时那个浊世(纲纪混乱,政治黑暗)对抗!

嵇康是一个坚定的不合作者,发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声后,被钟会诬陷,最后被司马昭无情杀害。从此广陵绝响…

阮籍在某种意义上对司马政权做出妥协,一生活在纠结中。

山涛看清世事后,积极投靠司马家,最后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城府是最深的。人品还非常出众,主要有三点:一,为官清廉,做了一辈子高官的山涛退休时家徒四壁,还要靠朝廷接济生活。二,孝顺,为了照顾母亲多次跟朝廷要求辞官。三,嵇康临死前把子女托付给了山涛,虽然两人已绝交,但山涛还是不忘老友托付,一直在好好照顾嵇康的子女,并举荐他们入朝为官。

阮咸终日以酒为友,放歌山林。

向秀离开在竹林团体解散后,在司马家任职,致力于《庄子》的研究,寄命于光阴。

刘伶后来在王戎幕府任参军,辞去后,拒绝做官,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年龄小,后来在司马家也做到了司徒的高官。给后人留下了极度吝啬的印象。

至于楼主提问的竹林七贤各自的人品,自然能从各自的选择和追求中可以略窥一二。

具体可以参考《竹林七贤那些事儿》一书。点击菜单“魏晋名士”即可👇👇


文史社科人的精神家园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个读书人,虽然称作“七贤”却也并不是真的都是人品及格的君子。

先说竹林七贤到底是哪几个人: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竹林七贤生活在曹魏政权和司马氏争斗更迭的动乱时期,所以评价他们就撇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1.阮籍。阮籍这个人在政治上更亲近曹魏政权,所以相对的就很不喜欢司马氏,但迫于压力,只能入仕为官,这也是人之常情,换我们哪个人也是同样的选择,但阮籍本身还是有气节的,虽然当了官,但还是选择不闻不问不关心的态度,也就是休想让我给你们司马氏效力,当时司马昭还想跟他结为亲家,阮籍就疯狂喝酒,灌了自己两个月,每天都是醉醺醺的,才避开了这件事,所以以此来说,阮籍人品不差,当得起贤士的称号!

2.嵇康。嵇康这个人应该有不少朋友听说过,这是位音乐家,千古绝唱《广陵散》就是这位兄台的作品,嵇康和阮籍一样,看不惯司马氏,但这哥们刚啊,就是不配合,死磕到底,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做了司马氏的官,嵇康直接跟他绝交了,还写了封绝交书,后来嵇康为了朋友吕安跟司马氏起了冲突,直接被司马氏给杀了,所以嵇康为人还是很刚直不阿的,没啥大毛病!

3.山涛。这就是被嵇康绝交那位,许多人也因为这件事对山涛有些看法,但我想说的是,这只是政治观念上的不同,山涛选择的是一条出仕的路,在朝为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跟人品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山涛人品还非常出众,主要有三点:一,为官清廉,做了一辈子高官的山涛退休时家徒四壁,还要靠朝廷接济生活。二,孝顺,为了照顾母亲多次跟朝廷要求辞官。三,嵇康临死前把子女托付给了山涛,虽然两人已绝交,但山涛还是不忘老友托付,一直在好好照顾嵇康的子女,并举荐他们入朝为官。

4.向秀,刘伶,阮咸。这三位情况差不多,都是有品行有气节的人,人品至少算不上差!

5.最后就要说一下王戎这个人了,可以说,就是他拖了竹林七贤整体素质的后腿。王戎这个人本身才能是没问题的,从小就很聪明,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一篇文章,说一帮小孩子一起玩,看到路边树上结满了李子,都去摘,只有一个小孩不动,问他为什么,他说长在路边的李子没有被采光,果实肯定是苦的。这个小孩就是王戎。

王戎这个人人品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贪财小气,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跟其他六兄弟比起来就有点让人不齿了,就像君子和市井小人站在一起一样。据说王戎极为向往官场,当官后又四处敛财,由此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人物大体上还是名副其实的,但也有些个别的例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就是让你好笑


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集在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饮酒作诗,故时人称其为”竹林七贤“。这七人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吧!

嵇康:字叔夜,生于224年,卒于263年。他一生脾气暴躁,好老、庄之说,崇尚自然、探求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有一次,山涛向朝廷举荐嵇康,要他做官,就因为这,嵇康作书与其绝交,由此看出,两人志趣并非相同。之后,因为和钟会有隔阂,遭陷害被杀。刑场上,嵇康弹奏一曲《广陵散》,铮铮琴声,神秘曲调,铺天盖地,弹毕后,慷慨赴死。

阮籍:字嗣宗,生于210年,卒于263年。同样崇奉老庄之说,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他不爱说话,却常常用眼睛当道具,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看人;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看人。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欲与其结为亲家,而他为躲避亲事,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竟连续了两月,日日如此,最终司马昭无奈地打消了结亲的想法。

山涛:字巨源,生于205年,卒于283年。他好老庄之说,在司马懿与曹爽夺权时,隐身不问政务,司马师执政后,被举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出为冀州刺史,因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曾多次上疏辞官,未被批准,后拜司徒,再次上疏,才准。他大半生都在官场度过,深谙朝堂之道。

向秀:字子期,生于227年,卒于272年。他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为逍遥。他为嵇康、吕安写的悼文《思旧赋》,言辞悲痛,有名于世。

刘伶:字伯伦,生卒年不详。泰始初,因强调无为而治被罢免。他反对司马家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遭受政治迫害,嗜酒佯狂,任性放荡。有一次,客人来访见他不穿衣服,便责问其为何,他道:“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可见,这般放荡不羁表现出来的其实是对名教礼法的不满和否定。

王戎:字冲,生于234年,卒于305年。他自幼聪颖,神采奕奕,善于清谈。他苟媚取宠,追逐名利,在朝无所匡谏,极其贪婪吝啬。因此,常被世人讥笑,他可以算得上竹林七贤人品最差的了。

阮咸:字仲容,生卒年不详。他是阮籍之侄,两人并称为“大小阮”,阮咸为人旷达开放,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是那个时代的文人代表,彼时社会动荡,司马家族与曹氏争夺政权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人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还有生命之忧,便只能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狂放来派遣苦闷之情!


三千東流水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曹魏正始(曹芳的一个年号)年间的七个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至于为什么叫“竹林七贤”,一说是因为他们跟竹子一样高风亮节;一说他们喜欢在竹林聚会,他们聚在一起酣酒、和歌、作诗,好不畅快,所以将他们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乃是史上第一非主流天团,这个天团的成员都有这么几个标签——酗酒、磕药、搞音乐、装疯卖傻、有才,而且还玩得各有特色。不过说到人品,七人的表现各异。

七人是玄学的代表人物,玄学又称新道家,也就是主张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实际上是表达司马氏掌权架空曹魏皇室行为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司马氏对这个名望超群的天团表示充分重视,他们绝不允许这种明目张胆冷反对司马氏的著名群体存在,在政治力量压迫下,七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嵇康(224—263)

嵇康字叔夜,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博览群书,但却走向了新道家玄学的怀抱,行为放浪,不拘常礼。

不过嵇康家世一流,容貌出众,在兄长的安排下,他娶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

这是魏国的官,但此时魏国的大权却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嵇康也很清楚司马昭的野心,但苦于无力挽回,最后只能躲着,不愿再围观。

可嵇康是大才,不管愿不愿意为司马氏所用,网罗人才的美名一定是要做的,但嵇康不仅一再拒绝出仕途,还跟推荐他做官的山涛绝交,彻底惹恼了司马氏,最后司马昭一刀下去,嵇康卒。

阮籍(210-263)

阮籍字嗣宗,是天团的核心人物,自幼聪敏,据说他八岁就会弹琴,还擅长长啸。长啸盛行于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可惜后来失传了,不然这一传统声乐,应该可以傲视群雄。

阮籍能喝,一喝就能醉一个多月。但阮籍家里穷,买不起那么多酒,为了喝府邸中藏的好酒,他主动请求担任步兵校尉一职,结果酒喝完就不干了。

阮籍也是心向魏室,所以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但身在体制内,迫不得已之下,也只得搪塞,司马昭封晋公的《劝进表》就有阮籍一份,这之后两个月,阮籍就去世了。

山涛(205—283)

山涛字巨源,是组合中年纪最大的,颇得其他人尊重和信赖,虽然嵇康因为举荐一事写了绝交书,但他临终前还是将孩子托付给了山涛。

山涛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曾劝司马昭立司马炎为太子,司马炎继位后,更受看重。

西晋建立之初,山涛负责选官,都能选贤用能。随后司马炎下诏罢除天下兵役,山涛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但司马炎不听,将军权委任给诸侯王,导致后来天下大乱,州郡无力镇压。

向秀(约227-272)

向秀字子期,他喜欢打铁,恰好嵇康也喜欢,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两人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掌锤,向秀鼓风,两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可谓在快乐的同时把钱赚了。

向秀跟嵇康非常亲近,也亲眼目睹了嵇康得罪司马昭亲信钟会的过程,嵇康被杀后,向秀迫于无奈,前去拜见司马昭,后来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约300)

刘伶字伯伦,擅长喝酒和品酒。刘伶喝酒那是练出来的名声,在中国,只要是喝酒的人,没人不知道刘伶,甚至不喝酒的人也有不少知道他,而且知道他往往都是因为酒。

据史料记载刘伶经常坐一辆鹿车,带着美酒和仆人,驾着鹿车四处乱跑,经常跑到荒郊野外,边看路边风景边喝酒。

刘伶还是有点知识的,知道喝酒伤身体,于是每次临出门前他都会让仆人带上锄头,还吩咐道“死便埋我”。喝多了就会醉,酒后,刘伶常在家中赤身裸体,肆意放荡。

刘伶曾短暂出仕,因无作为罢官。

阮咸(约222~278)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不知道是因为受到阮籍的影响还是家族基因的遗传,阮籍的侄子阮咸和阮籍差不多。阮籍和族人把酒倒在大缸子里,也不管头皮屑会不会掉进去,几个人把头埋进去就喝。后来进来了一群猪,闻着酒香也去缸子里喝酒,阮咸就跟在猪群的后面一起喝。

阮咸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不拘礼法,不受司马氏重视。

王戎(234—305)

王戎字冲,是组合中最庸俗的一位,一门心思要当官,其为人相当之抠!

据说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想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还有他女儿出嫁时,亲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王戎难得借了,但亲家不还很。后来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还有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跟王翦的招数异曲同工,结果还真不错,任凭西晋的掌权者如何变化,王戎始终处在中央,丝毫不受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