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民營企業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視”捲土重來!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可惜這句話用在如今的金融市場,則變成了“企業要看出身”,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草根巨人”,民營企業正經歷著新一輪“出身歧視”的寒潮。

據報道:5月21日,東方園林2018年計劃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而實際發行規模卻僅有0.5億元。有媒體稱其為“史上最悽慘失敗”。AA+的評級,北京民營上市公司前六強,PPP明星企業,居然債券發不出去,這個市場怎麼了?

同樣,因為發債失敗而深陷債務漩渦的還有浙江盾安環境。5月3日,盾安集團取消了原定的6億元新發債券計劃,其實際原因一樣因為發不出去。由於新債發行擱淺,導致盾安5月9日到期的債券出現兌付危機,由此引爆了整個盾安集團的債務危機。

民營企業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視”捲土重來!

本輪民營企業面臨的債務危機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禁讓人聯想到2012-2015年之間的浙江民營企業債務危機。——每一輪金融收縮中,最受傷的總是民營企業。

08年之後,由於4萬億的影響,民營企業高歌猛進,紛紛擴大債務。擴大債務進行投資的結果是產能過剩,面臨調控。從2011年開始,金融尤其是銀行開始收縮。當時銀行貸款規模陡然收緊,最先受影響的就是過度投資導致債務高企的企業,而銀行最先壓縮貸款規模的,就是民營企業。2012至2015年間,因為債務危機而倒閉的民營企不計其數。

當時筆者還在銀行工作,銀行信審部門做審查時,完全就是拿有色眼鏡來看授信企業:只要授信企業是國有的,審查部門基本統統放行,連企業的審計報告都不需要;而只要是民營企業的,不但需要第三方審計報告,還需要上門查賬。同時,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在做續授信時,基本都是被砍一刀,即授信額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削減三分之一。如此,造成了惡性循環:銀行收貸導致民營企業無力繼續還貸,而民企無力還貸的情況又造成了銀行加速抽貸。

上輪的金融收縮後果還歷歷在目,現在又迎來了新的一輪去槓桿。不過本輪的特點是爆雷的都是上市公司,爆雷的直接原因變成了發債失敗。

民營企業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視”捲土重來!

在筆者記憶中,2015年開始,公司債和企業債大行其道,由此銀行投行業務做的風生水起。其中有債務融資工具的承銷,非標投資,股權質押融資等,其主要客戶都是有評級的上市公司。而上市民營企業因為成本承受能力較強,尤其受到銀行的追逐。——當時,東方園林和盾安環境都曾是筆者所在銀行津津樂道的成功承銷債務融資工具的典型!

這些上市民企犯了和上一輪草根民企同樣的錯誤:以為低成本資金可以無限制地拿,因此債務迅速擴張。實際上,本輪去槓桿最受傷的,就是使用了各種投行融資工具,資金鍊緊繃的上市民營企業。因為去槓桿,市場資金收縮,而因為出身歧視的原因,民營企業是收縮中最先受到影響的。有些人說這些企業過度負債,我認為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深層原因。那麼多國企央企負債率也很高,為什麼仍然有很高評級,很多金主願意購買?深層原因實際就是出身歧視。對民營企業的不信任,已經深入到金融機構的骨子裡。事實告訴我們:市場資金氾濫的時候,民營企業是香餑餑;而當資金緊縮時,首先遭殃的必然是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視”捲土重來!

所以,空谷寒潭還是奉勸諸位民營企業家:悠著點,要居安思危,須知金融市場是有周期的,千萬不要被金融機構追逐的假象所迷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