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被拐后的香菱为何彻底忘记了父母?

红学爱好者萧梦


看到了我的头像,必须得回答这个问题啊。

我觉得没有忘,开始是不敢承认,后来是不愿提起。


除了题主说的周瑞家的,问香菱身世以外,还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节当中门子与贾雨村的谈话。从他们的谈话当中,我们知道香菱被拐的时候是五岁。不管是五周岁还是五毛岁,这个年纪我们知道应该已经记得事情了。

香菱说不记得过去应该有两个原因,幼年和青年是不同的原因。

幼年时期:恐惧中被动地保护自己

从门子的话当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她被打怕了。虽然是门子的猜测,那也是合理的推断,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设想一下当时已经记事的香菱是不是经过了很多抗争,试图脱离魔掌呢。从她被拐以来,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她经历了怎样的折磨与痛苦呢?门子是不是第一个想要打听出他的身世的人呢?我怀疑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人怀疑过她的身世,已经记事儿的香菱说自己是被拐来的,结果遭到了惨无人道的镇压、毒打。久而久之,她觉得抗争也无济于事,没有希望逃脱,没有办法使自己摆脱牢笼,反而会更遭到虐待,不如好好保护自己,说不记得就是了。

在得知冯渊要买她的时候,她说自己的“罪孽将满”啦,这应该是一个知道自己身世的人说的话。


青年时期: 对痛苦往事的主动回避

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属于贩子,她已经被卖给了薛蟠,迈进了人生的新一页。很多人都说他有多么悲惨,都对他表示同情啊 ,甚至大家开始把香菱学诗看成是“身残志坚”的行为典范,说什么在逆境当中仍然追求幸福生活……实际上呢?人家就是感觉到幸福啊。这比之前的人贩子手中的生活幸福的多啊。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对当年的记忆越来越淡。她心里知道能找到自己父母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那将成为她永远的遗憾,但生活还要继续,她只能好好地活下去。这个时候说自己的父母可能是谁是谁,家乡可能在哪儿在哪儿,把那些模糊的记忆都说出来,有谁相信? 就算相信,有人会带她去找吗?你以为自己是谁,不过是听人使唤的丫鬟罢了。既然梦想不能实现,已经变成伤疤,结了痂,那还总拿出来提做什么,只能揭开旧日的伤口多痛一会儿而已。



如果有一天她得了自由之身,或者是地位有所提高,也许会凭着自己幼年的记忆想办法去找自己的父母,不过这几乎是异想天开。但她却始终是一个被人卖来卖去,受人指使的丫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让人伤心的是大观园内的幸福生活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有命无运”的香菱最终遭遇了“两地生孤木”薛蟠正室,遭遇打压与折磨。她无法找到自己的家,但香魂可以返回故乡,实现她短暂一生的梦想。

哎,香菱的故事呀,初为人父母的人,真是不忍去读。


三十有五而志于学


香菱原名叫英莲,是葫芦庙傍甄土隐家的独女,5岁时被拐子所拐,十二三岁时被拐子先卖与冯渊作妻,后又卖与薛蟠为妾,一女双卖,为此,薛蟠强抢,打死冯渊,闹出人命官司。薛蟠抢到英莲后,改名香菱,纳为薛蟠待妾,随薛蟠一起到京都。

从香菱被拐到薛蟠强买为妾,带入京都,定居京城,书中未有讲到香菱要找自己父母的事。我认为不是香菱不想找父母或彻底忘记了父母,香菱被拐已5岁,5岁的女孩肯定已记事了,同时,到十二三岁被卖时,正好住在葫芦庙里的小沙弥家(贾雨村任职应天府的门子家),门子认出,是与英莲说起其身世的。

香菱之所以不找父母,乃因无法去找自己的父母。原因有二:一是从被拐到被拐子卖与他人是拐子打怕了。第四回中,门子向贾雨村解说英莲来历时,说:“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是他亲爹,因无钱偿绩,故卖他。我又哄他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门子哄他再四,均不敢说,可见被拐子打骂在心里留下的阴影有多深,且十二三岁的女孩既无机会也无法出门去找父母。二是虽后来被薛蟠买来为妾,以薛蟠喜新厌旧的德性,新鲜劲也就几天,过了也不会对他太好,香菱也不敢提出回去找父母,过去一个女子没有男人一起,自己千里迢迢回去找父母,是不现实的。以薛蟠的个性,即使香菱与之讲,要回去找父母,也是断不会赞同的,若香菱与薛姨妈或宝钗讲,我个人认为,他们二人也不一定愿意拿线或叫薛蟠与之一起去找。

作为金陵十二钗副册人物,也是聪明伶俐之人,明知事不可为,何苦要自寻烦恼,讲不可为之之事,不是彻底忘记,而是不可为也!


傅玉华328


这个问题我也来回答一下,因为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它对于幸福的记忆是很模糊的,也是容易忘记的,只有痛苦的记忆才会持久。而我们知道,香菱被拐的时候,大概是五岁,而拐子在打了她六七年了之后才卖她。这已经在她心灵里种下了极恐怖的记忆。




我们看到文章中这样的描述,应该知道,她在当初被拐之后,肯定是想过逃脱,而不能逃脱,反而是遭到殴打,所以就逆来顺受。她本来是曾想过,如果是嫁给冯渊,她的苦日子也就到头了。但是偏偏遇到薛蟠,我们可以看到,薛蟠比那拐子更狠,拐子只是打她,而薛蟠打死了冯渊。

而这里周瑞家的问话,她也是明明知道,她们也只是下人,并且是薛家亲戚的下人,她们是没办法解救自己的。就比如那个门子,以及那些曾经问她身世的人一样,都只是对她的身世的好奇,他们更不可能帮到她,所以她也就不必提起自己的身世了。所以她是真应怜,真可怜啊!




这时候的香菱,知道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虽然她应该是知道自己是被拐的,但是父母的模样已经很模糊。就算是她记得又怎样,她在门子手里已经领教过逃脱的可怕。遇到比门子更可怕的薛蟠,她又怎么能逃脱?所以她也就逃避现实,再也不敢奢望找到父母了。为此她开始学诗,苦中作乐了。


荷唯洛之恋


据科学统计,一般情况下人从三岁半就开始有记忆了,而《红楼梦》中的香菱是甄士隐的千金,四五岁时被拐子拐走,但是当人们问起她时,他却说已经忘记了小时候的事。她是真的忘记了吗?非也。她只是不能说,不愿说而已。



香菱单纯,贞静而聪慧,隐忍,虽然有命无运,但她从来是把痛苦理藏在心里,而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周围的人。经历过被拐,被打,被卖,她早已知道红尘苦难多艰,世人大多明哲保身,她也早已明白,自己命运坎坷,除了承受,做什么都是多余。而事实也是这样。



向香菱打听儿时故事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门子,当门子说起香菱儿时的事,香菱被拐子打怕了,只是含含糊糊的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间接承认了身份,此时的她,恐怕还希望门子能够帮到自己寻到父母吧,结果呢?无论是门子还是贾雨村都只想到如何借此结交贾府,而不曾想过帮助香菱。周瑞家的打听香菱,更是只为了谈资而已。根本没有深谈的必要。



至于有人猜测,香菱是因为受了重大刺激而刻意吧儿时的事情封存在记忆的深处,也不是没有道理,却有点牵强,因为在门子问她的时,她已含糊的承认了儿时的事情



萍风竹雨123


书中说香菱不记得家乡父母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门子在向贾雨村介绍香菱的时候就曾经说过。

原文: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计,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这可无疑了。

其实这里门子已经说的很清楚,香菱被拐卖时大概是五岁,被卖给冯渊时是十二三岁,也就是说在拐子手里已经长了七八年了。门子也说: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

按正常来说,五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记忆力了,所以,香菱应该是会记得一些家乡父母的情景的。只是,在人贩子手里生活的这七八年当中,被打骂怕了,所以不敢说自己记得。

第二次提到就应该是在进到贾府之后,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问到她年纪几何,家乡父母等事的时候,她仍旧说不记得了。

原文:周瑞家的因问他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么?”金钏道:“可不就是他。”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

按说,这个时候,香菱已经摆脱了拐子,就算是薛家花钱从拐子手里买来的,薛姨妈和宝钗对她都还是不错的。薛姨妈还特地没有马上让薛蟠得到香菱,一定要正是行了礼,摆酒请客之后,正是纳为妾的。所以,如果香菱还记得一些家乡父母的情况,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出来了。但她仍旧说不记得,这里想必是无奈的成分多一些吧。毕竟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父母现在什么情况,恐怕香菱更多的是不愿意记得或提及吧!


云语红楼


香菱是《红楼梦》中薄命司《副册》第一人,她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我们知道,香菱即英莲,是甄家唯一的一个小姐,三四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然后就被卖来卖去,直至被薛蟠买下来还惹了一场人命官司。这是一种“实堪伤”的遭际,故乡、父母于香菱着实是一种奢望。因为无望,索性就不想了。



香菱被卖给花花公子薛蟠按说够不幸的了,但她平时总是笑嘻嘻的,反倒没有自叹自哀之感。在第七回,周瑞家和金钏问起她的身世,香菱都说“不记得了”,文中没有说香菱对此事的态度,反倒是周瑞家的和金钏为她叹息伤感了一回。



香菱学诗部分,终证明了香菱是个不俗之人,她对于生活既有随遇而安的一种隐忍和心性,又有骨子里的灵性与气质。让人欣赏又心疼。

根据判词中所写“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归故乡”,香菱在死后应该是会魂归故里,得见爹娘。还希望朋友们详解这两句判词。谢谢!

我是戴眼镜姑姑,用心读名著,分享自己的点滴感动,欢迎关注交流。


戴眼镜姑姑


可能是当时她被拐卖的时候才三四岁,年龄太小。而且被拐卖后受到拐子的虐待。小孩子经历这种遭遇的,大都会出现记忆的应激反应,不记得以前的事很正常。还有可能是被拐子打怕了,不敢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