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假设你是萨尔浒之战总指挥,你会怎么打?


杨镐的打法就足以制后金于死地,只不过这四路将军不是轻敌冒进,就是畏缩不前,或者见死不救,仅有堪称百战精锐的刘挺一路还中了埋伏,全军败殁。十一万大军四路进攻,仅仅五天就被努尔哈赤各个击败。杨镐的战略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点中了死穴。四路大军分进合击,做圆心运动,从不同的方向向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包围而来。依照杨镐本来的战略打算,四路大军应该互相配合,即使单路兵力难以对抗努尔哈赤六万八旗精锐,也能牵制努尔哈赤主力,换得时间让其他几路大军攻破赫图阿拉。努尔哈赤老巢一破,失去了生存的后方基地,后金必然失败。

杨镐布置兵力如下:

南路军,领兵统帅是百战余生的猛将刘挺,附加朝鲜仆从军共计2万余人。大军集结于宽甸,出太平哨,经今桓仁县沿浑江向后金首都赫图阿拉(今新宾)侧背攻击。

中央军团之右翼军,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帅,发兵25000,出辽阳,过清河,同时协同中路左翼军,向赫图阿拉合围。

中央军团之左翼军,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将,发兵三万,出沈阳,过抚顺,沿浑河前进,转道苏子河谷直插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北路军,主将为开原总兵马林,汇合叶赫兵共计一万五千人,出铁岭、开原,进入苏子河攻击后金北部。

然后杨镐约定各路军队必须在三月初一出兵,三月初二各路军到达指定地点。

宽甸距离新宾距离约为380里,辽阳距离新宾也有350里。对于开原一路大约在四百里,但是作为牵制偏军,杨镐本来的希望并没有寄托在马林身上,而看好刘挺和杜松两军。

但是,四路大军中被杨镐寄托厚望的左翼军杜松一路,贪功冒进,二月二十九日就出兵攻击,凌晨抵达抚顺城东35里,来到苏子河。遂即三月初一上午,酒醉的杜松率军渡河,仅仅渡过一万人,剩下二万包括辎重部队在内的士卒无船可渡,遂留在苏子河西岸的萨尔浒山上。而后杜松率渡河的士兵攻击后金驻守的界凡城。此时,努尔哈赤引6万八旗军到来,首先击破萨尔浒山明军,而后与界凡城中后金士卒夹击明军,全歼杜松攻击部队。

正当努尔哈赤与杜松酣战不解之时,北路军的马林主力已经开到距离萨尔浒战场30里处。听闻杜松被围马林却不救援,只是消极构筑阵地等待后金军攻击。但是马林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将军队分为三部驻扎。终于在3月初二夜间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3月初四,努尔哈赤派后金兵穿杜松军阵亡士卒衣甲引诱杜松进入后金军埋伏,杜松苦战至5日凌晨,全军败殁。随后,殿后的一万朝鲜军投降!

最后唯一一支没有经历打击的李如柏主力部队踩了狗屎运,得益于其他三路大军的牵制,李如柏一路顺利的来到杨镐规定的地点。此时李如柏大军前方只有四千八旗军。3月初一,后金军围攻杜松军时,总兵贺世贤建议李如柏快速进兵直取赫图阿拉,李如柏畏敌不敢进。3月初二,贺世贤又建议李如柏进兵,李如柏不从。到了三月初三,努尔哈赤击破杜松、马林二路大军返回赫图阿拉,贺世贤再次建议李如柏出兵,李如柏不理。三月初四,杨镐接到杜松、马林败报命李如柏退兵回防。李如柏率部马上夺路而走,此时的李如柏已经知道刘挺被围却不动声色。恰好,后金军哨兵见李如柏大军骚动,立刻登山鸣螺。李如柏军自相践踏,折损千余人。李如柏是安全了,明朝却从此一蹶不振。

萨尔浒之战,明军参战官兵88590余人,将领阵亡者310余,士卒阵亡45870余名。甲仗驮马枪炮遗失不可计数。而后金军仅仅损失2000余人。

假如杜松能遵守节制,协调马林、李如柏齐头并进。努尔哈赤会失去各个击破的机会。即使马林、杜松败殁,努尔哈赤合围刘挺之时,李如柏能够策应刘挺消耗后金军或长驱直入,直捣后金老巢。谁胜谁败虽然是未知数,但是明军也不会败得那么窝囊!从战略角度来说,杨镐不愧号称熟悉辽事!


大福读史


萨尔浒战役的准备情况并不取决于前线,而取决于京师;萨尔浒战役的真正的指挥并不是杨镐,而是垂暮之年的万历皇帝。所以我要从这里做文章,寻找取胜之法。

我之前从战役层次写过经略为何是杨镐、分兵的合理性、明军何以打不过清军。如果从更高层次分析,就会有新的发现:前线为何没兵?为何没钱?为何要催战?我就从万历角度来谈一下。

调兵遣将

56岁年春(万历四十六年),大七岁的努尔哈赤在辽东作乱,袭陷抚顺,并歼灭辽东总兵张承胤所部。这时候经常“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听到这个消息,更加虚火攻心。

事情为何到了这一步已经不重要。如何解决才是问题,先稳定形势,再图进取。

兵部的意见没错,先调兵五万,筹饷100万,形势稳定。然后集兵十万,用饷三百万大剿。

必须彻底贯彻,要调兵20万,筹饷600万,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万历武功录)

减少言论压力

20年以来言官都没有消停,小事闹,大事也闹,沽名钓誉的多,书呆子的也多。弄得朝堂上下都不敢做事,事事都怕被弹劾。而且整体好战,言必荡寇。

要破常规,破常格,用张居正的方法,直接限制,该关的关,该大屁股的打。

让朝廷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不能为舆论所操纵。

(明代言论风气,好战风气值得研究)

筹饷

加派是个办法,也有先例,但远水解决不了近渴。还得从部库、地方藩府库挪借,南京三部存有250万两,兵部有100万两,各地藩库有700万两,户部是没钱了。三抽一,他们先挪350万两。

自登记以来,一直较省,内帑有1500万两,拿出300万给辽东。在三个月内饷就筹齐了。

(萨尔浒的胜利不在战场,在京师)

调军队

各地督抚自然会以各种理由不让调兵,或者把弱军调出来;废将调兵没有发言权。

要给各地督抚子弟恩荫军功,让他们从军。实在不行的对调,还有谁不派精兵。辽东要凑够20万再开战。

(明军)

总结:

如果明军有强力皇帝支持,控制舆论,保持政策稳定,不催战,能自己掏腰包顶军费,再多调部队,明军自然就打赢了。文章都在背后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明实录》、《筹辽硕画》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主席曾经说过:“要攥起拳头来打人!”明军在萨尔浒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分兵四路,造成兵力分散,而且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四路大军无法实现很好的协同配合。如果我是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总指挥,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一是人数优势,适合群殴。二是火器优势,掌握真理(哈哈😄,炸哔属性就问你服不服?!)我们的劣势是什么?一是机动性不如对手,后金骑兵多重装备少。二是军纪不如后金,单兵战斗力也不如八旗子弟生猛。然后要分析战场地理形势。辽东山地丘陵纵横,森林植被茂密,不适合行军和调动。还要考虑后勤补给,我军人数众多,消耗巨大,需要的辎重给养也会很多,如果战线拉的太长,容易被敌军高机动性的骑兵部队袭扰,甚至会被切断后勤补给。

综上,我方确立的战略战术是——集中兵力、稳扎稳打,巧用火器、远距杀敌。具体来说,就是不再分兵四路,而是集中成一路向后金推进;使用火枪兵打前锋,远距离杀敌,避免和敌人肉搏;行军速度不疾进不冒进,确保大炮等重武器和辎重能够跟上进度;将骑兵部署在主力部队前方和两翼,实施侦查、警戒、拔点清道、预防偷袭。就这样一直稳扎稳打,直捣到后金老巢。作战推演:我大明10万铁军自沈阳出发,沿浑河东进,出抚顺关,扑向后金老巢赫图阿拉。后金动员八旗兵力迎战我军,两军在萨尔浒遭遇。后金使用骑兵向我军冲锋,我军使用火枪兵三排轮射,打的后金人仰马翻。趁后金休整,我军布置好佛郎机炮,敌人再次来袭,砰砰砰一通真理教育,后金死伤惨重,两军陷入阵地对垒。后金试图使用骑兵袭扰我军后勤,被布置在两翼的关宁铁骑击退。与此同时,我军炮兵不断向前推移,敌军进入射程后,火力覆盖30分钟,然后火枪兵冲锋,把敌方击溃,然后骑兵出击追赶清扫逃敌!

明军大胜歼敌15000人,然后乘胜到达赫图阿拉城下,重炮轰城,城墙坍塌,明军涌入,屠城三日,后金投降。撒花!


地理答啦


拿什么打?战斗力不如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如人,甚至情报信息都不如人,拿什么跟人家干。还不如干脆带这10万多炮灰投降努尔哈齐算了,或许将来还能混个从龙有功,将来子孙后代也有保障。

当时后金总人口,根据张士樽先生考证也就17、8万,说破天也就20万人口,根据壮丁和人口1比5的比例换算,后金的壮丁总数也就三万多,姑且算四万。而萨尔浒大战关系到后金的生死存亡,努尔哈齐必然会把这四万壮丁全部投入到战场。结果却是这样,叶赫一万多人跑了,朝鲜那一万多人投降了,8万多明军被干掉了将近5万,只有李如柏那一路跑得快没有损失,还被几百虚张声势的八旗兵吓得自相践踏踩死不少人。

所以这一战压根没法打,还不如投降了算了。不管带了多少人去投降,至少努尔哈齐不会亏待我,毕竟对于人口稀少的努尔哈齐来说,带几千人、几百人都可以,将来说不准从龙有功就可以封妻荫子,还能混个世袭爵位。

而且,对于官员百姓来说,给明朝皇帝干活是当奴才,给努尔哈齐干活也是当奴才。既然都是当奴才,自然要找一个好点的主子效力,毕竟良禽择而栖嘛,这可是圣人教诲。


北洋海军炮手


努尔哈赤,及其八旗6万部队正处于上升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战前对于明军部队数量及特点都已经掌握,反观明军征辽军队都是从各地调来,大冬天来到东北作战,估计过冬的军装都没有,主帅杨嵩不知兵,不讲谋略,战前估计连努尔哈赤手里有多少部队都不知道,加之明军据说连战刀都没有打磨好,讲本来就是不占优势的部队分开,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态势,也彻底暴露了明军的虚弱。北京城的决策层不认真了解对手就盲目出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辽东地区的形式。真要决定进兵讨伐努尔哈赤,必须要选一位熟悉辽东情况的而且有一定军事经验的人任主帅,必须懂得敌我的长短处,同优势的八旗野战肯定不行,在补充好火器的同时补充军队,大明军队在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数次北征蒙古,全赖火器打乱蒙古奇兵的冲锋队形,然后明军马🐴队两翼包抄,从以后袁崇焕与八旗军的实际交战来看,数次交锋得胜全赖火器与坚固的城防相配合,而不是野战。


筹海有容1


集中兵力,稳打稳扎,一步步占领其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并修筑堡垒据守。将女真人逼入山林。切断其物资来源和主要商道,封锁粮食和盐等生活必需品进山,秋天时防火烧山,利用漫长的严冬让偕老带幼的女真人不断的“失血“。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化拉拢不同派系,最好是挑起内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真人不外乎两个选择,一是趁实力尚存时寻求决战,主动求战。我方可不予理会,守好各个城堡就行了。另一种情况是“走为上”,女真人可能西进蒙古草原,则必然陷入与蒙古各部落的纷争之中。或是北上“北大荒”,最终结果在深山老林里衣食无着,势力大降后分崩离析成山中一个个小部落。也可能东进进入朝鲜,则可以组织大军抗清援朝,先坐等女真屠灭朝鲜王族,再去把女真灭了,成立大明朝鲜行省和朝鲜布政使司。

有觉得说的不错的老铁们,点个赞,回几个字。祝各位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故园秋


这种战役是最好打的战役,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战法,只要明军能做到令行禁止就完全可以完胜,因此明军应该加强的是内部管理,只要把内部管理理顺,打败努尔哈赤一点都不难,在者就是分兵四路不合适,分兵两路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每一路的兵力都和努尔哈赤差不多,任何一路和努尔哈赤接战都不会出现被团灭的可能,不管那一路明军和努尔哈赤接战,都有一战之力,只要能坚持到另一路明军的到来,努尔哈赤绝对团灭,而且分兵四路不利于指挥,彼此配合困难,两路分兵,目的明确,责任清楚,有利于统帅指挥,加强内部纪律建设,可以保证明军不败,分兵两路可以保证完胜努尔哈赤,分兵两路,保证两路兵力之间的路程不超过一天的行程,一路野战为主,以寻找努尔哈赤主力决战为目的,另一路以攻占努尔哈赤老巢为目的,让努尔哈赤就是知道明军部署也无能为力,和明军野战就会失去老巢,坚守老巢就会被明军两路大军围剿,让努尔哈赤首鼠两端,肯定会失败。在自己军力战绝对优势的时候分兵四路反而使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不是明智的方法,而且在明军将领没有主动性的情况下,分兵越多越容易出现指挥混乱的现象,越是内部管理不完备越不能多头指挥,很最容易出现配合不到位的现象,明军的失败说明两个问题,一决心不够,统帅让将领们的相互倾轧搞的焦头烂额,所以就矛盾下移,搞个分兵,让将领们各自为政,这是统帅决心不够的表现,作为一个统帅,连解决自己内部矛盾的决心都没有,怎么有决心在战场上战胜对手,第二能力不够,分兵说明统帅没有认识到会有可能出现被各自击破现象,这是无知彼的能力,没有预计到自己的军队会出现相互倾轧,不支援的现象这说明知己能力不够,一个统帅,没有料敌于先的能力,不能洞察自身内部的问题,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赵永峰23


以当时双方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而言,建虏当时堪称悍匪,特别是当努尔哈赤把六万人集中起来的时候,绝对是块硬石头,四路大军合起来也没有把握一战把他吃掉,速胜可能性不大。窃以为,可以参考后世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思路,凭借经济实力,缓缓图之。这一点在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时候,国军也用过,有一定效果。具体说来,可在沿路险要处,结下硬寨,保证后续物资,轻兵四出,杀伤建虏丁口,吸引建虏来攻寨,凭借火器守住,杀伤它有生力量。期间必要时择天旱之时放火烧山,让建虏没法打猎从事生产。如此循环往复,逐渐消耗建虏人口。建虏毕竟当时尚未统一满洲,经济实力不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时间久了,奴酋努尔哈赤就hold不住他的下属了,到时候千两白银悬赏他脑袋即可。但这么做有个前提,朝廷能充分意识到建虏的危害,有钱,也愿意花钱。可当时看起来,建虏似乎也就是一个不听话的部族,打服了就好了,没有倾国力与其全面战整体战的必要。


总是沉香流年


野猪皮努尔哈赤不是说过吗,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走。所以说,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分兵是最大的失误,杨镐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统兵官,在朝鲜就已经验证过了,打倭寇尚且如此,何况拥有同时期一流骑兵的野猪皮,失败是必然的了,野战明军不占便宜,倒不如步步蚕食,以守代攻,封锁他不就结了,后世孙承宗的战术就是极好的,可惜当时明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老以为自己天下独大,小瞧了实战磨练出得高手努尔哈赤,可惜阵亡的明军将士了。


杨海涵的家长


其实灭后金根本没得打,也不能打,因为明军是步兵,敌军为骑兵,你一路他会跟你打游击,你四路他会各个击破,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城,练兵,屯粮,步步蚕食!

首先,后金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大城市,补给匮乏,就是打经济战也能困死他。

其次,明朝整体国力远胜于后金,前期让部队轮战,逐步培养自己的土著骑兵部队,辽东铁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后,再骑兵练成以前不主动出击,铸好城以后就配属火炮等重装备,能坚守就行,游牧民族不会打消耗战,持久战,加之边城为军屯,因此,运营成本很低,给地就行,打下来的土地可以和国家分成或者和朝廷换钱都可以,这样部队有实惠,好处多,战斗力就足,而且都是当地人,积极性明显会不一样!

如果是这样的策略,我想努尔哈赤搞好了也就是小头领干一辈子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