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周其凤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华人主席

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国际科学理事会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周其凤正式就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一职。这是自191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在法国成立以来,中国化学家首次在该组织担任主席一职。

周其凤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华人主席

周其凤,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3年获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以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调节的分子链刚性、独特的相态结构和性质以及宽大的稳定液晶相温度区间等构成了其性质特点。其他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原理,并发现了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2008年由中国化学会推荐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担任理事,后又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2015年成功竞选成为该组织副主席。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章程》的相关规定,副主席任期满两年后升任主席职位。

周其凤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华人主席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于1919 年在法国巴黎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化学与应用化学组织。该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创建全球通用的化学语言和工具,包括化学元素的发现、物质量的定义、化学物与化学反应的命名及测定方法、相关数据的确认与推荐等。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化学为人类福祉服务。2019年将是IUPAC成立10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作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国际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如何鼓励更多的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人民日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周其凤院士。

周其凤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华人主席

记者:首先恭喜您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很多人对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还不熟悉,请您简单介绍下概况及当选过程。

周其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于1919 年在法国巴黎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化学与应用化学组织。其基本任务是创建全球通用的化学语言和工具,涉及化学元素发现、物质量的定义、化学物、化学反应等的命名、测定方法、数据等的确认与推荐等。推进国际化学教育也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宗旨是促进化学为人类福祉服务。

我在2008 年被中国化学会推荐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担任理事,后又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2015 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会会议上,竞选成为副主席。根据联合会章程,副主席任期为两年,两年后自动升任主席,任期两年。

记者:据了解,您此次当选,是历史上全球首位华人担任该职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位。一方面,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认可。

周其凤:的确,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在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亚洲生物技术联合会等学术组织内都有中国学者的身影,有的还担任重要职务。这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在国家层面,我们有了更多渠道发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很好的平台;对于成为国际学术组织的企业来讲,可以在国际平台上同国外同行相互沟通,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全球的专家学者探讨,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加深理解、消除隔阂,同时寻求最优技术解决方案,树立良好形象的好机会;

此外,对于学者而言,国际学术组织是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个人的学术进步和其所在科研机构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记者: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对于正在推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帮助?

周其凤:我们在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超越本国视野,同全球相比较,要看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科发展对于国际科学前沿有怎样的贡献。也就是说,是否成为一流,不仅要用论文的数量、引用率来衡量,也要用成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难题的贡献率来衡量。

如果我们的学者能活跃于国际学术组织,这对于提升学者的国际视野,把握前沿科学问题都是很有益处的。如今,我们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亟待加强。

记者:您已参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工作近10 年,您觉得我们在国际学术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提升与完善之处?

周其凤: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只有依靠全球力量,借鉴他人长处,我们才能取得更快地发展,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对于科学界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学者要更多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但目前,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当重要职务的大多仍为欧美学者,中国学者发挥的作用还是太小,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是不符的。举例来看,我们国家化工产业的体量在国际上是第一位的,中国化学会每年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所交的会费也是最多的,但目前学会多个学部和常设委员会中尚无中国人做到部长、副部长或秘书长。

当然,鼓励更多学者和企业家主动投身于国际学术组织的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部分学者对国际学术组织了解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还需要与国际组织通行的工作方式与机制进一步对接。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而言,目前,在人、财、物和激励机制方面都还没有做相关配套。比如,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仍主要以论文和学术成果为主,对于在国际学术组织供职的学者尚无配套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期待在未来,相关部门和高校能够给予更多支持,鼓励更多学者走向国际学术组织,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赵婀娜 靳高灿 宋润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