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大学要厚待学生,主要是指要厚待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关于之前发生的交大的只有10%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

广东中公考研转发一篇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的一篇文章给大家

毕业季是多愁之际,善感之时,当然,也是多事之夏。北交大一位毕业生对校方毕业典礼的方案感到伤心,他给校长的一封公开信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学要厚待学生,主要是指要厚待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文章引发围观与争议,校方及时回应,承认考虑不周,并立即调整方案。我注意到北交大有不少学生跟帖,对校方原方案进一步解释,指出一些对北交大的攻击,有很多误会误解,不乏断章起义,甚至不少不实之词。我高度肯定北交大的从善如流,更高度肯定北交大既有敢于对校方吐槽的学生,也有挺身捍卫校方荣誉的学生,为北交大拥有这样用不同方式爱母校的学生,感到骄傲!

一个拥有这么好学生的大学,我相信北交大原有方案的出发点不是歧视学生。但一个出发点没问题的方案,为什么在舆论中却会出现转弯?这却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问题。北交大承认的考虑不周,到底不周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大学,前赴后继地犯同样的错。

大学要厚待学生,主要是指要厚待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上过我课的同学都知道我有一句“名言”死是事实,死给你看的是传播。我开玩笑说,当一个女生说我死给你看,男生一定要搞明白,女生是真死还是要传播。笑话归笑话,但我们非常多的舆论事件都是栽在这个地方。我们一直认为事实没问题就没问题,我们不知道,事实没问题的方案恰恰传播就出大问题。

无论是天气、场地,还是噪音、体力,这些都是事实问题。把学生分散到各个场地参加毕业典礼,的确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方案但传播学却告诉我们,观看和在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传播现象。你问一下足球球迷,世界杯到现场观看与看电视转播会是一样的吗?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他们不是观众,而是球员或演员。他们不能只是看转播,他们必须在现场一个通过视频转播的毕业典礼,给观看者传播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是观看者而不是当事人(毕业生),我们是在观看别人的表演。

大学要厚待学生,主要是指要厚待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这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客观的传播事实:90%的毕业生在观看另外10%的毕业生在表演。这就让这90%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是当事人毕业生的感觉。如果这个10%又加上了其他的身份区隔,比如优秀生,敏感的小心灵受伤在所难免。友谊的小船就是这样翻了。

无论采取什么方案,对于毕业典礼这样的特殊时刻,让毕业生通过视频转播的方式收看主会场的典礼活动都是最差的传播方案,尽管这可能是现实层面最优化的方案。毕业典礼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身份确认,是最强烈的身份确认,你让他们成为观看者而不是当事人,他们当然会“死给你看”!

所以,搞校庆典礼这样的活动,不能只听校办、保卫处、学生处的意见,还要听传播专家的意见!换句话说,学校行政机构不能只有行政思维,还要有传播思维。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毕业典礼相当于家庭的除夕围炉。家长平时用各种各样方法来惩罚学生的不用功,我想没有一个中国父母会这样,成绩不好的孩子,除夕围炉时,隔离到另一个房间吃饭。

遗憾的是,北交大对学生没有问题,但从跟帖上,还是发现不少的大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优秀生与不那么优秀的毕业生区隔的毕业典礼方案。

在毕业典礼上,搞这样的区隔,这是最愚蠢的方案!

大学要厚待学生,主要是指要厚待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我曾经写过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标题是《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学校的未来》,文章写道:

大学之大,大在学生,只有学生大了,才能成就大学之大。

在大学,学生最大,一切学校资源应该向学生倾斜;一切工作重心,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切教育目标,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拷问一所大学是否有良心,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权贵,也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富豪,甚至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大师,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

今天我想补充一句,厚待自己的学生,是不能有差别的。所有的毕业生,都是大学的学生。如果非要强调有所区别,那么大学要厚待自己的学生,主要就是指要厚待自己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因为优秀的学生,本来就要厚待,本来就已厚待,而那些往往被忽略、容易被忽略的普通学生,才需要大学的管理者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忘记厚待他们!

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学校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