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相关血管变异与术中出血的应对措施(下)

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相关血管变异与术中出血的应对措施(下)

作者:焦裕荣 何金杰 李军 徐栋 丁克峰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3)

【接上文】

二、腹腔镜CME术中出血的处理

腹腔镜手术不可回避的缺点是术中双手触觉的缺失以及操作器械的"筷子效应"。因此,术中对血管位置的判断、解剖以及出血后止血的难度均大于开腹手术。文献报道,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出血并发症率为3%~9.2%,其中1%~2%需中转开腹,术中出血可明显延长术中淋巴结清扫时间和腹腔镜手术时间。

如何避免术中出血以及出血后的处理应对,是每位外科医师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术中出血考验主刀的决断和手术团队的默契配合,现总结我们的临床经验如下:

1.术前充分评估以防范于未然:

对腹腔镜下解剖关系的准确掌握是降低术中出血的重要前提,术中要寻找正确的解剖标识,进入正确的手术层面,避免"误入歧途"。例如,左半结肠系膜黄色脂肪与侧腹壁白色筋膜之间存在一条"黄白交界线",即左侧Toldt线。

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外侧游离时,腹腔镜下可清楚辨认上述手术解剖标识,应沿此线分离侧腹膜,避免进入错误的层面,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在内侧剥离结肠系膜时,应尽量在Toldt筋膜与Gerota筋膜之间的间隙进行游离,过浅则不符合整块切除(enbloc)原则,且容易损伤系膜内血管造成出血;过深则易损伤肾前筋膜,导致输尿管和生殖血管损伤。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可以SMV和GCT为解剖标识,重视胰头前区域血管变异及空间关系并细心解剖,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研究已经证实,腹腔镜CME手术相关的血管变异并不少见。通过腹部血管CTA及三维重建等技术,在术前了解相关血管变异情况,可以有效减少腹腔镜右半结肠术中血管损伤,减少出血风险,并降低手术耗时等。

2.术中充分显露静脉结构并避免粗暴分离操作:

腹腔镜CME术中,结肠中血管与胰头前区域为出血的多发区域,原因为上述区域内往往存在较多的血管分支及血管变异。术中应当充分解剖静脉血管,避免在视野盲区使用分离钳等器械粗暴的探查、寻找或显露血管,从而造成出血。

当静脉完整显露后,即使出现损伤出血,因视野良好,解剖结构充分暴露,对于止血操作来说,减少了难度,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此外,腔镜下纱布的使用过程中,亦有撕扯血管夹或Ham-lock,造成上述材料脱落,血管断端重新开放,导致出血以及止血困难。

因此,当纱布有可能接触到血管断端时,应格外小心操作,避免上述意外情况发生。见视频1。

3.冷静止血:

当发生了术中出血时,不要慌张,术者应保持沉着冷静,第一时间寻找出血点。若出血影响术野,可使用腔镜下吸引器充分吸净,在确认不会造成周围脏器损伤前提下,寻找并钳夹血管断端,出血量不再增多后,应再次清理术野,确认无误后根据受损血管的管径粗细以及操作空间的大小,选择不同尺寸的Ham-lock、钛夹或可吸收夹进行止血。见视频2。

4.压迫是止血首选,若出血难以控制,及时中转:

对于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可用腔镜纱布充分压迫出血点,由于纱布可以促进血液凝固,使血管断端血栓形成加速,对于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往往可在数分钟内达到止血效果。大多数出血可在腹腔镜下完成止血,若考虑为大血管损伤,腹腔内出血量大,则应即刻中转开腹,不可因盲目追求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而延误止血时机。

胰头区域血管解剖关系复杂,且与胰腺、十二指肠等重要器官紧密相邻,出血后止血困难,止血时对组织的过度牵拉有可能会造成致命性的胃结肠静脉干或SMV的损伤,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必须中转开腹,不要犹豫。

综上,腹腔镜CME术相关的结肠血管变异发生率并不低,一旦出现可导致术中血管或邻近脏器的损伤,外科医师对这一现象应心存警惕。术前通过腹部CTA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提前了解术区血管走行以及是否存在血管变异,做到胸有成竹,防范于未然。

当术中无法避免的发生出血时,应保持沉着冷静,根据不同的出血状况,选择最适当的止血手段,当出血量较多,腹腔镜下止血存在困难时,果断中转开腹,不要犹豫。

参考文献【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