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腹腔鏡完整結腸繫膜切除術相關血管變異與術中出血的應對措施(下)

腹腔鏡完整結腸繫膜切除術相關血管變異與術中出血的應對措施(下)

作者:焦裕榮 何金傑 李軍 徐棟 丁克峰

文章來源: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18,21(3)

【接上文】

二、腹腔鏡CME術中出血的處理

腹腔鏡手術不可迴避的缺點是術中雙手觸覺的缺失以及操作器械的"筷子效應"。因此,術中對血管位置的判斷、解剖以及出血後止血的難度均大於開腹手術。文獻報道,腹腔鏡右半結腸癌CME手術出血併發症率為3%~9.2%,其中1%~2%需中轉開腹,術中出血可明顯延長術中淋巴結清掃時間和腹腔鏡手術時間。

如何避免術中出血以及出血後的處理應對,是每位外科醫師都必須要面臨的問題。術中出血考驗主刀的決斷和手術團隊的默契配合,現總結我們的臨床經驗如下:

1.術前充分評估以防範於未然:

對腹腔鏡下解剖關係的準確掌握是降低術中出血的重要前提,術中要尋找正確的解剖標識,進入正確的手術層面,避免"誤入歧途"。例如,左半結腸繫膜黃色脂肪與側腹壁白色筋膜之間存在一條"黃白交界線",即左側Toldt線。

行左半結腸癌根治術外側遊離時,腹腔鏡下可清楚辨認上述手術解剖標識,應沿此線分離側腹膜,避免進入錯誤的層面,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在內側剝離結腸繫膜時,應儘量在Toldt筋膜與Gerota筋膜之間的間隙進行遊離,過淺則不符合整塊切除(enbloc)原則,且容易損傷系膜內血管造成出血;過深則易損傷腎前筋膜,導致輸尿管和生殖血管損傷。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可以SMV和GCT為解剖標識,重視胰頭前區域血管變異及空間關係並細心解剖,降低出血併發症的發生。目前研究已經證實,腹腔鏡CME手術相關的血管變異並不少見。通過腹部血管CTA及三維重建等技術,在術前瞭解相關血管變異情況,可以有效減少腹腔鏡右半結腸術中血管損傷,減少出血風險,並降低手術耗時等。

2.術中充分顯露靜脈結構並避免粗暴分離操作:

腹腔鏡CME術中,結腸中血管與胰頭前區域為出血的多發區域,原因為上述區域內往往存在較多的血管分支及血管變異。術中應當充分解剖靜脈血管,避免在視野盲區使用分離鉗等器械粗暴的探查、尋找或顯露血管,從而造成出血。

當靜脈完整顯露後,即使出現損傷出血,因視野良好,解剖結構充分暴露,對於止血操作來說,減少了難度,節約了寶貴的時間。此外,腔鏡下紗布的使用過程中,亦有撕扯血管夾或Ham-lock,造成上述材料脫落,血管斷端重新開放,導致出血以及止血困難。

因此,當紗布有可能接觸到血管斷端時,應格外小心操作,避免上述意外情況發生。見視頻1。

3.冷靜止血:

當發生了術中出血時,不要慌張,術者應保持沉著冷靜,第一時間尋找出血點。若出血影響術野,可使用腔鏡下吸引器充分吸淨,在確認不會造成周圍臟器損傷前提下,尋找並鉗夾血管斷端,出血量不再增多後,應再次清理術野,確認無誤後根據受損血管的管徑粗細以及操作空間的大小,選擇不同尺寸的Ham-lock、鈦夾或可吸收夾進行止血。見視頻2。

4.壓迫是止血首選,若出血難以控制,及時中轉:

對於小血管損傷引起的出血,可用腔鏡紗布充分壓迫出血點,由於紗布可以促進血液凝固,使血管斷端血栓形成加速,對於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往往可在數分鐘內達到止血效果。大多數出血可在腹腔鏡下完成止血,若考慮為大血管損傷,腹腔內出血量大,則應即刻中轉開腹,不可因盲目追求腹腔鏡下完成手術而延誤止血時機。

胰頭區域血管解剖關係複雜,且與胰腺、十二指腸等重要器官緊密相鄰,出血後止血困難,止血時對組織的過度牽拉有可能會造成致命性的胃結腸靜脈幹或SMV的損傷,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絕大多數情況下手術必須中轉開腹,不要猶豫。

綜上,腹腔鏡CME術相關的結腸血管變異發生率並不低,一旦出現可導致術中血管或鄰近臟器的損傷,外科醫師對這一現象應心存警惕。術前通過腹部CTA及三維重建技術,可提前瞭解術區血管走行以及是否存在血管變異,做到胸有成竹,防範於未然。

當術中無法避免的發生出血時,應保持沉著冷靜,根據不同的出血狀況,選擇最適當的止血手段,當出血量較多,腹腔鏡下止血存在困難時,果斷中轉開腹,不要猶豫。

參考文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