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成都道教宫观的演变

宫观是道士修道、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历代称呼不同,先后有“治”、“庐”、“靖”(“静”)、“馆”等多种称呼,而以“宫”、“观”最有代表性,以区别于佛教的“寺”、“院”。

成都道教宫观的演变

与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相适应,成都地区很早就有了宫观的修建。早期五斗米道的活动中心──义舍,实际上就是早期宫观的刍型。传为张陵所设的“二十四治”,当是道教最早的24个传道区域,而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最早的道教宫观。据学者考证,阳平治、鹤鸣治、漓沅治、葛贵治、真多治、昌利治、稠梗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冈治、主簿治、玉局治等12治都在今成都地区。至张鲁时,设“八游治”,青城治、黄金治2治也在成都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成都地区的宫观兴建有了长足发展。成都严真观、通真宫,都江堰长生观,青城山真武宫(祖师殿)、上清宫、上皇观、中皇观、丈人观等,据称都是兴建于此时。这个时期修建的宫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更加正规,规模更大。

隋唐时期,随着成都地区道教的兴盛,宫观兴建形成高潮。除原有增饰和扩建外,成都地区新建宫观达数十座之多。其著名的,如成都至真观、玉局观、青羊宫、紫极宫、鸿都观、庆都观、仙居观、度人观、明月观、朝真观(乘烟观),温江金乌观,双流兴唐观,青城山常道观、太清宫、建福宫,新津老君观,邛崃崇真观,大邑鹤鸣观,据称都是兴建于此一时期。这一时期兴建的道观疏远了与原始祠庙的关系,规模、格局以及建筑特色都达到了相当水平。隋辛德源记成都至真观,“前临逸陌,却负长瀛。蕙楼接登景之房,琼台带荡真之室。荷珠的皪,花落车渠之沼;竹色便娟,叶扫琉璃之地。祥禽杂啭,瑞草罗生。仁智之所安也,迈轴之所盘也。”(嘉庆《四川通志》卷38)唐时,复于天宫后“起大讲堂,并造长廊二十余丈。琳堂郁其恃起,星闱忽以环周。仰萃条以嶙峋,下峥嵘以广朗。阴娥假道,窥玉女于南轩;阳鸟回辔,照青禽于北阁。”(卢照邻《黎君法师碑》)开元十二年(724),青城山常道观被山下飞赴寺僧强占,唐玄宗曾责令归还道士,防止了佛教发展对成都地区宫观的侵害。唐僖宗时,于玄中观设醮祈真,获见古砖祥瑞,遂将玄中观改为青羊宫,增修房舍,扩建殿堂,并拨钱购置田地以为庙产。

至宋,除宫观(如郫县崇道观、都江堰老君观等)的继续新建外,对旧有宫观的增修扩建成为成都地区宫观发展的一大特征。其中,玉局观经宋真宗整修扩建后,“宫除旧创,新辟小为大,工无巨细,罔不经心。人之悦从,匪懈其力。东西广七十七步,南北长七十五步,中建三清殿七间,东厢三官堂、镇楼暨玉局祠屋,西厢九曜堂、太宗皇帝御书楼,并斋厅、厨库、门屋、周回廊宇共一百三十五间。”(彭乘《修玉局观记》)殿堂壮丽,楼台辉煌,成为当时四川地区最大的宫观。

明代初期,道教尚属兴盛,成都地区新修宫观有雷神庙、杜康庙、天祥寺、惜字宫等,并修葺扩建了鹤鸣山、青羊宫。明末战乱,成都地区宫观遭到严重破坏,十不存其一二。后经陈清觉等人的努力,情况始有好转。至于清末,据《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一府两县共有宫观44座。1949年统计,成都市区仍有宫观41座,分别是宝云庵(青羊正街)、武侯祠、九真寺(神仙树)、文昌宫(元通桥)、太平寺(红牌楼)、关岳庙(纯仙街)、惜字宫(庆云街)、大悲阁(南门大桥)、大南海(外北)、小南海(外北)、丞相阁(簸箕中街)、观音阁(字库街)、大红土地庙、观音祠(小天竺)、都城隍(大墙后街)、诸葛井(沟头巷)、陕土地(沟头巷)、桓侯祠(浆洗街)、瘟祖庙(治平巷)、关帝庙(新南门外)、临江庵(外南水巷子)、丘仙观(望仙场)、白庙子(凤凰山)、法华寺(望仙场)、观音阁(十二街)、莹华寺(铁门坎)、三官堂(牛王庙)、观音阁(大田坎)、天祥寺(新东门)、地母庙(迎曦街)、三清观(福字街)、詹天庙(北糠市街)、都司街(乡农寺)、广福庙(花牌坊)、观音阁(王家塘)、娘娘庙(西马道街)、福德祠(西马道街)、弥勒庵(西马道街)、新观音(清连下街)、二仙庵、青羊宫等。

建国以后,许多宫观先后被改作它用,“文革”时更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些宫观逐步得到修复,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朝阳洞、圆明宫、玉清宫、建福宫,都江堰二王庙、八角庙,新津老君山老子庙,彭州葛仙山道观、丹景山天师宫道观,大邑鹤鸣山道观,崇州上元宫道观等宫观陆续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有28处宫观恢复开放。其中,有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都江堰二王庙,有国务院首批公布为重点道观的成都青羊宫(二仙庵)、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祖师殿,有被省市列为重点道观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青城山上清宫、大邑县鹤鸣山道观、新津县老君山道观、彭州阳平观等。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前临都江堰鱼嘴安澜桥,后依玉垒山。原为纪念古蜀望帝的祠庙,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就址建李王庙,专祀李冰。历代续有修缮增扩,宋时更名为崇德庙。清雍正五年(1727),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封二郎为“承续广惠显英王”,庙遂改名为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修。二王庙占地5万平方米,大小殿堂10余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倚山临江,错落有致。庙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主次分明,造型精美,有着很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道,二王庙被纳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青羊宫(二仙庵)位于成都市区西南,传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之地。宫观始建于唐代,初名玄中观,僖宗中和三年(883)诏改为青羊宫。历代续有增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重修,主要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等。青羊宫布局开阔,殿堂宽敞,庄严肃穆,庭院清幽,为川西地区的全真道第一大丛林。二仙庵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主祀吕洞宾、韩湘子二仙。传说出资修建此庵的四川按察使赵良壁曾在此遇吕、韩二仙对弈,故名。其后续有增修,主要殿宇有灵祖殿、玉皇殿、吕祖殿、二仙殿、斗姥殿、来鹤亭等。二仙庵为丹台碧洞宗祖庭,也是全国继白云观后第二大戒坛,曾先后传戒50多期,在全国影响极大。青羊宫与二仙庵并属全真道宫观,今已合二为一。

青城山本名清城山,又称天谷山、赤城山、载天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距成都市区68公里。其山传为古蜀开明氏的祖山,望帝杜宇曾在山中建“成都载天”之国。张陵入蜀创天师道,曾在山中修道传法,死后葬于此山。至张鲁时,青城山被列为“八游治”之一,为“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三张”之后,范长生、赵昱、孙思邈、徐佐卿、罗公远、玉真公主、杜光庭、张愈、谯定、姚平仲、宋汝为、安世通等仙真高道皆曾隐修山中,此山由是成为闻名海内的道教圣地。唐时,受到唐王室的重视,山上已有上清宫、长生观、丈人观、清都观、上皇观、常道观、储福观、威仪观等大型宫观10余所,基本奠定了青城山道教建筑组群的规模。宋明以后,山上继续增建中、小型宫观。至其盛时,大小宫观多达40余所。至民国时,山上尤有大小宫观10余所。改革开放后,经过修缮恢复,青城山主要宫观已经陆续开放。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道,被纳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鹤鸣山位于大邑县西三丰村境内,距大邑县城13公里。汉顺帝时,张陵入蜀创道即居于此山。山上初有太上治,隋唐时建鹤鸣观,其后陆续增建,形成道山规模。明时,张三丰入蜀,曾在此山修道传法,留下许多神话传说。山上旧有鹤鸣观、天师殿、紫阳殿、太清宫、上清宫、文昌宫、三官庙、迎仙阁、迎仙祠、迎仙桥、望仙坊、访仙岩、送仙桥、将军庙、解元亭、招鹤亭等宫观圣迹。“文革”中山上宫观遭到严重破坏,其地亦被其它单位所占。改革开放后,先后恢复重修了迎仙阁、慈航殿、灵祖殿、三圣宫和碑林等,目前仍在陆续恢复重修之中。作为天师道的发祥地,鹤鸣山唐宋时期即已相当知名,至今仍被道教信徒视为祖庭。

老君山本名天社山,又称稠梗山,位于新津县南2.5公里。相传老君曾在此山修道炼丹修道,为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稠梗治所在。唐时建老子庙于山顶,历代续有重修,清末民初曾是“法言坛”的活动场所。现存殿宇为民国时建筑,主要有灵祖殿、混元楼、八卦亭、三清殿、三官殿、斗姥殿等。老君山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养心怡性的绝佳场所。

概括起来,成都地区的宫观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修建时间既早,持续时间亦长,如果不考虑重建的因素,则道教每一发展阶段成都地区都有宫观兴建,就始建而言每一宫观都凝聚着自己时代的特殊记忆。换言之,成都地区的宫观本身即已构成了一部活的宫观兴建史。这不仅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价值,在四川建筑文化史上也有典型的意义。第二,成都地区的宫观常常还是创教开宗的祖庭,如鹤鸣山、青城山之于天师道的创立,青羊宫、二仙庵之于丹台碧洞宗的创立,(新津)老君庙、(温江)龙盘寺之于法言派、广成派的开坛等。虽然后来大抵都归入了全真道的门下,但这些宫观的原初意义不可磨灭。第三,从现存的情形看,成都地区的宫观大抵皆为园林型宫观,即除主体建筑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园林与其相配。根据所在地方和构景特征,建筑史家一般将园林型建筑分为城市型、山林型和综合型3类。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或近郊,建筑周围无园林环境而靠人工构景;山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村野,建筑周围具有园林环境或山林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而辅以人工造景;综合型一般位于风景条件较好、地形复杂的近郊,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也有人工景观为主的构景,两种方式综合并用。成都地区的宫观既有城市型的(如青羊宫),又有山林型的(如青城山宫观、鹤鸣山宫观、老君山宫观),还有综合型的(如都江堰二王庙),类型齐备,交相互补。第四,成都地区的宫观文化含量极重,除了与自身和宗教有关的神话传说颇为丰富之外,这些宫观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笔记中大抵也有讴歌记载,常常成为某种文化符号,表述着关于道教以及成都地区文化的复杂意蕴,如在岑参、钱起、崔涂、贾岛、张籍、李秘、赵抃、张咏、苏轼、陆游、范成大、虞集、杨慎、王士祯、李调元、何绍基、张之洞、赵熙、颜楷、谢无量等人的诗文笔记中。第五,成都地区的宫观整体知名度很高,既有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二王庙、青城山,也有被纳入国家重点宫观的青羊宫、天师洞、祖师殿,其他如鹤鸣山、阳平观、老君山等都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成都地区道教与文化发展演变的见证,成都地区的宫观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与宗教活动场所的意义,变成了成都历史文化的载体与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