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埃及漢學家穆赫辛·法爾加尼:我只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中國研究者

埃及漢學家穆赫辛·法爾加尼:我只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中國研究者

穆赫辛·法爾加尼在2018“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上發言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教授穆赫辛·法爾加尼是知名的漢學家、翻譯家,他曾於2013年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中國阿拉伯友好傑出貢獻獎”。雖然諸多榮譽加身,穆赫辛卻有著更勝於常人的勤奮和謙遜。相比漢學家,他更願意被看作一個希望向埃及乃至阿拉伯民眾介紹中國文化的平凡譯者、一個從事漢語教學的普通老師、一個因充滿熱情而孜孜以求的研究者。

一本遊記結下中國情緣

上高中時,穆赫辛在家裡發現了一本書,那是一位美國記者訪問亞洲各地的遊記阿譯本,裡面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古蹟、風土人情,作者在北京馬路上與百姓的對話,趣味十足。這些對中國的美好印象傳遞給穆赫辛,讓他開始對中國產生興趣,也促使他在考入艾因·夏姆斯大學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漢語專業。

1964年就開設中文系的艾因·夏姆斯大學是埃及最早有中文系的高校,隨後因故中斷,1977年重新恢復,而穆赫辛幸運地成為中文系重新招生後的第一批埃及學生。大學期間,穆赫辛在圖書館讀了很多有關中國的書,包括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大地》、中國劇作家曹禺的《日出》等,並跟隨來自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的中國老師認真學習。穆赫辛說,自己永遠忘不了中國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尤其一位叫楊石泉的老師,亦師亦父,對埃及學生關懷備至,正是受他影響,穆赫辛堅定了投身中埃文化交流的理想。

本科畢業後,穆赫辛又陸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併到中國的北京、杭州等城市進修。他還一直留在母校艾因·夏姆斯大學“接棒”漢語教學工作,希望為埃及培養更多的漢語人才。

兢兢業業的翻譯者

除了教學,穆赫辛還是埃及最高文化委員會翻譯委員會成員、埃及國家翻譯中心中文專家組成員、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阿拉伯翻譯家與漢學家聯誼會成員,在翻譯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熱愛中國歷史文化的他翻譯了“四書”以及《老子》《戰國策》《孫子兵法》《離騷》等眾多中國典籍,還翻譯了莫言的一些作品,為中國文化在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翻譯過程中,穆赫辛被中國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穆赫辛沒有學過古代漢語,他是通過帶註釋的譯本來進行古典作品翻譯的,為此,他往往要看很多個版本的註釋,以便形成完整印象;為了翻譯出古文那種特有的韻味,他還讀了大量矇昧時期的阿拉伯詩歌等,並做出更適合讀者語言風格的調整。目前,穆赫辛與北京高校教授合作翻譯的《詩經》經過雙方的反覆溝通、審校後,也已經出版並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埃及有關機構與穆赫辛聯繫,希望他儘快翻譯一些莫言的作品。在此之前,穆赫辛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知之不多,學校圖書館中也難以找到莫言的作品。在中國駐埃及使館文化處和開羅中國文化中心的支持下,他獲得莫言原著並很快翻譯出版了莫言的《牛》《夢境與雜種》《幽默與趣味》等作品。為了讓《牛》儘快與埃及讀者見面,穆赫辛還專門找到埃及文化部下屬的出版社,因為他認為埃及政府的出版社定價會比較平民化,能夠讓更多埃及人認識和了解莫言。“莫言具有現代作家的智慧與審美眼光,他的作品把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優點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極具可讀性。”通過翻譯,穆赫辛和莫言產生了情感共鳴,也對中國當代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據穆赫辛介紹,莫言的書在埃及銷售得非常好,下一步,他打算把自己喜歡的阿來、蘇童、馬原等中國作家介紹給埃及讀者。

推動建立“阿拉伯特色中國學”

穆赫辛對“一帶一路”倡議關注已久。他認為,絲綢之路對阿拉伯國家而言不僅是商品交易和外交之路,同樣也匯聚著知識和文化的交流。阿拉伯文化在古代為世界做出過突出貢獻,但如今的地位卻相對弱勢,阿拉伯世界對中國也缺乏足夠認識。“一帶一路”除了在政治、經濟層面帶來好處,還可作為一個文化活動的共享構想,讓阿拉伯世界參與其中,為推動阿中文明交流對話創造新的契機、書寫新的篇章。

也正因如此,穆赫辛致力於推動建立“阿拉伯特色中國學”。據他介紹,作為研究古代和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門學科,阿拉伯世界需要形成這樣一個具有學術特色的研究方法。“‘傳統漢學’的缺陷在於它對當代中國的研究相對薄弱,不少研究評論具有滯後性、侷限性和片面性,與快速發展和急劇變遷的當代中國現實存在一定的距離。”穆赫辛說,客觀認識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阿中關係友好發展,而“一帶一路”倡議恰可為這一學科的建立提供平臺和指導思想。

穆赫辛說,如今有越來越多阿拉伯人開始對中國感興趣,來中國留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但他發現,很多人只是把漢語當作一種工具,對中國缺乏整體性的概念。應該設法讓更多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拉伯研究生們掌握中國學的意義和認識中國的學術方法。

(記者 陳 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