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

​礪石導言:騰訊軍團正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核心主業形成圍攻。京東挑戰天貓,拼多多蠶食淘寶,美團與美團外賣壓制口碑、餓了麼,微信支付也正在取代支付寶成為商家與用戶的第一選擇,騰訊視頻、騰訊音樂、騰訊文學與騰訊體育更是完勝阿里大文娛業務。而阿里巴巴集團對騰訊的社交、遊戲與內容主業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騰訊無疑已經搶先阿里巴巴集團一個身位。

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

劉學輝 | 作者

北京時間8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注:阿里巴巴財年與自然年不同步,從每年的4月1日開始,至第二年的3月31日結束)。

2019財年第一財季,阿里巴巴集團營收為人民幣809.20億元(約合122.29億美元),同比增長61%,但淨利潤只有人民幣76.50億元(約合11.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40.31億元大幅下滑45%。

阿里巴巴集團淨利潤大幅下滑,主要受其旗下螞蟻金服業務高達112億人民幣的股權獎勵開支影響所致,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用於員工股權激勵的開支需要計入費用。

我們剔除螞蟻金服股權激勵的因素影響,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阿里巴巴集團淨利潤也僅為人民幣201.01億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00.19億元基本持平。收入同比增長61%,而淨利潤幾乎沒有增長,這並不合乎常理,在阿里巴巴反常的財務數據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1

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

根據阿里巴巴集團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構成主要劃分為電子商務、雲計算、數字傳媒娛樂與創新業務四大部分,營收合計為809.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1%。

其中,對阿里巴巴集團營收增長貢獻最大的業務來自主業電子商務部分,營收為人民幣691.88億元,佔集團整體營收的67%,其營收較去年同比增長61%。仔細分析電子商務業務61%的收入增長,發現在靚麗的增長數字中包含著較大的水分。

阿里巴巴集團的主業電子商務業務又分為國內零售、國內批發、國際零售、國際批發、菜鳥物流與餓了麼六大部分。

其中,國內零售539.68億人民幣的營收是最主要的構成部分,這部分收入包括客戶管理、佣金與其他收入。其中,客戶管理收入與佣金收入體現的是阿里巴巴集團最核心業務天貓與淘寶的平臺收入,收入分別增長只有26%、55%;其他收入是指天貓進口、盒馬鮮生及銀泰百貨等新零售業務的自營收入,同比增長高達344%。

天貓進口、盒馬鮮生及銀泰百貨等新零售業務的自營收入無疑大幅拉高了往常以平臺收入為主的阿里巴巴集團的整體營收,這部分自營收入較天貓、淘寶的平臺營收含金量低很多。拋開新零售業務自營收入的大幅增長,天貓、淘寶平臺收入的真實增長只有45%。

即使45%的平臺收入增長,也遠高於天貓與淘寶同期的GMV增長。根據財報顯示,天貓2019財年第一季度實物成交GMV增幅為34%,淘寶成交GMV亦加速增長。阿里財報沒有公佈淘寶GMV的具體增長數字,但可以確定其增長速度遠低於天貓。

據此推算,天貓與淘寶GMV之和的季度增長已經回落到30%以下。

另外,在電子商務部分,阿里巴巴集團還分別合併了菜鳥網絡、餓了麼33.27億、26.12億,合計近60億人民幣的收入。除此之外,國內商業批發與國際商業批發業務已經淪為阿里巴巴集團邊緣業務,二者營收分別為人民幣22.50億元與18.37億元,基數較小,對阿里巴巴集團整體業績影響有限。來自國際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43.1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6.38億元增長64%,這部分主要是合併速賣通與印尼電商Lazada業務營收所致。Lazada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橋頭堡,其發展情況並不樂觀,除了虧損嚴重,市場份額在印尼本土也遠遜於競爭對手。

除了主業電子商務部分的收入增長,雲計算營收同比增長93%至46.98億元,數字傳媒和娛樂業務同比增長46%至59.75億人民幣,創新戰略和其他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64%至10.59億元,雖然營收增長較為可觀,但三個業務分別4.88億、31.32億與12.02億,合計近50億人民幣的季度虧損更為驚人。

數字傳媒與娛樂板塊主要包括優酷、土豆、UC瀏覽器、UC新聞、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遊戲與大麥網等業務,創新戰略業務主要包括高德地圖、釘釘、AliOS與天貓精靈等業務。這些業務均入不敷出。

除了阿里雲4.88億人民幣的季度虧損尚在可控範圍,能看到較為清晰的盈利預期,數字傳媒和娛樂、創新戰略和其他業務的鉅額虧損完全不可控,短時間內很難轉虧為盈。

如果簡單以這些業務正處於戰略投入期為緣由,已經遠遠不能解釋它們的鉅額虧損,這些業務都已經存在多年,但由於戰略搖擺不定、組織調整頻繁與戰略執行不力而遲遲沒有進入正軌。除了業務虧損之外,這些業務的綜合競爭力也遠輸於騰訊視頻、愛奇藝、騰訊音樂、騰訊文學、騰訊體育等主要競爭對手。

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

2

比財務業績更為慘淡的是,阿里巴巴集團中國零售市場年度MAU(月活躍用戶)為5.76億,與上年相比增加2400萬,同比增長只有4%。中國零售市場移動MAU(月活躍用戶)在2018年6月份達到6.34億,與2018年3月份相比增加1700萬,環比增長只有2.68%。

另外,截至2018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較上季度增長20,412名,主要因整合餓了麼所致,這已經大大違背了阿里巴巴集團堅持多年的輕資產業務邏輯。收購餓了麼之前,阿里巴巴曾用66,421名員工支撐起了4.8萬億人民幣的GMV,而餓了麼不足1000億的GMV,卻增加了近20000名員工。

穿透數字表象,我們可以從阿里巴巴集團第一季度財報中得到以下幾個核心信息。

第一, 阿里巴巴集團最依賴的核心業務天貓與淘寶的GMV增長已經下滑至30%以下,未來還將進一步下滑。

第二, 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營收大幅增長主要來源於並表銀泰百貨、高鑫零售與盒馬鮮生等自營業務,這些業務目前還處於併購整合期,只是數字的簡單疊加,含金量較低。

第三, 阿里巴巴集團除天貓、淘寶實現盈利之外,雲計算、大文娛、菜鳥物流、口碑、餓了麼、高德地圖、釘釘等業務都出現鉅額虧損,短期盈利無望,正在大量吞噬著淘寶與天貓產生的現金流。

波士頓諮詢公司曾發明過一個著名的管理模型,叫波士頓矩陣,波士頓矩陣將一個公司的業務分成四種類型:問題業務、明星業務、現金牛業務和瘦狗業務。

阿里巴巴集團的各個業務正好可以用這四種業務去類比。其中,天貓、淘寶是現金牛業務,其增長速度開始大幅放緩,遭遇增長天花板;國內批發與國際批發業務是瘦狗業務,盈利微薄,但由於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起家業務而一直被保留;大文娛、餓了麼、口碑、新零售與國外零售Lazada都是問題業務,業務戰略搖擺不定,組織不斷震盪,執行力低下,虧損嚴重;阿里雲與螞蟻金服屬於明星業務,但二者分別在雲計算與互聯網支付領域遭遇到騰訊的狙擊,情況並不容樂觀。

這才是阿里巴巴集團財務數字表象背後較為真實、客觀的業務情況。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表示:“阿里巴巴再度迎來了一個卓越的季度,用戶快速增長,不斷壯大的生態系統中互動進一步加強。”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也表示:“我們又收穫了一個出色的季度。很高興在如此巨大的規模體量下,我們的業務依然能夠展現優勢、快速成長。”

在業務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張勇、武衛竟然用卓越、出色之類的詞彙來形容第一季度業績,他們要不是對阿里巴巴潛在的危險沒有任何覺察,要不就是自欺欺人。如果自欺欺人還好,如果作為首席執行官與首席財務官,張勇與武衛真的沒有意識到阿里巴巴集團目前正在遭遇的問題,這將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巨大災難。

3

財務數據只是企業現實業務的數字化表達,比財務數據更殘酷的是現實業務的窘迫。除了內憂之外,阿里巴巴集團還面臨著嚴峻的外患。

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

天貓、淘寶是阿里巴巴集團最為依賴的核心業務,近些年,阿里巴巴集團藉助二者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不斷輸血給其他業務,但這個局面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結束。因為天貓與淘寶自身也遇到了較大麻煩。

天貓正陷入與京東的纏鬥,並在3C、家電與圖書等多個領域輸掉了與京東的戰役,過去以自營為主的京東也開始發力平臺業務,將進一步進攻天貓在服裝等領域的優勢業務。

淘寶則受消費升級影響,很多用戶開始轉移到產品品質更有保障的天貓與京東,另外淘寶還遭遇社交電商拼多多對其用戶的分流,拼多多與淘寶的商家、用戶高度重複,兩者註定在競爭中此消彼長。

口碑與餓了麼是阿里巴巴集團在生活服務領域投入重金的重要佈局,但在這個領域其更是成為美團點評的跟隨者。美團、美團外賣分別在到店與到家業務上對口碑與餓了麼形成絕對優勢。另外,美團閃購的推出,也讓行業專家看到了美團在新零售領域的潛力,美團閃購與京東到家將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在新零售領域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大文娛業務作為阿里巴巴集團“Happy”與“Health”戰略中快樂戰略的業務載體,曾被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寄予厚望,但佈局多年,收效甚微,虧損嚴重,正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最大業績負擔。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文學與阿里體育等業務,無論用戶、流量、精細化運營還是商業化變現能力,都全面落後於騰訊視頻、騰訊音樂、騰訊文學與騰訊體育。

而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商主業之外的最大明星業務支付寶,更是面臨微信支付對其市場份額的迅速蠶食,微信支付正在替代支付寶成為諸多商家與用戶收付款的第一選擇。

在上述業務中,除了微信支付、騰訊視頻、騰訊音樂、騰訊文學與騰訊體育是騰訊自身旗下的業務,騰訊還分別是京東、美團點評的第一大股東,拼多多的第二大股東。

騰訊除了攜京東、拼多多與美團點評對阿里巴巴的核心主業形成圍攻,還掌握58同城,滴滴出行,同程藝龍等多路兵馬為這些業務提供策應,阿里巴巴集團已經陷入騰訊軍團的十面埋伏。在阿里巴巴核心業務陷入騰訊的包圍而四面楚歌之時,其對騰訊在社交、遊戲、內容與互聯網工具等領域的核心主業卻沒有形成任何威脅。

4

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在近20年的互聯網發展歷程中,二者持續進化,最終甩掉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領跑互聯網行業。二者在正面遭遇後,又各自相互擴展邊界到對方的業務腹地,形成龍虎之爭,成為既生瑜何生亮的競爭對手。

但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騰訊無疑已經搶先阿里巴巴集團一個身位,並且騰訊相較阿里巴巴的領先優勢將在未來幾年更加凸顯。

主陣地遭受嚴峻的威脅,新業務突圍遙遙無期,曾經的常勝將軍阿里巴巴在面對騰訊時連連受挫,這是馬雲在2013年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時不曾預料到的。

沒有因就沒有果,阿里巴巴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源於其自身犯下的諸多錯誤,這值得馬雲與張勇深刻反思並作出矯正。礪石商業評論也將在後續文章,為讀者詳細解析“為什麼曾經的常勝將軍阿里,輸掉了與騰訊的這場瑜亮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