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认为日本各个领域企业的转型成功吗?为什么?

用户71638030126


有这么一种说法:因为产品技术的更新和生产环境的改变,制造业公司的寿命就只有30年,也就是说超过30年的公司就肯定面临转型的问题。日本工业化的起步的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因为日本工业化的历史较长,转型问题不可避免,在日本不要说30年,就是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甚至以上历史的制造业企业都很多,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在处理转型问题时是很成功的。

日本制造业代表性的转型成功大概可以举出陶瓷和纤维产业做例子。

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资本积累的时候,日用陶瓷的出口是获取外汇的一个重要手段。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日本人在造型上的天分,使得价廉物美日本的西洋式日用陶瓷在欧美很受欢迎,现在有不少日本人专门从事从欧美回收当年出口的瓷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出口欧美的日用瓷器)

但低端日用陶瓷的市场就那么大,而且随着日本国内工资的提高,日用陶瓷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时日本人把精力从日用陶瓷转到了工业强电用陶瓷。此时日本资本不仅在日本国内投资工业陶瓷,还在侵略地投资,像小说《高玉宝》中就有这样的段落:

“大华窑业工厂在大连市西岗子的火车道北。这一带,挨排就有四个大工厂。从右边数,第一个是满洲硝子玻璃窑;第二个叫做大连窑业厂。从左边数,头一个是造冰厂,大连市用的冰,全是那里出的;第二个就是大华窑业厂,这里面出电线杆子上用的电瓶和修公路用的柏油。这四个大工厂,在十几里路以外,就看得见那十七八个十来层楼高的大烟囱;小的就数不过来了。这四个工厂,上下班时,真是人山人海的。”

但在上世纪50年代战后的复兴基本完成之后,国内的工资增长再加上日元升值使得工业强电日用陶瓷出口越来越难,这时日本人把精力放在了弱电精密陶瓷上,最有名的就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和他创立的京瓷株式会社。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

1959年,稻盛和夫和其他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以从朋友处借来的300万日元(按当时的汇率为8333美元)作为资本金,创立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开始制造精密陶瓷,1966年经过激烈投标,夺得了向IBM提供2500万副氧化铝陶瓷电路板的合同。

熟悉计算机历史的人都知道IBM的一代名机360系列,这个系列的电路板采用的产品全部是京瓷的产品。

当时IBM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有50%以上的销售份额和80%以上的利润份额,向IBM提供零件绝不简单,IMB要求的精度0.5丝(0.5%毫米),这个精度要求即使在今天对于金属切削都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更不要说是当时对于烧结成型的陶瓷产品的要求了,但京瓷满足了这个精度。

今天的京瓷集团是一个拥有7万多员工,年产值100多亿美元,除了生产以精密陶瓷为主的电子元件和与陶瓷有关的切削刀具,珠宝和太阳能发电产品之外,还生产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各种消费电子产品。

(京瓷的DURA FORCE PRO,据说因为特别耐操,适合军用农民工用,在美国卖掉了750万台以上)

在京都这个日本陶瓷都市,还有一个和京瓷规模差不多的大企业“村田制作所”,别看公司的名字有点土里土气,但搞IT的都知道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每年1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新产品的比率能达到30%以上,这也是一家从强电陶瓷转型到弱电精密陶瓷的公司。

(村田制作所的各种陶瓷电容,组装手机绝不能少)

所有的国家在发展产业时几乎都是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开始,日本也是这样,上世纪初日本人搞纺织业时,弄得美国南部都不把棉花叫“cotton”,跟着日本人叫“men”。

但劳动力价格和汇率的上升给纺织业带来的阻碍也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国家到后来都会放弃纺织业,但有几家日本公司坚持了下来,这就是东丽、三人和帝人。

“东丽”是他们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其实按规矩应该是“东人”才对,这里面的“人”是“人造丝(rayon)”的意思,这三家公司的日文原名分别是“东洋人造丝”、“三菱人造丝”和“帝国人造丝”,简称“东人”、三人”和“帝人”,原来最初是从棉纺织转型到人造纤维,在人造纤维门槛降低之后,这三家公司都转型到了碳素纤维,现在的世界市场占有份额分别是老大、老二和老三。

(帝人的碳素纤维)

当然还有一个最近的众所周知的转型成功的例子就是富士胶卷,在数码照相把银盐胶卷完全淘汰,伊斯曼柯达只能申请破产重组的时候,富士胶卷照样在数码世界里行走自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还进入了化妆品的世界。

(富士胶卷的数码单反相机和镜头)

日本在50年前的1968年就超越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这50年里超越日本的就只有中国一个国家,甚至还可以说在未来的20年内有可能超越日本的也就是印度了,这就说明日本企业在解决转型问题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