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保持環保“初心” 尋覓更深層次投資機遇

□華寶基金國內投資部副總經理 蔡目榮

行業發展初期,各地及相關企業對環保重視程度不足,產業排放標準嚴重滯後,導致部分地區汙染物排放嚴重超標,進而導致國內大部分地區被嚴重的空氣汙染、水汙染甚至是土壤汙染所困擾。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是民心所向,未來如果能逐步過渡到主要通過市場化治理的方式推進環保上來,則有望使企業真正將生態環保理念落實到生產管理中來,也可以從中受益。資源品及環保行業是我近年來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對這些方面有一些觀察和思考。

環保限產與週期品價格上漲

自去年年底以來,就有人不斷看空週期品尤其是黑色產業鏈產品的價格。但今年現實情況卻是,一方面經濟數據略顯低迷,另一方面螺紋鋼、焦炭等期貨品種價格在三季度卻創出新高。回溯以往,這一幕其實在2017年三季度就曾經上演。當時市場演進的邏輯其實和今年是一樣的,即真實的市場需求並沒有經濟數據顯示的那麼差,這是價格上漲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核心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環保限產:經過兩年供給側改革以後,鋼鐵等產品供需已經進入較為均衡狀態,而隨後的供給限產後將會導致供需緊張、價格上漲。

2017年那輪週期品價格上漲,限產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三、第四批環保督察:之前,由於第一、第二批環保督察處罰極其嚴厲,導致第三第四批被督察省份給予了極高的重視,高汙染行業更是採取停產,由此導致很多產品供應緊張從而價格上漲。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各地為贏得藍天保衛戰而進行環保限產。總的來看,高汙染行業限產呈現了兩點趨勢,一是區域擴大化,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擴展到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二是時間常態化,不再拘泥於供暖季。

期待更多引入市場化手段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聲音認為,環保限產提高了中國製造業成本進而影響到下游製造業的競爭力。未來若能逐步過渡到主要以市場化的方法來推進,可以更加公正與公平。市場化的手段應該是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企業根據這一標準進行治理,達標後才能生產。未來即使是需要特別限產,也可以根據企業單位產品排汙總量決定限產幅度,即限產應該充分跟企業的環保治理水平直接掛鉤,獎勵環保投入較好的企業。其實,目前環保政策已經開始有所轉變,逐步在規避“一刀切”式的監管。

從一些研究報告及新聞報道來看,現在環保方面已制定了較為嚴格的標準,但大部分企業在環保投入上還不是很積極。一方面,企業對環保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例如年中進行的第一批環保督察,確實發現了很多企業對上次環保督察指出的問題不整改,甚至是數據造假和作弊;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監管層面明確排放標準,不能隨意更改,同時也需要明確環保治理水平跟限產程度嚴格掛鉤,從而讓企業敢於投入去升級環保設施,同時也受益於環保設施的投入。

深度挖掘受益環保治理的公司

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是民心所向,未來如果能逐步過渡到主要通過市場化治理的方式推進環保上來,則有望使企業真正將生態環保理念落實到生產管理中來,也可以從中受益。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國家大力推動生態治理、高度重視生態環保事業,這是有利於千秋萬代的舉措,這也意味著與生態環保和綠色領域相關的投資,將有著非常深厚的可挖掘潛力。在近兩年的環保限產過程中,不少投資人比較多地關注限產受益的產業鏈,如前面提到過的螺紋鋼、焦炭等產品;但在環保事業系統性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打開視野,秉持中長期的投資思路,深度挖掘受益於環保治理的公司。

首先,如果能以市場化的機制推進環保監管,則全社會對於環保投入的重視將會得到提升,因此,第一個層面上,這對於那些環保行業類的板塊,肯定是有發展上的促進作用的,如果細分來看,這些領域包括環保監測、環保治理設備及運營(具體包括大氣、汙水、危廢和土壤)等,這些細分板塊的發展前景值得好好下工夫去研究、探討。另一方面,包括上游資源行業與中下游製造業都與環保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環境監管過程更市場化和科學化,那些環保工藝較為先進,環保投入較多的公司就會相應受益,同時也會受到市場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好的發展資源,這也意味著可以形成良性的優勝劣汰的機制,有利於優質的有責任的公司做強做大,這一層面的投資機會,也有待我們去挖掘。近年來,ESG投資理念從海外開始引進國內,ESG的投資框架中,就涵蓋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如促進環境保護、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良好的公司治理等目標。符合這種理念的公司未來也有可能成為較好的投資標的,也將是我們未來重點關注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