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环球时报》关于“瑞典游客事件”的报道是否有不当之处,需要负责什么责任吗?

吃瓜老群众1


出现一边倒,并不是说不向着国家,而是看到国内太多这样的戏精,倒地扶不起,到面对公共执法耍无赖撒泼太多,所以,人们恶心这样的事情,尤其这样的事情,还跑到国外去给中国人丢脸。


现在瑞典,检方已经有调查结果出来了,而且瑞典警方还把中国外交部的,抗议作为上诉,让瑞典高院来调查。要是高院的调查也支持那警察的行为呢,是不是要求联合国来调查?如果说联合国做出的决定,也不支持那三个无赖,那怎么办呢?那是不是我们要为了这三个人和全世界对立呢?

瑞典是一个麻烦的地方没有错,他有一个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每年牵动太多的心在这里面。让很多人纠结。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这些事情去妨碍正常的判断。所谓桥归桥,路归路。用这种无赖事件去攻击对方的合理性,这有一点耍胡赖的意思了。个人就是个人,外交部是外交部。这反应肯定是不同的。

一个人站得正,行得直,肯定能够走遍全天下。媒体更应该用中国最正面的东西,去感动全世界,而不是用这一种无赖式的东西去征服全世界,征服不了。

补充:近日曾姓男子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

我给他查了一下奥斯陆到斯德哥尔摩的火车,每天两班,就两班。


他只可能在上午5:56分,或者下午4:56分(周五才有这一班火车)乘车。而他自己说,他是在9月1日,周六,到达斯德哥尔摩的。那么也就是说,他只可能上午11:04分到达。他说的晚上到达,那么其中还有情况。

从火车站到这个酒店是多少路程呢,按照谷歌地图的路径规划,8分钟,我们考虑他有同行年纪大的人,12分钟到达差不多了。

我说,我们能不要看到那么渣吗。曾姓男子一次次打那些支持他的人的脸。


对这事情,我个人也有个总结:

认理的前提下才有情可以讲,和只需要讲情,不跟你说理。这两者之间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是智慧和无知的较量。这话怎么说。我们总认为东西方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其实人和人之间能有多大差异。只是尊理为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讲情,这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只讲人情而违背理性,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在中国叫做烂好人。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要说有的话,就是智慧和无知之间的较量。诚实的人,总需要有更理智和智慧才能胜。已经订房的房客到早了,人家让你休息,这是应份的。人家讲这情,那是没错。但是不见得这事情就没有边界。当你突破这个边界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这也很正常。人们很难理解这点。认为能讲情,我们就讲到底吧。所以那个夜班妹子对尺度的把握是很精准的。

那三个人同样犯傻的是面对警察时,没有给出人格应有的自尊。这又恰好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什么兜里装药片的,头上扎小辫的,脸上戴眼镜的,以道德为名去绑架法制,或者替代法制。这下又走到边界的外面了。酒桌上行的事情,在法制面前它不行。如果要通过获得别人的怜悯才能成的事情,那么一般来说它会突破某些界限了。警察诚实,但未必愚蠢,他们发现了你的问题。法律要是能给你讲情,那天底下还有有好人活着。早死光了。人会说,没这么严重吧。是啊,中国智者都知道防微杜渐的道理。老外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一个社会的秩序是苛刻出来的,不是无赖出来的。在苛刻面前,每个人都会是一个站着的,大写的人,而不会是爬地的人。人要学会站着,不是太容易。的确不是太容易。而一切的原因只不过是订晚了一天房间罢了。这能是别人的错吗。只是说一错再错和错上加错的事情。


大舟财经观


在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这件事上,我的看法也随着中国大使馆的正面回应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我的看法也和很多网友一样,抨击曾先生一家不文明的事件处理方式,觉得他们在国外就应该遵守当地的习惯和规矩,警察在和平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将这一家人转移到“公共释放点”然后离开无可厚非。当然我现在对曾先生的看法还是和原来一样,他们的行为无疑是给中国游客的形象抹黑,把中国文化最底层的渣滓翻腾出来秀给了全世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已经是不多见了,他们却把它顺带着市井小民的贪便宜,欺骗,撒泼等等劣根性完完整整的展现在了网络上,堪称教科书一般。

但是,我的看法改变却是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发出声明之后。大使馆的声明中写道,中国游客的做法有不对之处,但并没有违反瑞典法律之处,这是小是非;瑞典警察处理方式在把中国游客一家带离事发地后就一走了之,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利在异国他乡没有得到保障,这是大问题。这也是大使馆频频问责瑞典警方的原因。众所周知,所有国家的警察在处理事件时都有一项原则,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留和尊重。在这个事情上,瑞典警方的错误很显然。曾先生一家的错误导致了瑞典警察对他们的合法权利进行了剥夺。我不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瑞典警方应该怎么处理,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所以无从得知,但在前不久土耳其公民遭瑞典警察遗弃同一地点死亡后,瑞典警察还继续这样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得知事情后果的前提下故意将当事人曾先生一家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之地。本国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和生命都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中国大使馆的出面就理所当然,也是必须的。

当然,无论是网友对曾先生一家的抨击,还是中国大使馆对瑞典警方的问责,都反映了一个好的方向。我们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曝光率也越来越高,这是好事,既然有渣滓,我们就把渣滓都翻起来过滤掉,水只会越来越清。中国大使馆对于中国公民在外事务反应迅速,保证在外游客的权利,树立中国政府有礼有节,据理力争的良好形象。


儿子我TM


支持环环,良心媒体。

看着警察拖拽着抽搐发病的老父亲扔出酒店门外,哪个儿子能做到冷静?好声协商大堂椅子上坐着休息,并低声下气的请求付费给老人坐椅子休息,却遭到歧视凌辱。

对于同胞委屈落泪、撕心裂肺无助呐喊,怎能持僵尸态度?

何为声泪俱下?在异国他乡在三更半夜在被歧视无处说理在被强力赶出酒店门外的崩溃时刻,除了委屈流泪无助呐喊,别无选择,难道选择抵抗警察?

在此事件上,曾先生的素质极高,

1、携老人国外游是中华民族的善孝;

2、在异国他乡寒冷的三更半夜在附近有难民醉汉的危境中救助中国同胞留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3、在异国他乡在三更半夜在被歧视无处说理在被强力赶出酒店门外的崩溃时刻,能做的只剩下委屈流泪无助呐喊,别无选择。没爆粗口更没暴力抵抗。体现了基本素质。

而瑞典歧视中国游客、阻挠中国人救助同胞、警察的粗暴劣迹激起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愤怒!


支持曾先生及其家人。


朱剛


今天看了CCTV英文栏目《对话》对该事件的讨论,有些感想。

在新闻系工作了十几年,教了多年《新闻采访与写作》,这一事件是个很好的案例,涉及新闻采写各环节的多个方面。

这次事件《环球时报》(以下简称《环球》)率先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紧接着外部及驻瑞大使也发声,然而,两天后,舆论开始“反转”。随着视频的出现,以及瑞典媒体的澄清报道,舆论开始质中国媒体报道的客观性,网民出现分化,甚至对立的观点。

这一事件的发酵中,《环球》作为主要信源,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其报道不当,误导了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源单一

《环球》的最初报道,未进行全面核实,仅单方听信曾姓游客,整篇报道中只采访了曾先生和外交部,二者持相同立场,忽略了另一方——旅店和警方——的声音。

这显然违背了新闻的平衡报道原因,导致了部分说法失实,如到达时间、带离市区的行程等。因为缺乏警方的对证,整个事件因为游客的主观立场而被歪曲,如市区教堂边上称为几十公里外的 荒郊坟地。

二、主题先行、预设立场

看看标题《外交部突发安全提醒原因气炸!瑞典警察竟将中国老夫妇半夜扔坟场》,主观定性,极尽情绪化,违背客观报道。

配发的社论中激烈指责瑞典警方“冷血”“残忍”、“不仅是世界警察中的败类,也是人中的渣滓”,批评瑞方以往攻击北京“侵犯人权”,但纵容本国警察对“对人道主义精神粗暴践踏”, 威胁“如果拒绝回应曾先生和中国舆论的合理要求----这分孽行早晚要以其他方式偿还的----将为此付出代价”。

这样的语气,有杀鸡用了宰牛刀之嫌。

三、将民事纠纷上升为外交冲突,煽动民意

在信息不明时急于定性,犯了媒体报道的忌讳的基础上,脱离事件本身,将变通的民事纠纷上升为两国外交冲突。

这一行为煽动了民意,引发了舆论轩然,不利于弄清真相,化解矛盾,似乎不怕事大。

四、混淆了“人情”与“本份”、“人道”与“规则”

报道中一再强调对方“无礼”、“粗暴”,“”缺乏人道关怀”,但对游客违反规定滞留大厅、与警方沟通失败后假摔、高喊“杀人”等过激行为,解释为“失去理智”下的举动.

这带有明显的偏向性,放大了人情、人道,而忽视了 本份、守则的重要性,无助于了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起因。

这一事件有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的因素,但是游客不顾环境差异、做出不合规、不理智的举动,会使误会加深

官媒报道应该客观还原事件经过,公允评判,而不是一味袒护。现在看,旅店和警方都是按规则办,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值得商榷,但是认为游客理应得到优待,显然强人所难。

五、知真相后不知悔改,仍然为自已辩护

舆论反转后,《环球》仍不反省,继续为自己辩护,继续制造矛盾。

后续报道中,将瑞典警方回应中的“此案已经完结,未对案件进行特殊调查”,解读为“不会对案件进行调查。”

显然,《环球》对争议性的事件缺乏应有审慎态度,预设了立场,违背了新闻报道规范。同时,也可看出,在网络时代,报道者低估了网民的判断力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没有想到报道失实的不良后果。


方立在加州


我认为,环球的这篇报道其目的主要是哄抬舆论,吸引眼球,投民粹口味的喜好,而不在于客观评判事实,教育民众。

何以见得?环球时报在报道时偏听一家之言。内容虽然正确,但由于采访角度单一,所以不够客观。再加上在报道前,记者已经站好立场,导致报道时的角度有所偏差。

在环球第一篇报道出来后,国人如惊弓之鸟,开始在网络上讨伐瑞典排华,致使这一家三口深夜在外流浪。但第二天,涉事三人的视频流出,在地上呼天抢地的丑态一下子扭转了舆论方向,也给环球重重打了一巴掌。

环球并不甘心,随后找到驻瑞士的桂大使发声。但大使没有做好助攻,采访中通篇只是“护短”,疾呼瑞典这样对待没地方住的旅客是不道德。虽然我们的官员发声,但民众们并没有买账。

最后,直到更多细节浮出水面,人各自才有了评判。

这件事中,我们可能对游客行为评判不一,但对环球时报却几乎意见一致:他们这样的抢热点,煽动舆论的做法,让本来就不热络的中国和瑞典关系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影响到两国人民的情感。

在外国和我们自己来看,环球时报是一个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其发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声音,是外交上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环球却不珍惜这样的媒体地位,作为媒体,非常不专业,甚至恶劣。


小溪解局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脑残的人提出来,难怪回答的大部分都是脑残。我只想知道瑞典什么时候能回应我大使馆提出的要求,公开酒店大堂、马路、警车内等完整的视频,什么时候拿出“无违法行为的不文明游客应被弃置xx墓地”的法律法规。不要跟我说什么地方习惯,也不要说什么给不给面子,就只讲证据,只讲法律!真的只有曾姓一家有错,瑞典警方无错,堂堂中国也没啥不敢道歉的,可是如果始终不敢面对,不敢回应,拿不出法律法规,你瑞典敢承认你就是个傲慢自大无理的非人权国家吗?毕竟中国不是土耳其!


你们都把名字取光啦


环球确有不当之处。

环球不断更改信息。先是说酒店不允许曾家休息,后改为酒店允许,因曾先生带回女学生后才报警驱离。

还有,报道说警察把曾家扔坟场,没有说在墓地外还是墓地里,也没说附近的交通状况。事实上,曾家并没有被放在墓地里。

还有,根据方舟子的揭露,环球使用的酒店图片有不实之处。

环球还说,曾家因受屈,事件发生后返回北京。然而,桂大使接受当地报纸采访时说,曾家离开瑞典后进行下一段旅程。

从整件事情看,环球作为有名气的媒体,出现那么多细节错误,有失媒体的客观公正基本素养,对社会造成误导,耗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环球应自检其媒体品行,并受到社会检视。


新月南风


什么是执法?本人理解:执法,亦称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这件事发生在瑞士典,我想对执法的解释在法理上应该是相通的,另则执法行动的先前条件,应该有违法的事实要件存在,如果没有违法事实要件的客体存在,就不应称之为执法。瑞典警方公称,中国公民的行为没有违反该国法律,既然中国公民没有违法,那警方的接警处置就没有执法的属性和前提条件,充其量只能算是调解纠纷或不做粗暴的越庖代俎之事!


52027393150


坚决支持我驻外使领馆维护本国公民或侨民合法权益的行动。这也是”驻外使领馆”题中应有之义。国人在外,或有不当行为、不文明表现,但他们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不然的话,和当年“东亚病夫“时代有什么分别?游客或侨民在外,常常是人生地不熟或处于弱势、举目无亲的境地,驻外使领馆就是他们的娘家人。西方国家不少人仍在骨子里歧视华人,国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瑞典事件,曾家人不当行为是表像(也是导火线),而瑞典警察的种族歧视行为才是本质。


ChockWong


以本人十多年来一直订阅《环球时报》的真实体会,该报的社评版和热点专题报道始终是我最感兴趣的。与目前许多其他官媒谨慎、自持的风格有别,环球时报以其敏感的触角、独特的视野、富于雄辩的语言逻辑、直击要害的评论风格,令我喜欢看并印象深刻。我丝毫不怀疑该报塑造中国形象、维护中国利益、为中国公民权益发声的办报立场。对那些一时信息混杂难辨真伪的问题,只要与该报观点稍加"对表",即可披沙拣金真伪立现。这次有关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事件,《环球时报》及其网站从一开始就亮明观点,显示其主持正义引导舆论的鲜明立场。随着争论升级为外交事件后,该报始终与中国驻瑞使馆保持同一立场,连续跟踪报道。境外媒体、某些居心叵测的网络大V以及看法偏执的人士对该报及其网站恨之入骨,极尽污蔑丑化之能事,在我看来非常合乎逻辑,更彰显了《环球时报》的独特地位及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