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

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

傅老师新书《先秦儒家哲学》已上架先生书房,文末阅读原文了解。

学生问:

孟子对性论与道德的看法与孔子或有不同,他如何能作为孔子的接班人呢?

傅老师答:

这个问题很好。

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在哲学史上本来就有“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情况。

“照着讲”是孔子说什么,我就说什么。

孔子本人的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照着讲。

孔子过世之后,学生分为八派,没有一派可以真正发挥他的思想,就是因为照着讲。

孔子像一座大山,学生们进去之后就迷路了。

八派学生各得一部分孔子的专长,有的学到《诗》,有的学到《书》,有的学到《易》……各不相同。

正因为照着讲,所以无法摆脱老师庞大的体系。

孟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反而没有什么拘束,

所以他可以“接着讲”:把孔子原来尚未发挥透彻的,继续发挥;尚未应用的,加以应用。

他发挥的是什么呢?

孔子说“性相近”,但相近在何处?怎么相近呢?

孟子说性善,绝非性本善。

把孟子和荀子并列,一个说性善,一个说性恶,好像各有一半的成绩。

为何是孟子全对,荀子全错呢?

因为你只看到文字表面上的性善、性恶。

历代以来都承认“孔孟之道”,这并不是我独断的想法。

从来没有人说“孔荀之道”的。

我诠释的重点,就是要说明:为何“孔孟之道”是合理的。

讲人性向善,就要提到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他特别强调,你自己要或不要这个仁?

并且孔子提到“直”,“人之生也直”。

我理解“直” 为“一定要有真诚在其中”,也是我讲《论语》时特别强调的。

为何要欲仁呢?

因为我真诚,所以我要仁,仁就到了。

代表力量由内而发,就可以完全做到善的结果。

孟子接着讲,发挥为“心的四端”,这是很好的发展。

孔子对仁政没有特别发挥,只说他若有机会,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孟子进一步讲仁政,将它与古代井田制度配合起来,说明仁政是可以实现的。

孟子发展孔子的思想, 有许多和孔子不一样的特色;

他与荀子截然不同。

荀子没有给“仁”适当的位置,而是重视“礼”。

孔子说过,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在说玉帛这些礼品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不是的。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孔子还说, 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里仁》)

荀子并没有把孔子的思想延展出来。

所以,孟子荀子是无法并列的。

我在介绍荀子时,介绍两个核心概念:天与人性。

孟子完全与孔子接得上,天是有意志的天, 有天命的天 ;

荀子的天是自然之天。

孟子的人性是“我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

与孔子所说的“我欲仁”,都是由内而发,操之在己;

而荀子则说“照着人性走,结果是不好的”。

这样如何可以两边各得五十分?完全不成比例。

有关道德与事功的问题。

孔子推崇管仲

认为他的道德与事功并重,没有问题。

孟子为何批评管仲?

这里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孟子批评他并非因为他的道德,反而是因为他的事功不够。

孟子认为,管仲得到齐桓公的宠信,时间够久,权力够大,都应该有机会让周朝统一,而非开启春秋五霸的局面。

道德部分,谁有资格批评别人?

只能从别人表现出来的事功,说他因为道德有限,

所以事功有限。这与孔子的说法,基本上并没有矛盾之处。

如果熟读《孟子·滕文公下》,就知道一段有趣的对话。

原文请滑动观看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彭更问孟子说:“您跟随的车子几十辆,随从的人员几百位,由这一国招待吃喝到那一国,不是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 :“不合乎正道,那么一竹筐饭也不能接受;

合乎正道,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

你认为过分吗?”

彭更说 :“不过分。 但是士人不做事就有饭吃,还是不应该的。”

孟子说:“如果你不流通交换各行业的产品,用多余的弥补不足的,那么农夫就会有剩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剩余的布匹 ;

如果你流通交换,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在你这里得到饭吃。

假设这里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兄长,维护先王的正道,让后代学者有所遵循,但是他在你这里却得不到饭吃;

你为什么看重木匠、车工,却轻视讲求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 车工的动机是要找口饭吃。

君子追求理想,动机也是找口饭吃吗?”

孟子说 :“你何必计较他们的动机呢?

他们为你做事,可以给饭吃才给他们饭吃。

并且,你是根据动机给饭吃?还是根据功绩给饭吃?”

彭更说:“根据动机。”

孟子说:“假设有个人在这里打碎屋瓦又乱画墙壁,他的动机是找口饭吃,那么你会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不会。”

孟子说 :“既然如此, 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功绩来给人饭吃了。”

孟子的观点很清晰,给一个人付什么样的酬劳,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尽职尽责地把事情做好, 而不是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志向。

这很符合人情世故。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你心里的情怀志向是你自己的事,你做出来结果怎么样,是周围人都可以衡量的,包括金钱方面的衡量。

所以,真正的儒家不是只重视道德,事功同样重要。

道德是个人的修养,事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认为两者不能分开。分开的话,有些事功是虚假的,若是最初的动机不纯、没有道德的配合,最后很有可能半途而废或晚节不保。

儒家的修炼是不能脱离内外、不能脱离人我关系的。

再次强调,孟子的“性善”不是性本善。

——本文选自傅佩荣著《先秦儒家哲学》

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

  • 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

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先秦儒家哲学已上架先生书房。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