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趙匡胤的大宋王朝,為何要將雲南“踢出”中國?

周豪楠


孫髯翁先生曾經在昆明滇池大觀樓寫過共計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長聯”,其中“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四句中的“宋揮玉斧”說的就是趙匡胤主動放棄大渡河以西領土之事。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解釋過宋朝打不過北方的遊牧強國,卻也無法繼續向南開疆拓土,主要原因就是南方存在這大理國和交趾國。交趾國在宋朝立國之後才正式立國,無力南顧的宋太祖趙匡胤還曾經縫丁部領為交趾郡王。長期南征北戰的宋太宗趁著交趾內亂期間出兵,希望能夠收復這塊唐朝領地,結果卻大敗而回,只能承認了交趾的獨立地位。

而大理國的崛起,純粹是唐朝扶植起來的。當年大理國地區曾經分成六個小國,唐朝扶植南詔之後,南詔陸續吞併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之後,唐朝為了牽制吐蕃而繼續扶植南詔,漸漸地,就把狼養大了。

南詔崛起之後,不再願意聽從唐朝的號令,甚至在天寶年間與唐朝爆發了兩次軍事衝突,並擊敗唐軍,徹底擺脫了唐朝的控制。

接下來,中原地區進入了長達近百年的戰亂,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後蜀被滅之後,曾經有大臣建議此時應該“乘勢取雲南”,而趙匡胤“鑑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趙匡胤放棄大渡河以西的領土,首先考慮的就是大宋與大理的戰鬥力可能不相上下——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是非常強盛的,卻兩次被大理擊敗。剛剛建立在戰爭廢墟上的北宋,在軍事上自然無法與盛唐相比,所以,此時雖然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卻沒有擊敗大理國的把握。

另外,宋朝立國之後,重點防線在北方,北漢及其靠山契丹才是宋朝首要面對的最大隱患,並且西夏也在不久之後獨立,與北宋軍事對峙。在沒有燕雲十六州的以及河套地區的天然屏障的保護下,北宋不得不把大量部隊集結在北方邊境,所以就必須保證南方的安寧。

趙匡胤放棄大渡河以西的領土,允許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也是實屬無奈。


國史通論


宋朝有什麼能力收服大理?

雖然宋太祖在征服中原地區能夠大顯身手,但是,針對北遼的虎視眈眈,他無法坐視北方邊境不顧。

宋之大理實際上是唐時的南召也,唐玄宗在年輕時也是雄才大略,北擊突厥殘部,力壓周邊,西制阿拉伯和吐蕃。但是,南召卻屢次打敗大唐軍隊,使得大唐不敗的神話迅速破滅。

後來有了阿拉伯敗大唐,吐蕃威脅大唐,再加上後來的安史之亂讓大唐幾乎分崩離析。

偌大的大唐帝國尚且兵敗南召無法自拔,更是讓趙匡胤看到以己之兵,難以制服大理。況且昔日大唐面對的是南召部落,而不是宋朝時期的大理國,兩者面對的壓力更是不同。外加北面有更為遼國的威脅,讓趙匡胤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大理國氣候與地形同中原周邊地區差別很大,在各方面都不具有優勢的情況下去攻打一個不毛之地,實在是不划算,相反,防禦和進攻北遼更具有戰略意義,比如奪取幽雲十六州。

只是像趙匡胤這樣雄才大略的人是整個北宋和南宋都不具備的,所以他去世以後,宋太宗北伐也只是找存在感,北虐後一直龜縮不出。對於大理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兩線作戰,誰都不敢。

宋遼議和後繼任者更無開拓疆土的進取心,無論南北都是偏安一隅之心。

所以,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只能與大理國保持正常的藩屬關係。

所以說,宋朝不是不想滅大理,而是無力為之!





房產老男孩


不是趙匡胤把雲南踢出去,而是沒有把握徹底征服當時的大理國。

北宋初期,今天的雲南附近已經建立了大理國,而大理國的前身就是唐代的南詔國。

要知道,南詔國興起於盛唐的天寶年間,從那以後,就與大唐互相攻伐,各有勝負。

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相互之間都慘重。

可以說,南詔國成為大唐的泥潭,使大唐很難集中兵力於北面,導致北方先有安史之亂,後有黃巢起義。

某種意義上說,南詔國有點今天阿富汗的味道,讓中原王朝非常頭疼!

所以,宋太祖趙匡胤認為,表面上唐帝國毀於黃巢大起義,但其實,禍害的根源在於南詔國。

而宋朝初期,南詔國的土地上已經崛起了大理國。

考慮到大理國已經成了氣候,趙匡胤害怕宋軍陷入長期的泥潭,被拖在西南,徒耗國力,重走唐帝國的覆轍。

另外,北方還有一個強敵遼國虎視眈眈。

如果長期把兵力集中在西南地區征戰大理國,不僅損耗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北方兵力的空虛。從而把後背亮給兇惡的遼國軍隊,使其可能趁虛而入。

而如果只派少量的部隊攻打大理國,則很難奏效。

因為大理國的地形氣候異於中原,部族軍隊擅長山地作戰,並且熟悉中原軍隊的作戰模式。這樣的對手非常難以征服。

所以,派出的宋軍少了,則打不服,甚至可能失敗;派出的宋軍太多了,後方又可能空虛。

最後,趙匡胤不得不剋制自己的雄心,玉斧一揮,把大渡河以外的區域徹底放棄掉,然後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地盤。

所以說,不是趙匡胤把雲南踢出去,而是當時沒有實力,更沒有把握徹底征服當時大理國。


一丹流青


不僅大理,安南也算宋朝正式放棄。想來安南與中國之關係,除了中原和江南兩廣外,已是最近的了,比之雲南也更甚,遑論西域,青藏與臺灣,然而,自此之後,除明朝外再未統一,實在是遺憾。


工長張


不是踢出去,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征服不了大理國。宋朝剛剛建國,國力不足,看看宋朝周圍,西北邊有:西夏國,回鶻。北邊:契丹,大金國,西南邊:吐蕃國,大理國,南邊:安南國。這些國家將大宋圍在中間,威脅最大的是西夏,契丹,大金。而大理國離宋朝的京城洛陽很遠,對它威協不大,但其它三個國,有可能要他的命。所以跟大理國和平共處,才是宋高祖最好的選擇,並且此時的大理國也實力強大,大宋要跟大理國火拼,沒有勝算!更何況攻打大理國,需要強大的兵力,後勤還需要得到保證才行,但到大理國的路:基本都是曲折難行的山路,並且還有江河大山阻擋。征討大理國,有可能是有去無回!所以宋高祖,只能在地圖上玉斧一揮,以大渡河為國界,和大理國和平共處,各自獨立,相安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