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阅读鲁迅的文章,让人既喜既愁,

喜的是,有幸欣赏到先生深邃的思想和高妙的讽刺技巧。

愁的是,先生所讽刺的事,所批判的人,仿佛映照了现实,恰如我们周身的影子。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忽然记起了法国诗人拉芳丁的有名的寓言——《知了和蚂蚁》。也是这样的火一般的太阳的夏天,蚂蚁在地面上辛辛苦苦地作工,知了却在枝头高吟一面还笑蚂蚁俗。然而秋风来了,凉森森的一天比一天凉,这时知了无衣无食,变了小瘪三,却给早有准备的蚂蚁教训了一顿。......但是,虽然记得,却又因“毕业即失业”的教训,意见和蚂蚁已经很不同。......然而那时无衣无食的,恐怕倒正是现在的流着油汗的人们。——《知了世界》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怒的是,徜徉于文学与现实,文字的刚硬有力却丝毫抵不过现实的世道浇漓与人心不古。

悲的是,一个用自己生命和鲜血创造不朽的,

一个为万万同胞甚至千秋后代从事文学的伟人,

仍饱受无数非议。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冷嘲。——《什么是“讽刺”?》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鲁迅有本杂文,他把他命名为《热风》,在题记末尾,鲁迅说: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症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结合上文来看,照鲁迅用意,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表面上是相似的,但实质是有区别的!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

救救孩子!

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

孩子、子孙,鲁迅常用的一个词,他为自己反抗,更在为新生命战斗

余既喜既愁,又怒又悲。

千绪交杂中,忆先生文字:“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重温经典,最终还是潸然泪下了。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鲁迅,

你有着极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终其一生,苦心孤诣,著书写作。

你的作品包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无限的智慧。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你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你的《阿Q正传》被列为“美国领袖必读100世界名著”,

你受到日本文学家的追捧,

你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村上春树则在《且听风吟》说“可以称得上完美的文章不存在。正如完美的绝望不存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更将你视为终身目标。

作为一个知识阶级,你不顾自身利害,而终身坚持人道主义。

作为一个文学家,你没为艺术而艺术,躲在象牙塔内,而是为大众发声。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毫无自大,你自省自进,你以唤醒同胞麻木,为自己使命。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热风·不满》

看了鲁迅的文章,我是既喜既愁,又怒又悲,最后还是潸然泪下了

那一代人,俨然远走了,似乎永远。

鲁迅,你将所有的炎凉、热讽全抛撒于文字诸中。

你笔下的狂人、孔乙己、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逼真、经典、挥之不去。

你不愿青年”恨恨而死“,

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感动,我们致敬

你那正义的批判,你那万分的悲恸!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热风 恨恨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