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称帝,把河北道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里先后成为辽金统治的地区,因此,展览中的宋代文物只有寥寥几件征集品。

宋代官印的印文一般为严整规范的九叠篆,印背有时刻款识。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用九叠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的凸出九叠笔划特征,是宋代『国朝官印』的流行字体。这枚『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铜印,『化』左旁叠笔,『第』下叠笔、『记』左侧的叠笔、『曹』字下『日』字变成空框内『吉』字,相反上部笔画简化了。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这是一件天津市征集的宋代海棠花式玛瑙碗。西汉时,我国文献中出现『玛瑙』一词,魏文帝曹丕《玛瑙勒赋》:『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纹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由此可知,『玛瑙』是因其文理近似马脑而得名。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从三国到唐宋的历史文献记载,帝王、权贵所用的高档玛瑙制品每每来自域外,不仅稀有,而且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因而倍受青睐。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宋代定窑白釉莲瓣纹碗,胎白质细,釉色洁白莹润,敞口斜壁,外饰莲瓣纹,矮圈足外撇,设计颇具匠心。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宋代磁州窑黑釉刻花梅瓶,造型浑厚,图案层次分明,器身装饰技法采用剔釉划花工艺,即先在器表施一层黑釉,再将花纹部分的釉层剔除,露出胎体,形成花纹,再入窑一次烧成。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公元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国;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1149年,时任丞相的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金熙宗,即位为皇帝(后金世宗贬其为海陵王)。1153年,海陵王从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拉开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序幕。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从这些描述中不难想见殿堂馆阁、亭楼宫观的气象万千。

北京市金中都宫殿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金代铜坐龙。该龙呈弓身踞坐之势,龙首猪嘴,眉宇清晰,泰然若定,龙体各部位相互呼应映衬,浑然一体,构思巧妙。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代皇帝多倾慕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也多出现在此时的器物中,海陵王完颜亮曾写诗咏龙:『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合。等待一朝头角就,摇撼霹雳震山河』,帝王的气势可见一斑,然终究是志大才疏,下场悲惨。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丝冠、玉凤鸟饰,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九龙山主峰大宝顶前竖穴圹墓,初步判定此墓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睿陵。此陵是海陵王迁都燕京后,于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十一月,将金太祖改葬于此。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丝冠质地纯正,编制技艺精湛,展现出金代的帝王风范和金质艺术品高超的制作技艺。但说实话,我就没觉得有啥美感,而且,与唐宋帝王的冠冕相比,简直可以用粗陋形容,活生生一个倒扣着的笊篱。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同墓所出的凤鸟纹玉饰件就在金丝冠旁,玉饰成凤鸟展翅回旋之状。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玉制细腻,雕工精美,充盈着尊贵、高雅的艺术气息。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从考古发现和著录情况来看,军事官印在金代官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与金代战事多、命将任帅多的历史实际相符合。如河北省隆化县西山村出土的金代『元帅府左参谋之印』。金印把九叠篆体推向高峰,印文中字的笔划迁回曲折次数比唐、宋印九叠篆要多得多。金印刻款最普遍的情况时印背左侧刻制造机构,印背右侧刻制造时间,印纽上刻『上』字以指示用印方向,印纽上方边款刻楷书印文。另外,金印将千字文编号纳入印文,也是官印制度中的首创。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代金银器,从工艺和文化上来看,是在大唐余韵和宋辽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风格,并处于北方草原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后为元代所继承和模仿。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这件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出土的金代金錾花高足,形态修长,口沿下端和圈足上端分别錾刻一周卷草纹相互呼应,杯腹三个开光内各錾一朵海石榴花,并錾出地纹以增强主体纹饰的立体感和真实性。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质器皿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受到王公贵族的重事和喜爱,但是直到隋末唐初,金质器皿大多是从中亚、西亚一带地区输入中国的外来产品。随着社会对金质器皿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工匠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创作出具有浓郁本土传统和特色的精美产品。这件和上面金杯一同出土的錾花葵瓣形金盘,线条匀称而富有变化和动感,加之从盘口至内底錾刻的卷草、忍冬和牡丹等图案,生动逼真,使该器给人以丰润华美、富丽高贵之感。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红绿彩是磁州窑继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的一种釉上彩装饰艺术。金代彩瓷观音造像还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是入宋以后比较少见的观音塑像造型。考古发掘表明,今武清区齐庄在金元以前为墓地,金元时期变为规模较大的生活区,应该与天津河的开凿、维护有关。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这是一件蓟县鼓楼南大街出土的金代白釉瓷碗,蓟县在金代名渔阳县,是中都路蓟州州治所在地,也是拱卫中都的战略要地。金代皇帝曾来此打猎,游览盘山。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这是天津市海河建闸工地出土金代青釉盘,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又灭北宋,天津地区全部纳入金朝版图。海河以北属中都路大兴府的宝坻、武清县和蓟州的渔阳县;以南属河北东路的靖海(今静海)、会川和清池县。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出土于北京市通州区石宗璧墓,呈葵瓣形,碗心刻荷叶莲花纹,胎薄质细,釉色莹润,呈乳白色,在金带属上品,但还是不如宋代精细。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此墓葬于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因有确凿的年代证据,故而此碗是鉴别金代定窑瓷器的标准器之一。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乌古论窝论墓出土的金代鸡腿瓶,上有小口,器身好像鸡腿,外有凹凸的弦纹,是辽金时期游牧民族发明的一种储酒器。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此窑址出土的荔枝纹碟模等12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生动地展现出金代井陉窑的刻模工艺曾达到的高超境界,不仅为井陉窑金代印花瓷器的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 也有力地反映出它的制瓷生产水平。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金代透雕双鹤衔草纹玉饰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峪乡金墓,正面以透雕加阴线刻出以对比翼双飞的仙鹤。仙鹤口衔灵芝。嘴尖相对,两腿合并且交叉在一起,左右对称。饰件正中顶部有镂空的穿孔。背面光素留有琢磨痕迹。金代玉雕,多以花草为背景,雕琢技法多样,具有很强的立体透视感。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同墓所出金代镂空玉饰件,透雕花草纹,花心与花瓣、花与叶之间采用了镂雕工艺,并以阴线在叶片上刻出叶脉的纹路,两条花枝在下部相互盘曲缠绕。雕工细腻,构图左右对称,颇见巧思。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龟与莲是北方女真族极为喜爱的装饰图案,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乌古论窝论墓出土的金代白玉荷叶双龟佩,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茨菰及水草纹,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小龟,称为『龟游』纹饰,寓祥瑞之意。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双龟佩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是研究金代历史和玉器发展史极难得的实物资料。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女真族喜爱的花鸟纹饰题材在金带玉雕作品中非常普遍,如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乌古论窝论墓出土的这件金代花鸟纹玉饰,图案生动,寓意吉祥,采用多种玉雕技法,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文物讲述宋金时期的京津冀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