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誰來拯救我國的大水面“網箱養殖”?

看了這個標題,你一定會認為我是網箱養殖的積極鼓動者;也或者會認為我是隻求漁業效益而不顧環境的狹隘漁業科技工作者;也或者會認為我是一個不識時務、與時代對抗的頑固分子。

其實我也知道,在當前的形勢下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似乎有點不識時務、甚至有點冒天下之不韙。但我提出這個命題,並非是一時衝動之舉,更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基於對這一行業的充分了解和對大水面漁業生態、湖庫水環境的長期思考和研究,以及作為漁業科技工作者的一份社會責任感。儘管我知道,處於長期的弱勢地位,漁業被誤解、曲解的情況還將持續存在,網箱養殖的產業更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微弱聲音而得以有半點保全的可能。但即便如此,我想我們仍有必要用微弱的聲音為我國的網箱養殖作“最後”一次的“吶喊”。

1 HB風暴下,網箱養殖慘遭滅頂之災

當你隨手拿起這幾年的中國漁業報,或者點擊中國水產養殖網,甚至新浪財經網站,都能發現大量關於各地網箱被清理的新聞,網上對於諸如“攀枝花二灘水庫、唐山遷西潘大水庫、河南安陽市彰武水庫、湖南石門縣皂市水庫”等等取締網箱養殖的事件都有廣泛的報道或轉載。

當然,這次網箱清理,絕不限於這些報道的水庫,而是幾乎席捲了全國所有適宜網箱養殖的水域。而且每個水庫,均是幾乎所有網箱全部上岸。如據中國水產養殖網報道(2017-11-13),在湖北清江的隔河巖庫區3.8萬隻養殖網箱會在當年底前被全部清理。隨著網箱在全國的清理行動,短時期內大量魚貨被迫出售,造成了魚價大跌,養殖戶普遍遭受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但更糟的是,因為很多養殖戶,本來就是庫區失地農民,網箱養殖是他們的生計,因此再次失去網箱,他們對未來的生計,難免會再次憂心忡忡,因為除了養魚,他們可能沒有更多的技能。令人感動的是,據報道,在採訪很多地區的養殖戶時,他們都對為了保護水環境而開展的網箱清理給以了積極的支持,同時他們中不少人也表示,今後還將從事水產養殖,沒有網箱以後,他們會考慮改為池塘養殖。

然而,話雖這麼說,但實際上,我國的池塘養殖還有多少餘地可供他們使用呢?一方面,我國未來新增池塘面積的可能性已非常少了,僅江蘇等個別東部沿海省份有可能有灘塗圍墾,能有新增的池塘,但未來這種圍墾新增池塘的途徑,即使在沿海省份也不太可能了,因為國家對灘塗圍墾也加大了管制的力度。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內陸地區,現有的池塘基本也都是在滿負荷運行中,也不可能給到網箱養殖轉產的養殖戶,即使轉產給他們,成本也會更高。而水庫通常建設在山區,本身適合開挖池塘的地方就不多。大家知道,在一些地區,很多池塘本身就是“名不正”的,是在若干年前藉著“稻田養殖”名義而開挖的,實際上有不少部分其屬性實際是永久基本農田,此外,池塘養殖本身也需要整治,至少需要在尾水處裡達標後才能排放,這樣必然會有一些池塘水面將不能用於養殖,而要轉而變成水處理的場地,因此目前看來,在很多地區,養殖戶們想從網箱養殖轉到池塘養殖實際上是沒有多大可能的,若想從現有池塘承包戶中轉租,即使對方願意,其成本也必將更高。目前,還有一個途徑可能能使一部分網箱養殖戶成功轉產,那就是發展稻田養殖。然而,雖然稻田養殖(又被稱為稻漁綜合種養)正在受到政策的引導而得到大力發展,但實際上,很多地區已經發展得有點過快、過偏了。為了追求水產養殖的效益,一些地區的種養殖戶,早已越過了行業規範要求的只能10%以內的水產養殖溝溜開挖限制,因此,這個行業未來會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而讓網箱養殖轉向稻漁綜合種養,且不說技術、場地等的侷限,未來的政策風險也尚難預料。因此他們的轉產需要社會的關注。

谁来拯救我国的大水面“网箱养殖”?
谁来拯救我国的大水面“网箱养殖”?
谁来拯救我国的大水面“网箱养殖”?

各地的網箱清理

2 網箱養殖對環境/生態潛在負面影響

網箱養殖對湖庫水環境的影響,確實客觀存在。基於本人的長期觀察,網箱養殖對水環境的可能影響包括:

汙染水質、增加湖庫的富營養化風險

當網箱養殖超過一定的規模,高密度或集約化養殖的魚類就會產生大量的殘餌、糞便,就會對承載水體(湖泊/水庫)產生一定的有機汙染,魚類的排洩(主要是氨氮)還會向水體釋放出氮(和磷),當其數量超過一定限度,也會增加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此外,魚類的排洩物中還有一些溶解性有機物,這些物質,往往能直接促進藍藻等的生長。因此,網箱養殖產生的這些汙染物,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必然會增加湖庫的富營養化風險。

外來種逃逸,破壞生物多樣性

網箱養殖經常會養殖一些高附加值的所謂名優特種魚類,這些魚類中不少都是外來種,此外,有些即使不是外來種,也很可能是人工培育的所謂優良品種,但因為是人工選育種,其遺傳多樣性比野生種低得多,因此萬一它們在網箱發生逃逸的話,就可能對水庫/湖泊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網箱養殖魚類的逃逸事件還是經常發生的,因此網箱養殖發生外來種逃逸、甚至成為生物入侵的風險還是存在的。而一些人工選育種,則由於其能與本地野生種雜交,從而產生基因汙染,對野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造成影響。

阻擋/滯水流,不利於上下水層間的對流

水庫中設置網箱,或多或少會對水流產生一定的阻滯作用。當網箱設置過多、佈局不合理時,這種對水流的阻擋作用可能更大。水庫中的水流,能促進水庫上下水層之間的垂直對流,有利於為水體的下層提供溶氧,而把水體下層富含的營養物帶回水體上層供光合作用之用,這樣,既減少了水庫底層的缺氧風險,或縮短了底層的缺氧時間,又有利於水體養分的充分分解和充分利用。水流受到限制後,則可能更易導致有機物在底層的堆積,導致底層缺氧時間延長,對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對汙染物的消納能力降低),嚴重時,導致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嚴重受損。

其他影響

除了這些影響外,網箱養殖過程中投餵的飼料,也可能含有一些投入品,如用於預防病害的抗生素、添加劑等,這些也會融入水體,並進入到湖庫的食物鏈,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養殖魚類也可能攜帶病原,從而傳遞給水庫/湖泊中的魚類,導致大水面病害的流行等。

谁来拯救我国的大水面“网箱养殖”?

3 為什麼要拯救大水面網箱養殖?

既然網箱養殖有這麼多問題,那為什麼還要拯救它們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目前的HB風暴為什麼要置網箱養殖於死地而後生?是網箱養殖已經成為水環境汙染的最主要貢獻者了嗎?網箱養殖對水環境汙染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是否已經到了必須清理才能使湖庫水環境得到保護的時候了嗎?網箱養殖清理了,就能使環境得到較好保護了嗎?網箱養殖的這些問題,是否都是在技術上不可解決的?網箱養殖有沒有值得肯定之處或有益之處,或者存在的必要?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能否得到揚長避短?當一個產業存在問題時,什麼是我們應該取的正確態度:是把它徹底否定,還是通過技術的革新,使產業獲得新生?

我相信,當你思考了這些問題後,一定會更加認同我的觀念,即我們對待任何事物,不應採取消極的態度、不應採用粗暴或簡單的方式一禁了之,而是應該根據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積極進取的態度,以及應該抱著通過科學研究,把問題通過技術的升級和革新來解決的態度。

此外,我們還應正確看待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不同生態服務功能,不能以某一功能獨大或為唯一出發點去衡量,更不應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問題,而是要統籌兼顧,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均衡和協調發展。只要我國的環境管理者能持這樣的態度,那麼今天我們的吶喊聲再弱,我國網箱養殖的產業都能有救;相反,如果只固執已見、只以自己所在的行業利益為重,無視其他利益的存在,那麼今天即使水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我們可能失去的更多。所以,我真心地希望,無論你從事涉水的哪一個行業、或者身處哪一個部門,大家都能心平氣和、科學求真、客觀務實、以大局為重、兼容幷蓄,那麼我們國家的水環境管理,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水域生態系統管理,就能達到一個更高更科學的高度。

維護水環境的健康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心願,但僅有美好的心願,並不能保證我們能管理好我們的水環境。只有高度的責任感、科學的態度和豐富的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更大的能力去實現水環境治理和使其得到正確管理的目標。我們願意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水環境保護的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使水域生態系統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最好的服務。

今天,我們在此呼籲拯救我國的大水面網箱養殖,絕不是為了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或漁業發展,而是從生態系統管理的角度,以及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去考察網箱養殖的合理性,從而希望那些合理的網箱養殖能被保留下來,而不是被一刀切地清理掉。在環境治理中,大家經常看到有各種工程,動輒數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是否它們都是合理的呢?當然,有時這些環境或生態工程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不可否認,存在著不少的環境治理工程,其合理性是值得探討的,其效果是值得懷疑的。我們能否從科學的角度審視這些工程,然後是否可以將網箱養殖也成為環境生態工程的一種方式,從而使其發揮出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效益呢?在此我提出的一些方案,供大家討論。

4 發展網箱養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發展網箱養殖的必要性

江河、湖庫是國家重要的國土資源,與其他國土資源一樣,這些大水面均具有一定的生物生產力。利用這些水體的生物生產力,使其發揮出生態系統正常的服務功能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只要這種利用,能兼顧到水域生態系統的各種服務功能的平衡,並能持續地維護其健康,這種利用就是科學合理的。

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大水面資源,江河眾多、湖泊星羅棋佈,我國更是世界上建有水庫最多的國家,已建成的水庫多達9萬多座。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統計,我們有面積5000畝以上的宜漁湖庫1500多個,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既不應浪費這些資源,更應努力做到對這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物盡其用”。英語中有一個詞叫“stakeholder",中文叫利益攸關方,國際上對一個事物的處理,通常都會召集stakeholders們來共同討論,只有經過不同利益方的共同討論,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決策,這種機制,值得我們的借鑑。對於水環境保護和利用也是一樣,水生態系統具有多樣化的社會、生態服務功能,水資源供應雖然很重要,但絕不能是唯一的功能。不同功能之間,均不應建立在犧牲其他功能的基礎上,因為這些功能對於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而言本身就是並存的。人類對水體漁產力的利用,幾乎與對水資源的利用一樣悠久。因為魚類生活於水中,因此,我們對漁產力的利用,也只能在水體中去尋求。從一個大環境的角度出發,你會更加明白,利用水體漁產力的合理性。據FAO的統計,2009年魚類等水產品為全球約30億人口提供了超過20%的動物蛋白來源,或者為43億人提供了超過15%的動物蛋白,漁業在人類社會的食物供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還不包括其為人類提供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就網箱養殖而言,雖然只是水產養殖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但網箱養殖本身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水產養殖技術,不但在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如挪威、日本和澳大利亞等都在推廣使用這一技術。只不過不同的國家,由於國情的不同,網箱養殖實施的水域不同。如日本和挪威都是島國或半島國家,因其擁有極其豐富的海洋領土,其內陸水域佔比非常低,因此這些國家主要發展了海水網箱養殖。與他們相比,我國擁有更豐富的內陸水域資源,因此發展內陸水域(大水面)網箱養殖應該是我們可以作的選擇。且不說哪些失地農民,發展網箱養殖對他們非常必要,即使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我們也不難發現發展適度網箱養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就從我國5000畝以上的1500多個大型湖庫來說吧,這麼巨大的天然水域資源,假如每個水庫就只發展50-100畝的網箱,只要不要把這些網箱都集中於一處,而是分散於水庫的不同地方,那麼網箱養殖的汙染就不會太大,假如我們再採用生態網箱,甚至把網箱做成能收集魚類的殘餌、糞便,那麼網箱養殖對這些湖庫的影響就能極大地減少,可以少到幾乎沒有影響。你能否定這種利用的合理性嗎?如果你有一個大生態或大環境理念的話,你就可以發現,假如我們不能利用這一部分漁產力,那麼我們就只能從陸地上去找到相應的漁產力,要麼開挖池塘,要麼發展工廠化養殖,不但這些投入會高得多,而且同樣會汙染大環境。也許你會說,在陸地上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使養殖水質得到循環處理不就沒有汙染了嗎?那你講的汙染只是水汙染,工廠化養殖,會消耗大量的能源,會大量增加碳排放,產生更大的汙染。可以說,合理利用網箱養殖,是一種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水產養殖方式之一。網箱養殖,實際上,就是我們建在水中的一個個小小的養殖工廠,大家對於建立在陸地上的工廠都熟視無睹,但對建在水中的工廠總是耿耿於懷。其實,只要能達標排放,就應該允許其存在。

其次,有些網箱養殖是非常必要的。現在,在水庫中放養一定量的鰱鱅,我們稱之為保水漁業,對於預防、控制藍藻發生、加速水體的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這種作用,尚未被很多環境工作者所認同,希望環境工作者們加大對生態的研究,儘早認識鰱鱅的這種生態作用)。大量的水庫一線管理人員,都已經認識到了在水庫中大量放養鰱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為了水質保護、有效預防藍藻水華,放養鰱鱅非常必要。但是水庫鰱鱅如何放養,其實也很有講究。而最好的方式,一定是在水庫中通過庫灣或網箱培育大規格魚種的方式,因為這樣,不但是充分利用水體合理的漁產力,更主要是能預防病原帶入,提高放養魚類的成活率,確保大庫魚種放養效果的最佳方式。如果你的生態學知識足夠多的話,你一定會認同我的觀念:其實在水庫的上游河流區佈設鰱鱅魚種培育的網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工程,這種方式,是真正的”前置庫“,能非常好地攔截流域的汙染,加速磷沉降,同時,這些網箱本身還具有一定的”人工魚礁作用,能增加附著藻類的生長,發揮多種環境功能。此處我們不詳加討論了。

若從一個更開放、長遠的眼光看,如果你看一下FAO的統計資料,就不難發現,我們人類才進入一個水產養殖時代(水產養殖的產量才超過捕撈產量,捕撈依然是人類獲取水產品的主要方式),但是與之相比,人類從採集野果到完成種植的歷史,早已在一萬年前就完成了,同樣,從狩獵到畜牧養殖,人類也早在好幾千年前就完成了,只有水產養殖,是正在進行時。我們對於大片土地被開發成農田早已熟視無睹了。但如果你能穿越,回到一萬年前,你一定會反對人類大規模地開墾各種土地,就像反對今天的網箱養殖一樣。但是,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捕撈資源的日趨衰退,未來,水產養殖必將越來越成為我們人類獲取水產品的主要方式,那麼我們究竟該先從更有效的方式去選擇,還是會選擇成本更高的方式呢?

發展網箱養殖的可行性

能否發展網箱養殖,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網箱養殖現有的這些問題是否通過科技的發展,予以解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生態網箱外加去汙集汙,再加註意養殖容量和合理佈局,就能有效解決網箱養殖的幾乎所有環境汙染問題。因此,發展網箱養殖一定是可行的。

5 對發展我國大水面網箱養殖的若干建議

(1)科學規劃網箱養殖的容量,確保每一個水庫/湖泊的網箱養殖都在適度容量範圍內發展。

(2)網箱養殖的佈局要科學合理,應以對水環境的影響最小為前提。

(3)積極研發各種生態網箱或網箱去汙納汙技術,通過技術減少網箱養殖對水環境的潛在影響。

(4)制定嚴格的網箱養殖管理規範。

(5)加強對網箱養殖的科學研究,以更好地指導網箱養殖的未來發展,也促進網箱養殖技術的不但創新和發展。(

本文轉自【指點米津】。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