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是特殊的地理分佈特徵與黨政軍企合一的組織[1],耕地面積105.71萬hm2,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公里。由14個師(13個農業師)、175農牧團場組成,分佈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長期以來兵團肩負屯墾戍邊的使命,在鞏固邊防、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地方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體來講,在新疆阿爾泰山、崑崙山的山地中,點綴著兵團10個農牧團場;在天山山谷盆地中分佈著54個農牧團場,在天山南北的洪積、衝擊平原上分佈著90個團場;在北疆的風蝕地貌上有20個農牧團場。

(1)新疆兵團糧食作物各師種植現狀

近五年各師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是位於伊犁河谷的四師居首位,分別佔到全兵團的20.04%和27.17%;其次是位於昌吉地區的六師(主要是位於奇台地區奇台農場),分別佔到全兵團的19.04%和22.51%。從全疆層面上看,北疆地區的八個師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佔全兵團的77.08%和82.67%,南疆四個師分別為21.24%和15.67%,東疆的十三師僅為1.68%和1.66%。公頃產量最高的是一師和六師均高於8000kg,其次是四師和七師,和田地區的十四師單產水平最低。綜上,新疆兵團糧食作物生產在北疆地區,以冷涼地區的伊犁河谷和奇台地區為主;由於南疆和東疆地區兵團面積小且區域以棉花和特色林果為主,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較小。生產水平基本上與區域經濟水平和玉米種植面積相一致,一、四、六、七產量水平較高,由於八師糧食作物中小麥所佔比例較高,公頃產量優勢為體現;和田地區十四師的糧食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水平均為全兵團最低。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注:數據來源於兵團統計年鑑和各師農業局調查資料,下同

(2)新疆兵團棉花各師種植現狀

近五年各師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是八師居首位,分別佔到全兵團的28.04%和28.14%;其次是位於阿克蘇地區的一師,分別佔到全兵團的22.33%和23.97;北疆的九師沒有種植,十師僅184團有少量種植,烏魯木齊周邊的十二師有少量種植。從全疆層面上看,北疆地區的八個師中有七個師,種植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佔全兵團的59.43%和58.28%;南疆四個師分別為38.78%和39.81%;東疆的十三師僅為1.79%和1.94%。博樂地區的五師棉花的公頃產量最高2717kg,其次是二師和十三師產量均高於2600kg,十和十二師的公頃產量均低於1500kg。綜上,新疆兵團棉花生產總量在南北疆基本一致,且南疆地區的生產水平均較北疆地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南疆作物生長期長積溫高適應棉花生長;北疆部分團場甚至全師有效積溫較低,無法滿足棉花生長,因此九師和十師(184團除外)沒有棉花種植。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3)新疆兵團油料作物各師種植現狀

兵團油料作物種植主要分佈在冷涼地區,伊犁河谷的四師、阿勒泰地區的十師、塔城地區的九師的播種面積分別為全兵團的38.66%、21.17%和11.57%,總產量分別為36.18%、22.56%和7.35%,三個師合計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佔到全兵團的71.39%和66.10%;而南疆的一、二、三、十四師和東疆的十三師總播種面積不足1000公頃,總產量僅為2777噸,分別佔全兵團的1.62%和1.69%。公頃產量三、六、七、八、十師均高於3000kg,一師和九師均低於2000kg。綜上,新疆兵團油料作物生產在北疆冷涼地區;由於南疆和東疆地區兵團面積小,且區域以棉花和特色林果為主,油料作物種植面積較少。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4) 新疆兵團甜菜各師種植現狀

兵團的甜菜種植主要分佈在南疆的二師和北疆的四、七、九師,四個師的甜菜播種總面積和總產量均超過全兵團的80%;其中九師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到全兵團的31.23%和25.37%;但分佈在南疆四地州的一、三、十四師和東疆的十三師均無甜菜種植;北疆的其他五個師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較低。二師、四師、六師和七師的公頃產量均高於80000kg,但兵團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九師公頃產量僅為61322kg,產量提升空間較大。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情況及對策

2 、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兵團糧棉油糖種植中棉花播種面積佔到四大作物的62.91%,兵團全部播種面積的50.32%,糧食作物兵團四大作物的28.89%,而油糖分別為5.37%和2.83%。呈現出棉花一支獨大,一條腿走路的趨勢,糧棉油糖產業內部比例失調,油糖比例偏低;而位於南疆四地州的一、三、十四師的播種面積僅為8.8%,總產量僅佔5.1%。但是南疆地區無霜期長,日照時間長,光照資源充足具有發展設施農業的區域優勢。種植業結構需要進一步按照 “穩糧、優棉、增果、興牧、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為基本方針,將發展畜牧業、和果蔬園藝業升級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手段,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

(2)區域生產水平差異較大

兵團糧食作物的公頃產量最高的一師為8242kg,而同為南疆地區的三、十四師分別為5103kg和4047kg,相差3000kg以上;五、二和十三師產量均在2600kg以上,十和十二師的公頃產量水平均低於1500kg;三和八師油料作物的公頃產量均高於4000kg,一和九師均低於2000kg,相差一倍多;有四個師的甜菜公頃產量均高於80000kg,但兵團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九師公頃產量僅為61322kg。同樣,兵團蔬菜瓜果種植水平區域差異較大,北疆蔬菜種植水平普遍高於南疆;瓜果種植水平北疆大部分師也高於南疆和東疆,北疆以天山北坡核心帶的六、七、八師和博樂的五師最為顯著。兵、地政府之間相對獨立的“諸候割據”局面,使得兵團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地區分割、行政分割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兵團種植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3、建議

根據區域種植結構,加強對奇台、昭蘇、塔額等糧油主產區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重點植棉師、團,建立棉花全程機械化推廣基地,推廣應用機械化採收及清理加工技術設備,在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種植區加快推進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廣免耕保護性耕作、覆蓋保墒、秸稈(過腹)還田、旱地引水、集雨補灌等現代農業技術,增強土壤保水保肥抗旱能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

堅持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相結合的準則,根據區域種植結構, 以優良品種為核心,採用關鍵技術突破與常規實用技術集成組裝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將早期防病技術、培育壯苗技術、設施環境調控技術、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水肥耦合技術等蔬菜種植技術進行集成組裝,按照“春提早,夏排開,秋延晚、冬生產”的技術方案,制定溫室、搭棚、露地三種形式的安全生產模式,配合合理的茬口安排,示範推廣蔬菜基質育苗、嫁接換根等栽培新技術;推廣蔬菜生產新技術,優化栽培模式,提升種植水平。推廣病蟲無害控制技術,綜合運用病蟲生物防治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